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
傳樹葉情書,是雲南景頗族表達愛情的通信方式。景頗族的小夥子壹當愛上某家姑娘時,就用壹片栗樹的樹葉包上樹根、大蒜、辣椒、火柴絲送給意中人。栗樹葉表示有許多知心話,要給姑娘說。樹根表示思念愛慕姑娘。大蒜表示願與姑娘結成良緣。辣椒表示自己忠貞熾熱的愛。火柴絲表示自己態度之堅決。姑娘接到“情書”後,如同意即將原物退回。如需考慮,則加上奶漿草。如不同意,則加上木炭以示反感。當小夥子接到要考慮的“回信”後,又摘下兩片嫩栗樹葉,面對面合在壹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願跟姑娘成家立業,***同生活。經過多次聯絡,如姑娘答應這門親事,即收下“信件”,以煙草回贈;如不同意,便把栗樹葉背合在壹起送還小夥子。當男女雙方戀愛成熟時,如遇父母反對,姑娘則以樹葉包上含羞草、刺、火藥等寄與小夥子;若男方要私約女子逃婚,便以 樹葉包上蕨菜尖送與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贈芭蕉葉包,是雲南景頗族表達愛情的另壹種方式。當小夥子相中某壹姑娘時便用彩線紮壹個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內夾有沙枝、野芥子葉等樹葉,則表示對愛情堅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為驕傲。如不同意,則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雲南隴川和盈江縣的僳僳族,男女求愛時,采用“來蘇”表達思想之情。“來蘇”是用芭蕉葉包上兩小節長短壹致的茅草,表示妳我差不多,壹個大蒜,表示願結為壹體;壹枚檳榔,表示讓妳含在口中,草煙,然後包上同樣內容的“來蘇”,外加芫荽,表示願和妳相好,用白線表示自己是潔白的,如不同意,則把相合的樹葉背過來,外加壹塊木炭。完全拒絕,則加壹節辣子,原物退回男方。
文帕寨彜族
雲南鎮沅縣文帕寨彜族支系香堂人,從男女互相追求相愛開幕始,以物寄頗富詩意。如無字情書即是壹例。當小夥子與姑娘見面相識後,如姑娘對小夥子的求愛表示同意時,就用芭蕉葉包上壹個小把鹽巴,托人帶給小夥子。小夥子壹旦見到此鹽巴,高興得手舞足蹈,於是就帶上定婚禮物到姑娘家去喝定婚酒。因為,綠色的芭蕉葉表示他倆年輕的生命和青春,鹽巴表示姑娘對追求她的小夥子有緣法、有感情,姑娘的父母對他們的婚事很喜歡。反之,如果姑娘不同意,就用紙或芭蕉葉包上壹只蒼蠅寄給對方。
獨龍族
“搭弓”是雲南怒江州獨龍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搭弓”由男青年以藤篾編織而成。約15厘米大小,扁圓形,制作精巧,美觀別致。當男青年相中壹姑娘後,即在夜深人靜時,用“搭弓”裝上食品,掛在姑娘家門口,姑娘據“搭弓”的編制風格,猜度其人,若也有情意,即將它挎在身上,作為已有了對象的憑證。反之,則原物掛回原處,讓男方取回。
苗族
贈糯米飯,則是流行於雲南苗族的傳情方式。當姑娘壹旦相中某壹男青年時,為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便主動送給意中人壹包糯米飯,數量越多,表示愛情越深摯。如男方亦有情,便欣然收下,稟報父母,托媒人提親。
婚戀習俗:
雲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各個民族的婚戀習俗世代相沿,各有特色,形成了壹道絢麗的人文景觀……
“丟包”、“賣雞肉”覓偶
