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祖先主要依靠打結的繩子來記錄,後來逐漸發明了文字,開始使用甲骨文作為書寫材料。後來,竹片和木片(竹簡)以及絲綢被發現並用作書寫材料。但是因為絲綢太貴,竹子太重,所以發明了紙。據考證,紙的生產始於西漢。65438年至0957年,陜西省博物館在xi東郊灞橋附近的壹座西漢墓葬中發掘出壹批名為“灞橋紙”的器物,其制作日期不遲於西漢武帝時代。後來在新疆羅淖爾、甘肅居延等地出土了漢代的紙碎片,比東漢初年至元興年間太監蔡倫制作的紙早約150 ~ 200年。但也要看到,紙雖然很早就發明了,但壹開始並沒有廣泛使用,政府文件還是用竹簡、帛書寫的。到了狄鹹,東萊人左博改進了以前的造紙方法,進壹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做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均勻、光亮,紙質特別好。在世界上被譽為“左博紙”,尤其是五色文具和高檔信紙。
從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早期。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已經發明了用麻纖維造紙。蘇頌簡壹紙譜:“蜀人用麻,閩人用嫩竹,北方人用桑皮,屯溪人用藤,海人用苔,浙江人用小麥粉和稻草,吳人用蠶繭,楚人用紙。”造紙過去是手工制作的。先取柔韌的植物纖維,煮沸,搗碎,做成粘液,做成籃子,做成薄膜,稍微晾幹,用重物壓壹下。今天使用的紙大多是機械紙。存在了壹千多年的書畫作品,大部分都是桑皮紙做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被人們廣泛傳播和廣泛使用,造紙術進壹步提高。晉代以前造紙區域集中在河南洛陽,逐漸向越、蜀、邵、楊、安徽、江西等地擴散,產量和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是多樣化的,紙張的名稱也很多。如竹簾紙,紙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勻。屯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張平整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跡。東陽有魚蛋紙,又名魚註,柔軟順滑。江南用稻草和麥草纖維造紙,又黃又粗糙,很難寫字。北方用桑枝樹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軟,拉力強,紙紋撕裂如棉絲,故稱棉紙。蔡倫造紙原料廣泛。用爛漁網做的紙叫網紙,用破布做的紙叫布紙。當時漁網的破布被歸為麻纖維,所以統稱為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代已經發明了染紙的新技術,就是用黃蘗煮汁浸漬紙張,有的是先寫後染,有的是先染後寫。浸漬過的紙叫染黃紙,是天然的黃色,所以也叫黃麻紙。黃紙有殺蟲防蛀的作用。
到了晉代(4世紀),紙終於取代了帛書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蔡倫對麻紙和皮紙的生產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雖然他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但他作為技術革新家和組織者的歷史地位應該得到肯定。
在8世紀,紙在中國被廣泛使用。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中國向亞洲各地出口紙張,並嚴格保守造紙術的秘密。公元751年,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虜了幾個中國造紙商。不久,造紙業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術逐漸遍布阿拉伯世界,在那裏紙被廣泛使用,然後通過阿拉伯國家傳播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料記載,蔡倫發明造紙術後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了第壹家造紙廠。現代造紙工業雖已發展,但其基本原理仍與蔡倫相同。造紙的原料十有八九已經被木漿所取代,但制造高檔印刷紙、卷煙紙、宣紙、打字蠟紙的原料,仍然無非是蔡倫用過的破布、樹皮、麻頭、廢漁網。
蔡倫雕像
隋唐;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壹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造紙,壹直想做壹張特別理想的白紙,供師傅作畫和修譜。但是經過多次實驗,都無法實現。有壹次,他偶然看到壹些檀香樹躺在山裏的山澗旁,被水腐蝕了很久,已經腐爛變白了。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成功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用樹皮做宣紙在唐代已經很流行了。
