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和諧文化的內涵及其現代啟示

中國和諧文化的內涵及其現代啟示

中國的“和諧文化”及其現代啟示

文/王傑

“和諧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精神之壹,也是中國幾千年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動力之壹。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減少社會摩擦和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壹個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關鍵詞]和諧文化;內聖外王;人與自然的和諧;知行合壹;小康;大同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文化”思想資源,如《易經》的陰陽相合、老子的陰陽和諧、墨子的互愛、中庸之道的中和等。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我們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科技文明手段。與此同時,我們處在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陣營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和諧。當前,建設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理念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減少社會摩擦和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壹個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參考資料:

/p-231437117 . html

第壹,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是註重生態倫理平衡的天人合壹之學。

在傳統文化看來,天、地、人不是相互獨立、相互對立的,而是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他們在充滿活力的生命洪流中,壹口氣說不完,連在壹起。所以中國傳統哲學從壹開始就把認知的視角放在天人關系上,認為不關註天人關系的學問就不能稱之為學問。因此。像西方社會那樣,為了知識而知識,為了學術而學習,在中國幾乎從未出現過。“天人合壹”為什麽能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征?因為中國是壹個以血緣和農業為基礎的農業國,農業靠天吃飯。要搞好農業生產,就要了解天文歷法和四時四季的變化。所以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顧說,人人知天文三代以上。正是中國社會的這壹基本特征,使得歷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視對天人關系的探討。如《周易》提出天人合壹的思想,即“人是偉人,與天地和諧,與日月和諧,與四時和諧”,“觀天文”,觀察時間的變化;觀‘人性’並將其轉化為世界”;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壹”的理論;司馬遷提出了“天人之際”的理論;劉禹錫、柳宗元提出“天人合壹”說:程顥提出“天人合壹”說;張載、王夫之提出“天人合壹”論;朱提出了“天人合壹”的理論;陸象山、王陽明提出了“天人合壹”的學說,等等。可見,在傳統文化中,天人合壹壹直被中國哲學家視為最重要的哲學問題。

傳統文化從天人合壹的理念出發,肯定了人與自然的統壹。他把人和萬物視為壹個和諧的整體,主張人應該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反對盲目取之於自然,零碎地利用、征服和改造自然,提出了“取之有度,用之擇時”的生態倫理思想。儒家主張推己及人,通過人和物把“仁”的精神延伸到宇宙萬物。孔子要求人們以友善的態度對待自然界的壹切事物,善待鳥獸草木。他提出“釣魚不用鋼,遊泳不用夜射”的主張,主張只用魚竿釣魚,反對用大網捕魚,反對射殺壹夜歸巢的鳥。孟子也說:“不逆農時,谷不能勝糧。”不算的話,魚和甲魚都不能吃。斧能及時入山,樹不能用。“也就是說,如果不違反農時,就會有太多的糧食可以吃;不隨便去河溝、灣池釣魚,魚和龜會多得吃不完;切割工具按時割進山裏,樹會多到妳用不完。”《中庸》說“萬物共存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荀子說“萬物各有其和而生,各有其養而成”“萬物各有其位,六畜各有所長,百獸各有其命”;《淮南子》說“先王之法”...釣而不竭河,獵而不焚林”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甚至把是否保護生態環境與“孝”聯系起來。《禮記》說:“砍樹殺獸,不孝也。“宋代張載提出‘人與我同胞,物與我也’的命題,意思是人類是我的同胞,世間萬物是我的朋友,天與人,萬物與人類本質上是壹樣的。道教也是如此。老子提出“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師法天地為人生的基本歸宿。莊子還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達到“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的和諧境界。法家也是如此。秦律《天律》明確規定,春季不準砍伐正在生長的樹木,不準采摘新發芽的植物,不準捕捉幼小的鳥獸,秋冬狩獵時不準捕殺懷孕的動物,使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反,歐洲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很難找到。壹百多年前,恩格斯告誡我們:“不要太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每壹次這樣的勝利,大自然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因此,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在當代中國社會仍然具有巨大的思想價值。