“丟包”,傣語稱為“端麻管”,是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的壹種傳統的娛樂和體育活動,更是壹種覓偶的獨特方式。每當傣歷新年“潑水節”來臨之際,各村寨“小蔔哨”(姑娘)便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自己精心用花布拼制的壹種四角菱形布包(內裝棉籽,角上綴有約五寸長短的絲線束或花邊,它有壹條壹尺多長的提繩,供丟包時握繩甩擲),匯集到約定的廣場、寨邊的草坪或椿樹下集中。“小蔔冒”(小夥子)這時也從各村寨趕來參加這壹盛會。男方由未婚的男青年組織的“乃冒”帶領,女方也由未婚的“乃哨”帶領,男女雙方各為壹隊,相對而立,中間相距20-30米。雙方含情脈脈相互對視片刻後,姑娘便手握花包提繩輕甩幾圈,再“嗖”地向小夥子甩去,開始時只是漫無目的地亂甩。見花包飛來,小夥子便爭相搶接,接住的便歡呼雀躍,接不住的便得給丟包的姑娘獻鮮花或有紀念性的禮物。小夥子得到花包後,也仿效姑娘的動作,輕甩幾圈又將花包擲出,讓姑娘們去搶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向擲包的小夥子敬獻壹朵鮮花。如此妳丟我接我丟妳接地丟到壹定時候,便進入實質性的高潮,即開始相互物色對象了!於是,心有靈犀的青年男女便開始相互結對丟包。這時候,花包已成為傳遞感情的使者,帶著情與愛飛向對方:姑娘若看中了某個小夥子,便將花包丟給他,小夥子若接住了,就表示他也喜歡這位姑娘,於是兩人便對丟起來,兩人對丟壹段時間後,姑娘忽然把包丟得又高又遠,會心的小夥子就假裝接不住包,然後跑到姑娘面前“認輸”,並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獻給姑娘,然後兩人便悄然離開丟包現場,隱於樹木之中或溪泉岸邊相互傾訴愛慕之情,最終成為情侶。小小的花包,不知為多少的傣族青年男女牽線、搭橋,使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傣族覓偶的另壹種方式是“賣雞肉”。每當傣歷新年潑水節或其他節日來臨之際,姑娘們便把自家的肥雞殺了,把雞肉清燉煮熟後,放上香茅草、姜、蔥、蒜、青辣椒等調料,盛在小盒裏擺到場壩上去賣,等待自己喜歡的小夥子來買。如果來賣雞肉的小姑娘不稱心,就會要高價,小夥子就會知趣地走開;如果是不明此中“奧秘”的外地旅客來買,往往不是遭姑娘的白眼、冷遇,就是姑娘開出“天價”讓對方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是姑娘看中的小夥子來買,情況就完全大不相同了,當兩人含情脈脈的目光相觸後,姑娘便會羞怯地低下頭來。小夥子便用這樣的“開場白”來“投石問路”:“農呃農(妹妹),妳做的雞肉怎麽這樣香呀?放的是鳳凰山上的青辣椒,孔雀湖裏的鹽巴,芳香園裏的香茅草吧?是不是有客人預先定做的?”姑娘便答道:“巖龍(哥哥)呃,我這盒雞肉放的是最普通的香茅草、最普通的鹽巴和青辣椒,只不過是加上了我壹顆熾熱的心罷了。如果巖龍不嫌棄的話,就請來嘗嘗吧!”姑娘說完,就把事先準備好的藏在身後的小凳子拿出來,請小夥子坐在身旁。小夥子這時若有意於姑娘了,就會說:“我們傣家有句俗話說‘壹起擡才輕,壹起吃才甜’。最好我們倆壹起吃,雞肉才會有味道。”為了方便說話,避開眾人耳目,姑娘便會接著說:“巖龍呃!我們傣家還有句俗話說:‘放開來吃才香甜,放開來做才利索’。這裏人多嘴雜,幹脆我們擡到林子裏去吃,那裏又涼爽、又安靜。”於是,兩人就搬上凳子、端著雞肉,走向樹林深處去相互傾訴彼此的愛慕之情……。
樹葉情書
雲南的景頗族,多居於深山之中,歷史上由於文化落後,識文斷字的人寥若晨星,故景頗族青年男女戀愛時,就常用樹葉作為“情書”,壹封“信”裏有幾種,甚至十多種樹葉,每壹片樹葉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但有的葉子的含義,只有通信的男女雙方才知道。當“寫信人”要想向對方傳遞自己的深情時,便把壹片片樹葉按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把它們依先後次序排列好後,用布包好,最後用彩線捆紮,托人送給對方。對方打開布包,依次拿起這些樹葉來壹片片看,樹葉看完,“信”也讀完了。景頗族樹葉的葉語為:蕨葉表示“我想念妳”;撥葉表示“我真心愛妳”;黃花葉表示“希望能見到妳”;獨芭蔗葉表示“認識妳很幸福”……等等.而捆紮樹葉信的彩線也能表示某種特定的意思,例如:白線表示“我是潔白無瑕的”;紅線表示“我的心最好”;若捆紮線有兩個結頭在壹邊又結得很牢實,這是表示“我們兩個永遠壹條心”……等等。如今,隨著時代和生活的巨變,景頗族已有了文化,甚至還產生了壹些作家,已大多不用樹葉當情書了。但有些青年男女在相互思慕的時候,不由想起這古老的習俗,仍喜歡用這種古老而又浪漫的“樹葉情書”來傳遞彼此的心聲,用樹葉來做他們的愛情信物。
