少林派 到天山派,崆峒派,***約30個門派,見連接
不過,下面的也挺有意思的
中國武術流派
梅花樁
少林派
武當派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車氏形意拳
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
八卦掌
程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
詠春拳
洪門拳
鶴拳
飛鶴拳
食鶴拳
宿鶴拳
鳴鶴拳
白鶴拳
縱鶴拳
意拳
劈掛拳
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
八極拳
燕青拳(迷蹤拳)
螳螂拳
盧氏結構
轉氣心法
李賢康武術學
軌跡拳學
現代武學
截拳道
譚腿
散手(散打)
中國武術是壹個龐大的武術體系,又被稱為功夫、武功,更被近代中國人視為國術、武藝、國粹。當中包涵大量不同流派的格鬥、技擊手法、武器使用技術。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巨系統之中的壹個子系統。因此,它體現中華民族對攻防技擊的理解和經驗積累,以及自立、自衛、強身、健體的自我運作,同時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思想冶鍊等民族文化特徵。由是,同所有的其它技擊壹樣,中國武術往往帶有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歷史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壹個龐大的兼有技擊、健身功能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
少林寺千佛殿壁畫中的僧人比武圖畫壹般估計,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逐漸積累了壹些攻防經驗。而商代產生田獵更被視為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
商周時期,武術為舞蹈的壹種形式。通常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禦,習舞幹列為教育內容之壹。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制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莊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顛峰,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是中國武術的濫觴。
許多的認識都認為武術起源於戰鬥的需要,但是《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壹書卻提出武術雖然部分來自軍事需要,但是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的私鬥。軍事用途的武術和民間武術的要求不同。
唐朝實行武舉。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壹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此時武術已經成為壹種文化形式,並產生流派。也是在這段時期,中國武術開始影響到東南亞各國.
宋元時期,是武術發展的高潮。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練槍棒的「英略社」,習練弓射的「弓箭社」等。也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有單練、對練的形式。
明清時期武術大為發展。明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許多記載武術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清朝官方禁止習武,民間通過「社」、「館」等形式秘密傳授武藝。產生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流派達幾十家之多。清代是武術融合的時代,摔交技法融入武術之中。使武術的技擊技巧得到完善,也是武術的分水嶺,觀賞套路和實戰技擊技術正式的分離。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8月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壹屆亞洲武術錦標賽。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壹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標誌。
武術的門派與分類
中國武術門派之多,在世界武術中也是非常少見的。據統計,中國目前有「歷史清楚,脈絡有序,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約300多個。郭希汾的《中國體育史》中提到門派眾多是由於南北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氣候嚴寒造成北派拳術氣勢雄勁,大開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術也比較細膩。諺語也有「南拳北腿」之說。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擊,而南方的詠春拳卻有不少腿擊技巧。
中國武術的流派繁多,卻沒有統壹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區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壹些按山脈、河流(如武當派);有以宗師姓氏命名(如楊氏太極拳)……以往,這些流派會以主修內功、外功來粗略劃分,成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現代,壹般按其內容分為套路和搏擊格鬥兩個類別。
練武
八卦掌,孫祿堂所著《八卦拳學》插圖中國武術的學習,目前在武館或壹些武術教學場所公開招收學徒。而傳統武術的拜師學藝目前在民間卻仍然保持了許多古代的傳統,需要有人推薦,然後遞帖子行拜師禮。雖然已經很少像以前那樣「師看徒三年,徒看師三年」,但是仍然會有較長時間的觀察期,讓師傅了解這個徒弟是否可教;讓徒弟了解師傅的功夫是否可學。
