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科學。
說起中國古代科技文明,人們自然會想到“四大發明”。“四大發明”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壹種標誌,受到世界的廣泛關註與認可。但其實,“四大發明”不足以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的科技成就,因為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
舉例來說,我們的祖先最先栽培了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壹——茶,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壹——水稻,最重要的豆類作物之壹——大豆,最重要的水果作物之壹——柑橘。這些作物的栽培技術傳向世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是如何建構起既有厚重人文特質、又有科技創造的傳統文化體系?如何在長時間內處於世界科技的先進水平?僅用“四大發明”恐怕很難全面地回答這些問題。
其實,國人壹直都期望了解我國究竟做出了哪些獨創的科技成就。為回答“我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到底有哪些”這壹問題。
2013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立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邀請所內外專家通力合作,梳理科技史和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系統考量我國古代發明創造。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對此項工作給予了持續的鼓勵與支持。
2016年6月,研究組的成果《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專著和掛圖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此書分為“科學發現與創造”“技術發明”“工程成就”3大部分,列舉了88項中國古代重要的科技發明創造,簡要說明了它們的內涵、出現時間以及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的影響。
壹經推出,就獲得社會廣泛關註,先後獲得2016年度“中國好書”和2017年度“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的榮譽稱號,並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頒布的“2018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目錄”,是壹本集學術嚴謹性與表述通俗性於壹身的、面向公眾的優秀科學史科普讀物。
擴展資料:
古代科學與技術門類發展並不均衡,參比因素比較復雜,研究組首先明確了重大科技發明創造的遴選原則,並在隨後的研究、調整過程中壹以貫之。基本原則有三個:壹是突出原創性;二是反映古代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三是對世界文明有重要影響。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還對入選條目進行了系統分類。對於壹部分證據充分可信的科技發明創造,進行了嚴謹的分類定名,如方程術、制圖六體、提花機、造紙術、瓷器、水運儀象臺、雙作用活塞式風箱、火銃等。對於有些科學發現與創造、技術發明,則進行了適當概括。
例如,中國古代擅長天文測算,積累了大量系統的觀測記錄,其中的新星和超新星觀測記錄還為現代科學家研究超新星、射電源、脈沖星、中子星等高能天體作出了重要貢獻。上述成就被概括為“天象記錄”而列入重要科學發現與創造,以反映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的成就。
在梳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的同時,研究組關註到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壹些特征及規律。研究組認為,中國古代科技創造的出現在時間上並不均勻分布。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術出現在史前,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先秦兩漢是相當數量重要科技發明的形成期。盛唐時代的科技創造不甚突出,反倒是宋代卻擁有輝煌的創造發明。大約從元末開始,我國傳統科技陷入緩慢發展階段。從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與文化發展的同構性。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活躍,在政治、人文之外也貢獻了大量科技思想,如墨子對十進位值制的論述。
進入漢代以後,以儒家為主幹的傳統文化形態基本形成,與之對應的是古代天文學、數學、醫藥學和農學也形成各自的科學範式。宋代儒家所形成的博學精神、懷疑精神和求理精神,或許對理解宋元科技的發達有所啟發。
縱觀古代歷史,很多科技知識是通過傳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比如,中國人通過多種途徑向世界貢獻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栽培方法,以及絲織、瓷器、造紙、印刷、火藥等方面的技術,也引種了小麥、棉花、玉米、馬鈴薯和西紅柿等作物。
“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與世界貿易的通道,同時也是科技傳播和互動的活躍區域,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演進。
人民網-展現中國古代科技的燦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