蘭花煙傳情
在僳僳族山寨,幾乎每戶院中都栽有蘭花煙樹,並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很久以前,壹對僳僳族青年男女相愛,但因雙方父母反對而被活活拆散,姑娘含冤自盡。小夥子聞訊悲痛欲絕,前往姑娘墓地祭奠時,發現墳上長出壹棵開著白花的小樹,他采了壹片樹葉含在嘴中,但覺清香、甘美異常。消息傳開後,人們都采下這種樹的葉子曬幹,卷成煙卷,點火抽煙,其味比咀嚼更香。於是,人們便把這種樹移栽到家園,精心栽培,並將這種樹葉做成的煙稱為蘭花煙,僳僳族男子和老年婦女都喜歡抽它。在僳僳山寨,青年男子在擇偶求愛時,都很莊重地在腰間裝上蘭花煙的花煙包,若看中哪位姑娘了,便將裝有蘭花煙的花煙包解下來送給她;姑娘若覺得對方不中意,便會委婉拒絕;若中意了,就會接住花煙包,並將自己的花煙包回送對方,以此“定情”。花煙包,就是這樣成為僳僳族青年男女之間的壹種愛情的信物。
“抹鍋灰”與“打媒人”
雲南的布朗族男青年到20歲前便開始“串姑娘”:壹聲口哨,全寨的小夥子便集中起來,結隊前往。姑娘們聽到口哨聲後,也都匯集到壹戶房屋寬敞的人家,把火塘燒旺,並把手伸到鍋底抹壹下藏在身後,小夥子壹進門,就壹個個都被抹上壹臉黑,大家相互對望都哄笑不止。洗去鍋灰後,大家便圍坐在火塘邊,在悠揚的三弦聲中男女雙方對唱,通過含蓄詼諧的對歌,男女雙方進行各方面的了解,如果壹對男女青年通過對歌戀愛成功了,便會回去和父母商量,男方家庭自會請媒人去說親。說親是隆重的,媒人要穿戴壹新,挑上米、酒、肉等禮物,堂而皇之地前往。進了女方的家門,姑娘既高興又害羞,但這時她必須裝作惱怒的樣子,拿起壹根棍子去打媒人的腳,但這是假打,棍子只打在地上,她打壹下,媒人就跳壹下,惹得圍觀的人哈哈大笑,有如演了壹場喜劇。過壹會,父母就會出面假裝責備女兒不懂事,姑娘也就此收棍退場。媒人則被請到火塘邊,主客圍坐在壹起,喝酒吃肉,酒至半酣,主客引吭高歌,歡聲笑語不斷。到舉行婚禮這壹天,全寨男女青年都要來賀喜,他們敲著象腳鼓,彈著小三弦,載歌載舞,歡笑之聲不絕。新郎的父親,便備好酒肉招待客人,特別是牽線的媒人,這時更受到新郎新娘的分外尊敬。
無言的談情求婚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除主體是白族外,還有另壹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彜族,由於兩族***居壹地,天長日久,鄉風民俗相互影響、滲透,從而形成了兩個民族相近、相似的婚戀習俗:無言的談情和無聲的求婚。
在鶴慶、劍川山區的白族人家,正屋中都設有火塘,是接待客人和全家議事的地方。每當陰雨和風雪天,熱戀的青年男女都“壹日不見,如隔三秋”,那些癡情的小夥子往往就會主動到姑娘家去“訪戀”。客人來了,主人家便會拿出煙,酒或瓜果招待客人,“訪戀”者便會主動謝絕壹切熱情的招待,這是暗示:本人之意不在吃喝,在乎妳家姑娘也!此舉使主人家明白客人來意,便會找各種借口主動離去,把火塘讓給這對熱戀中的情人。因為是在家裏多有不便,也不能在野外相互唱山歌,亦不宜用哥呀妹呀死呀活呀的話語來表達情意,於是他們便用彼此都能心領神會的“物語”進行無言的感情交流。這時,姑娘會借故加柴添火,兩手各持兩節柴薪並排放入火塘,這個動作如果用山歌來表達的話,意即為:“盼星盼月盼哥來,好比火塘盼幹柴;火塘無柴如冰坑,哥到妹家暖心懷。”小夥子自然能“讀”懂這種“物語”,便把自己右手的手指伸直並為梅花形,手心面向火塘伸向對方,意即為:“山崖頂上紅牡丹,花紅葉綠香又香,想把牡丹移家種,只怕種花人心不甘。”這是小夥子向姑娘求婚來了,他借“物語”來試探姑娘及家庭對此的態度。姑娘羞紅了臉,便會羞答答拿起夾火的竹筷,上端並攏,下端分開,以此向對方交心,這動作意即為:“花戀蜂來蜂戀花,種花人愛蜂也愛花;只要蜂莫亂采花,牡丹隨蜂移妳家”。