中國武術的修煉,各門各派都不相同。大體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內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內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視為最重要的內容,素有「內練壹口氣,外練筋骨皮」的說法,不肯輕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見的傾囊相授。
就內功而言,主要的中醫理論基礎是中醫的經絡學說。中醫認為,「經絡為臟腑之表,臟腑為經絡之裏」,修煉經絡,會對臟腑產生調理、鞏固、增強的作用。中國武術的內功主要練的是內氣,而經絡是內氣運行的通道,內氣在經絡中按壹定方式運行,會對經絡本身、相應的臟器以及身體的整體產生調理、鞏固、增強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煉要藉助藥物作為輔助。輔助的作用主要分為輔助練習、療傷、調理及增強身體相應部位和器官等幾方面。藥物的作用通常同時包括其中的多個方面。
中國武術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異。壹般有站樁,例如站馬步;各種鍛煉肢體柔韌性的方法(和現代其他體育項目的鍛煉方法差不多);壹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練習。這是對於傳統武術而言,對於現在的套路武術,則具有壹定運動員水平,就直接進行套路動作的學習,對於傳統武術的基本功並不大重視。
中國武術的基本功講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手法有拳拳鉤,「四擊八法十二型」。
內功
要是用呼吸、吐納、運氣方法,配合身體動作,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效果。
由於中國民間思想受道教影響深遠。道教有說法認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體)能互相溝通影響,所以有所謂氣功或內功的修練。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部份武術流派亦有「養氣」、「練氣」、「運氣」之說。壹開始,內功並不是中國武術的內容。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和氣功結合。
不同流派對「氣」的理解不盡相同,不過大體源自對外在大氣的想象,近似於中醫理論中的氣,但不同於近代科學中的空氣或其它氣體。內氣又稱「真氣」或「氣」,而修煉內氣大致分為動功和靜功兩大類,前者以壹定的動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實現對內氣的增強、推動,廣泛流傳的如太極拳等;後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實現同樣的目的。練習較前者困難。並且由於深度的入靜,容易受外界幹擾而產生偏差(即所謂「走火入魔」)。
內功的修煉效果:絕大部分普通百姓將氣功修煉作為強身健體的壹種方法。如果長期堅持並且練習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適,並能增強體質。 如果作為技擊的基本功長期練習,則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發力,並增強體力。壹些主要流派,都有發出內氣的功夫。
有傳說運用內功,可以在近距離不經接觸,而打擊對手(如少林功夫中的陽光手)。但壹般認為此種功夫需要長期刻苦練習,並且各門派傳統上都不願公開自己的修煉方法,因此內功修煉的這種效果尚未能得到公開證實。內功修煉的這種效果尚未能得到公開證實壹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從未有在實際對戰中使用過此種功夫做出實際傷害的可證明事例發生(如少林功夫中的陽光手)。
外功
主要是增強身體的筋、骨、肌肉的強度,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威力。
練習方式從手段上看有與其他技擊種類相似的地方,都是反覆打擊壹定硬度的目標或反覆承受擊打,但在中國武術中,中藥對於外功的練習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輔助練習、療傷、調理及增強身體相應部位和器官等幾方面。
外功修煉的效果:外功的目的壹是增加自身的抗擊打能力,二是增加進攻的威力。由於武術作為技擊實戰的意義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數人在練習外功。公開的表演和武警訓練的內容包括用磚頭猛擊頭部,磚頭破碎而頭部無損傷等。更早時期的關於外功的公開表演有例如義和團時期的刀槍不入的表演。
套路
中國武術壹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套路。套路就是壹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的組合。各家各派都有表現自己門派特色的許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和練習很長時間的人學習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術運動員雖然同時很快的學會多種風格迥異的套路,但是對於其技擊和攻防含義大多並不清楚。
傳統武術中,套路練習初期多是分開來壹招壹招練的,讓學習者體會運氣使力,攻防技擊的含義。而這種練習反覆不斷地進行,正是為了在實戰中能夠條件反射式的使出相應的招式,也可以仔細體會招式的功效。例如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對敵總是使用壹個招式崩拳,而且嚴格來說只是半個招式,但是卻足以擊敗對手。從郭雲深的壹招勝萬招的事例足以說明,除了形意拳的崩拳招,其他武術中的所謂套路都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器械
參見十八般兵器
武術器械的主要來源是冷兵器時代的兵器,如劍、刀、槍、棍等。在中國古代,劍曾壹度是戰場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後讓位給了刀。而武術家們則以劍和刀為最廣泛研習的器械。
