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對中國的任何考量,都離不開歷史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現實的影響。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述傳統文化與新課程改革的影響:壹、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第二,中國文化的兩極分化。第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正文: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蘊含著壹個民族長期積澱形成的深厚的心理積澱。由於文化不同,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就像兩個不同的根,會長出兩個不同的樹。中國的先賢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寶藏和沈重的歷史包袱。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對中國的任何考量,都離不開歷史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現實的影響。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分支。縱觀中國改革史,可以發現儒家文化的影響無時不在。比如戰國時期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秦始皇、漢武帝、魏孝文、金世宗、元世祖、清雍正帝的改革,以及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功,總是在儒家思想尚未在統治階級中確立或在民眾中宣傳的時候取得的。清代王莽變法、王安石變法、慶歷新政、光緒變法等改革的失敗,都與當時儒家思想的主導影響密切相關。這使我們不得不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影響。我們來看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壹些特點和壹些相關的思想:第壹,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中國的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個少數民族在膚色和種族上與漢族基本相似,所以中國可以說是壹個單壹種族、單壹文化的國家。儒、釋、道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有著主導性的影響。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儒家的基本思想是尊祖復古——在最底層維持現狀,主張祖宗的律例不能變,厭惡任何形式的變化。儒家主張“利不十,法不變”,也就是說,妳要改革可以,但必須百分之百的利,壹點弊都沒有,否則就得老老實實的遵守祖宗制度。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法律體系。同時,儒家強調中庸之道,禁止競爭原則,提倡認同。而這壹切都與我們新課改的精神背道而馳,我們的新課改不可能百分百完美。同樣,要實施新課程,必須有人做第壹只鳥。有些人對將來改革的失敗承擔責任。否則,新課程的實施就是壹句空話。第二,中國文化的兩極分化。中國古代哲學非常重視陰陽的辯證統壹,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矛盾對立統壹,如:上下、左右、是非、內外、雌雄等等。中國的儒家文化、佛教和道教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兩極分化。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佛道主張消極回避,形成矛盾的對立統壹。中國古代很多知識分子,往往推崇儒家文化,在青年時代也下了很大功夫。在仕途充滿艱辛的時候,晚年逃入佛道文化,從佛道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平靜。儒家文化就像壹架梯子,激勵著有誌之士努力攀登,收獲事業的果實。佛教和道教的文化就像壹個安全網。如果有人從梯子上掉下來,這張大網會抓住他。因此,儒家文化與佛教、道教這兩種兩極文化對立統壹,相輔相成,在中國形成了壹個穩定的文化體系。正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兩極性,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常常遵循非此即彼的原則。所以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也要求在結果的處理上分清是非,非此即彼;然而,新課程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不同的方式對待結果。第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中國是內陸國家,中國文化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發展起來的內陸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遭受外來侵略,所以壹直在修築長城,閉關鎖國。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土地文化,有自己的體系,對外來文化非常排斥。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壹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但從未被外來文化同化。在了解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壹些基本理念之後,我們不禁為我們的新課改而擔憂。畢竟新課改的本質是從我們原來中國式的科舉教育轉變為美國式的創新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成功在壹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幸運的是,在文革和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想不斷湧入的沖擊下,傳統文化在我們身上並沒有達到牢不可破的地步。可以肯定的是,新課程改革是艱難的,它的成功與否只取決於它的性質。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我們沒有梳理好;研究往往缺乏對社會實際問題的關註,幾乎拋棄了“實際應用”的傳統。傳統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壹筆財富。如果自己守著寶藏不去開發,別人去開發,那就太可惜了。
上一篇: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範文下一篇:中國鄭州少林國際武術節的第八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