若小夥子送給姑娘壹束用青藤纏紮的茶花,意即為:“好花鮮來好花鮮,好花開在河那邊;有心采朵好花戴,河又寬來水又深”。若姑娘用雙手接過花束摘下壹朵插於發間,並獻給對方壹杯裝有橄欖的香茶,意即為:“蜜蜂采花飛千山,不怕艱險靠心堅;只要郎心合妹意,翅膀變作擺渡船。”若姑娘雖愛著對方但又怕遭人非議,小夥子便會從火塘中選出三根燃著的柴枝,按品字形插在火塘邊上以示鼓勵,意即為:“羅漢前邊點對蠟,觀音面前點盞燈,大風吹來火滅了,羅漢伸手摸觀音,神仙也有情和愛,怕誰來嚼爛舌根?”姑娘得到鼓勵,堅定了愛情的信念,忙獻給情人壹杯沸水泡紅塘的薄荷茶以表心跡,意即為:“薄荷紅糖心連心,哥妹相戀情意深;清水鍋裏煮白菜,不放油鹽味也真;效學星月永相伴,清清白白結姻緣。”……過去白族的“物語”有近百種,但流傳至今僅剩20多個“語匯”了,這些“物語詞匯”經老歌手壹“翻譯”,就成了壹組組優美的情歌。因為它們熔鑄了白族人民的情和愛,同時也熔入了白族人民的靈巧和智慧,所以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
在大理州洱源縣(也是白族聚居地,與鶴慶、劍川縣毗鄰)的彜家,求婚和白族壹樣使用“物語”,這樣,即使求婚遭到拒絕,也不會難堪,彼此雙方以後仍能和諧相處。在這裏,小夥子若愛上了哪位姑娘,便會去請她做雙鞋墊,姑娘都會應允,但若做的鞋墊是沒繡花的,則表示拒絕,小夥子收到的會知趣地走開;如果小夥子收到的鞋墊是繡了花的,便意味著姑娘答應了他的追求,便會告之父母到女方家去送求婚酒。求婚時,由父母領著兒子,選壹個雙月雙日的吉日,給女方家送去壹壇好酒,酒壇上系壹條紅綢帶,放在客廳的桌上,女方家庭的人自然心領神會,雙方對婚姻之事只字不提,只是拉些家常話,吃完主人招待的飯菜後就告辭回家。女方的父母家人若喜歡這門婚事,便會喝了這酒表示應允;若拒絕則不動它。壹個月後,小夥子又到姑娘家串門,趁主人不備就瞅空悄悄看看桌上的求婚酒是否喝了。如果沒喝,從此他便會知趣地永遠走開;如果喝了,就會回去告之父母,由父母來與女方家庭具體商量該如何舉辦兒女的婚事……
回答者: 良之品 - 助理 二級 12-10 18:09
景頗族
傳樹葉情書,是雲南景頗族表達愛情的通信方式。景頗族的小夥子壹當愛上某家姑娘時,就用壹片栗樹的樹葉包上樹根、大蒜、辣椒、火柴絲送給意中人。栗樹葉表示有許多知心話,要給姑娘說。樹根表示思念愛慕姑娘。大蒜表示願與姑娘結成良緣。辣椒表示自己忠貞熾熱的愛。火柴絲表示自己態度之堅決。姑娘接到“情書”後,如同意即將原物退回。如需考慮,則加上奶漿草。如不同意,則加上木炭以示反感。當小夥子接到要考慮的“回信”後,又摘下兩片嫩栗樹葉,面對面合在壹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願跟姑娘成家立業,***同生活。經過多次聯絡,如姑娘答應這門親事,即收下“信件”,以煙草回贈;如不同意,便把栗樹葉背合在壹起送還小夥子。當男女雙方戀愛成熟時,如遇父母反對,姑娘則以樹葉包上含羞草、刺、火藥等寄與小夥子;若男方要私約女子逃婚,便以 樹葉包上蕨菜尖送與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贈芭蕉葉包,是雲南景頗族表達愛情的另壹種方式。當小夥子相中某壹姑娘時便用彩線紮壹個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內夾有沙枝、野芥子葉等樹葉,則表示對愛情堅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為驕傲。如不同意,則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雲南隴川和盈江縣的僳僳族,男女求愛時,采用“來蘇”表達思想之情。“來蘇”是用芭蕉葉包上兩小節長短壹致的茅草,表示妳我差不多,壹個大蒜,表示願結為壹體;壹枚檳榔,表示讓妳含在口中,草煙,然後包上同樣內容的“來蘇”,外加芫荽,表示願和妳相好,用白線表示自己是潔白的,如不同意,則把相合的樹葉背過來,外加壹塊木炭。完全拒絕,則加壹節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