唐代在上壹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塗蠟,經壓光後,紙張具有光澤、光澤、美觀等優點,故稱硬黃紙。還有壹種硬白紙,是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塗上蠟,再用鵝卵石或弧形石子滾動摩擦,使紙張光亮、潤滑、致密,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略厚,稱為硬白紙。除此之外,政客們還添加了礦物粉末和蠟紙;在粉蠟紙、彩紙的基礎上,帶有金銀箔或粉光澤的紙制品稱為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也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那種色彩、圖案精美的紙,是在刻有字畫的圖案板上壹張壹張地打磨、壓制,使各種圖案隱藏在紙上,也叫花簾紙或花紋紙。當時四川產的水紋紙魚子醬紙很受文人的喜愛。此外,還出現過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張,如薛濤的文具、謝宮的十色文具等染色紙、金素善的經紙,以及各種印刷紙、松木紙、雜色流沙紙、彩霞紙、金粉龍紙等。
與此同時,雕版刷的發明極大地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面積進壹步擴大,名紙相繼出現,如宜州的黃、白麻紙,杭、梧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周俊的大板紙,周浦的薄紙、白紙,宣州的宣紙,邵州的硬黃紙、竹紙,臨川的滑紙等。在唐代,韌皮纖維,如瑞香皮、構樹皮、桑白皮、藤皮、芙蓉皮和青檀皮被用作造紙的原料。這種紙柔韌薄,纖維交錯均勻。
五代造紙業繼續發展。漳州的誠信堂紙壹直被認為是最好的紙,直到北宋。這種紙“滑如泉水,細如蠶繭,韌如川音,脆如毛筆”。這種紙可長達50英尺,薄如尾巴。它繼承了宋代唐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許多不同質地的紙張。紙壹般輕軟,薄而韌,壹等紙全部產自江南,又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始於南宋,新約由廢紙重構,稱為回春紙或熟回春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到了元代,造紙業雕零,只有江南壹帶,勉強維持著昔日的景象。
明清時期,造紙業蓬勃發展,不斷創新。各類文具再度流行,白紙、雅紙在質地上備受推崇,色彩以明麗恬靜為主,如康乾時期的粉彩紙、印染紙等。到了清朝,紙的生產已經達到了完美的水平。清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到了明代,造紙業再次繁榮起來。主要名品有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譚紙。
清代宣紙的制造技術進壹步提高,成為知名紙張。大部分使用當地的造紙原料,各種原料用來制造各種紙張。紙張加工技術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和創新,如施膠、明礬添加、染色、上蠟、壓光、撒金和印刷宣紙花。各種文具又開始流行了,白紙和淡雅彩紙在質感上備受推崇,顏色以明亮寧靜為主。康熙年間有乾隆年間的粉彩蠟鈔,如描繪金銀花紋的,描繪考蠟鈔的,描繪五彩壓延蠟鈔的,描繪印染花鈔的,用粉彩蠟壓延在三色紙上,再用泥金或泥銀繪制各種花紋的。信箋紙的制作在清代已經達到了精美的程度。
此外,從晉代開始,中國的朝廷就接受周邊國家的貢紙,如南越的面紙(或稱苔紙),以海藻為原料,味甘、溫、無毒的面紙。朝鮮貢紙、雞林紙,歷代統治者喜愛。清代有朝鮮的立津文具,金陵文具,鏡子文具,竹青紙,越南的青苔文具,日本的雪紙,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花紙,各種文具,各種花紙。
紙、紙板和加工紙。它是壹種用於書寫、記錄、印刷、繪畫或包裝的片狀纖維產品。它是由懸浮在水中的紙漿,在造紙機的成形網上沈積成交織的纖維層,經壓制和幹燥制成的。
石頭紙用石頭造紙的技術,原理是將石頭的主要成分“碳酸鈣”磨成超細顆粒,然後吹塑成紙。這項技術並不是什麽新鮮事,但在全球呼籲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這種“時髦”的環保理念再次被關註。
石頭紙新技術是以地殼中最豐富的礦物資源碳酸鈣為主要原料,以高分子材料和各種無機材料為輔助原料,利用高分子界面化學原理和填充改性技術,具有現代技術特征的新型可逆回收利用技術。石頭紙技術是中國領先世界的高新技術。這項技術的誕生不僅解決了傳統造紙汙染帶來的環境危害問題,還解決了大量塑料包裝材料的使用帶來的白色汙染和大量石油資源的浪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