其他的武術器械包括非戰鬥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雙節棍,或壹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繡花針、石磨、鐵鍋、鐮刀、雨傘,等等。
中國武術始終給人以神秘的色彩。這當然有武俠小說和功夫片的宣傳影響。但是中國武術本身由於受到傳統宗法制度的影響(見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大多都是秘密傳授,而關鍵之處更是不見諸文字,只是師徒口耳相傳。因此只是按照書本學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學會的。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拳種也逐漸絕跡,慢慢變成逸聞或坊間話題。然而正如所有的事物壹樣,雖然許多的拳種逐漸絕跡,但更多的拳種又正在被武學天才不斷發展創造出來,所以外界所擔心的武學失傳無疑是壹種杞人憂天。
技擊功能
中國武術在技擊格鬥中的表現和其他地區的武術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武術是壹種不同等條件的競技,因此中國武術產生了諸如空手與持武器的對手格鬥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時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備時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還有抓土揚臉的法門也被吸收進來。
中國武術的實戰格鬥由於文學、電影的表現而被誇大。武術家之間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點到為止。而真正的搏鬥,並不像許多人理解的那樣拳來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只是幾個回合就能分出勝負。
中國武術能夠練習到什麼樣的境界,是壹個很難回答。或者很有爭議的問題。根據壹些說法,最高的境界可以達到「壹羽不能加,蚊蠅不能落」,也就是說,壹片羽毛碰到他的身體,都能被他自然的彈出去。但是自楊露禪,王薌齋之後,還沒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因此也有人認為這祗是記載者的壹些誇張。
人文
中國武術,是中國社會重要的集體記憶之壹,在各種文學、電影、戲劇中經常出現,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而無可取代的人文意義。另外,由於全球化關系,中國武術更經常出現於歐美電影、電視節目之中,被歐美社會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註腳。
中國武術精神:武德
近代中國人每當談及中國武術,往往十分重視它當中的哲學精神。大部份喜愛中國武術的人,均重視「使用武術的道德規範和價值」,或稱武德。
經常有人引用「止戈為武」來解釋中國武術的人文精神。根據《左傳·宣公二年》所載:「夫文,止戈為武」,大意說中國的漢字「武」,由「止」和「戈」兩個字組成,由此解譯「武」的真正價值,並不是為了殺傷破壞,而是為了後來的和平雲雲。雖然「武」字的來源另有解釋,比如有的人認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進行鬥爭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歡視「止戈為武」為解釋中國武術精神的部份。
無論武術家、小說家、電影,均經常強調中國武術的價值∶「功夫並不是用來打架,而是用作強身健體」。而當武術家切磋技藝時,應該「點到即止」,不應亂作殺傷。會武的人,「切忌心浮氣燥」,必需「戒急用忍」,因為武術不應用作主動傷人,而只應「在必要時作自衛用途」。至於國家面對危難時,便「匹夫有責」,是會武術的人出手的時候。
我們可以總結中國武術對中國人的意義,在於:
提倡和平
保持身體健康
不主動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讓他人侵犯
有能力的人,應負社會責任
通俗文學、電影與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在中國近代通俗文學、電影作品中大量湧現,進而衍生出武俠小說、動作電影。
在這些作品中,中國武術往往有以下作用:
借中國武術高舉武術精神,並重建某些中國傳統倫理價值
以武打場面刺激觀眾,作為吸引觀眾的手段
事實上,編寫上述作品的人,往往並非真正懂得中國武術。有些只取武功招式、武術流派作為題材,另壹些作品則引用壹些傳說中的武功,還有壹些更是另行創作天馬行空的武學內容。其實,不少在各式故事經常出現的武招式(例如飛檐走壁、點穴術、隔山打牛等),都是實在的武術招數,但是在故事的渲染下,這些招式的方法、效果均已脫離現實甚遠。
不少文化分析認為,這現象反映現代人在社會中的無力與壓抑,使人尋求超離現實的人體力量,以戰勝在現實社會遇上的焦慮、與及機械文明的沖擊。
今日的中國武術
壹位西方人正在練習武術。從圖中的招式可以看出,他練習的是心意拳中的收式。到了現代,武術已經更多的轉向了強身健體和競技體育比賽。目前中華人民***和國國家體育總局下設有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原稱中華人民***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及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原稱中國武術研究院)。而全國性群眾武術組織——中國武術協會也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領導下的單項運動協會之壹。壹般由它們發起組織武術體育競技。
此外,國際上也已經把武術當作競技體育的壹種,並且設有國際武術聯合會(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縮寫為IWSF)來推廣武術,並組織武術國際比賽。目前國際武術聯合會有101個會員國。
不過,因為武術的體育競技比賽往往是套路競賽,因此被人批評為現在的武術比賽僅僅是表演「舞術」,毫無實用的技擊性可言,是花拳繡腿,更像體操。因此中國官方從1980年代開始推出散打運動。但是這卻遭到了更多的批評,許多持否定態度者根本不承認它算作中國武術,批評它是泰拳的腿法,拳擊的拳法,加上壹些四不像的跤法(因為中國傳統武術中的跤法和它完全兩樣)。
武術名師
霍元甲
黃飛鴻
李小龍
劉雲樵
劉百川
邵漢生
何長海
吳彬
蕭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