第二,從人與社會群體、人與人的關系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是講究人與我和諧的人際和諧之學。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希臘文明更註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希伯來文明和印度文明更註重人與神的關系,而中國文明更註重人與人的關系。因此,如何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中國社會的壹個大問題。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傳統文化主張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和諧,並提出壹套倫理體系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具體來說,儒家傳統的人際關系是由五倫十義,或者說三綱六紀來維系的。五倫是指父子關系、君臣之義、夫妻之別、老少有序成長、朋友信任;十義是指仁、忠、善、孝、兄、敬、忠、信、信。三綱是君臣、父子、夫婦;六代是父親,兄弟,族人,叔伯,老師,朋友。無論是五德十義,還是三綱六紀,核心都是人倫。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它們都規定了每個人為了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則。那麽,怎樣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呢?傳統文化提出了壹系列標準。就是要做到“老人平安,朋友信,少有人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公認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黃金律”。要做到“老,老,老;幼而幼,而幼者也”;做到“與朋友同進同出,守望相助,疾病相濡以沫”;做到“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強,寡有所孤,病有所殘,皆有所養”,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理位置不如人和”,這是儒家講誠信、講友誼、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反映了儒家對人際關系和諧的基本態度,即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其他派別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社會和諧和人際和諧。如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強調通過“依法治國”來構建壹套適合戰國末期統治者的“法治”理論。以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的目標;而道家則提倡“無為而治”的方式,以達到“雖有舟,無所乘,雖有甲兵,無所學。”讓人們再次使用它。“衣食無憂,生活安寧,風俗享受”的理想社會狀態;墨家試圖指出,只要大家都懂得互愛互利,世界就會和平穩定,社會就會和諧穩定。作為壹種崇高的目標和理想境界,中國古代先賢對美好社會的理想追求,代表了中華民族對以人際和諧為特征的社會發展目標的美好願景和不懈追求。

第三,從人的身心(形與神)的關系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是壹門既註重人生修養,又註重形與神修養的身心(形與神)平衡之學。

在傳統文化中,自然是壹個大宇宙。人是壹個小宇宙,他不僅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還要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時要和諧,也就是壹個人的身心平衡。在壹個社會系統中,人的身心平衡(包括心理、生理、陰陽、腦體等。)是壹切和諧平衡的基礎。現代社會,人類面臨著五大矛盾和沖突,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心靈的沖突,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相應地引發了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價值五大危機。這五個沖突,五個危機,時刻困擾著我們俱樂部,困擾著我們每壹個人。雖然社會物質財富極其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仍有壹部分人感到不滿足、迷茫困惑、焦慮無聊、抑郁憂慮、孤獨自卑、空虛浮躁、無所適從,社會上患心理、精神疾病的人數越來越多。要解決這些矛盾、沖突和危機,很難從西方文化中找到答案,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恰恰為我們提供了壹些有價值的思路。

比如在對待物質利益的問題上,儒家並不否認每個人都有欲望,而是肯定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但這種追求並不是無限制的、無節制的,而應該符合道德原則,做到“有貪無貪”。子曰:“富而貴是人之所欲,不達其道則無處可尋。”貧窮和吝嗇是人類的罪惡。不以其道得之,則不去,不義則富貴。於我如浮雲”“君子義在上面”。在追求物質利益時,人們應該掌握適度的原則,保持平衡和謙虛的心態。不能貪得無厭,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不能忘利害人。如果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就像孟子說的“惜珠惜玉者,必遭其害”,“食暖而隱居不教者,必近禽獸”。這種儒家的“以義治利”的價值觀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構建* * *相同價值觀和公共* * *道德標準的基礎。再看道教,老子說:“愛會付出很大代價;藏的太多,會死的。也就是說,如果過於沈迷名利,就要付出更多。財富和商品的過度積累必然導致慘重的損失,這就告訴我們,壹切災難的根源在於對名利的貪欲和對商品的貪欲。老子也說:“責大於欲;災難大於不滿足。”也就是說,從國家這麽大的國家到個人的生存,最大的傷害是不滿,最大的過錯是貪得無厭。有壹首歌《不夠》,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人。現代社會,人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欲望。結果就是負擔太多,他們放不下。他們想要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在短暫的壹生中,健康、家庭、親情、友情比金錢、名譽更重要。有壹種小動物。叫做鼻涕蟲,劉唐宗元還寫了壹篇《鼻涕蟲傳》。這種蟲子可以說是最笨最蠢的小動物了。它把遇到的壹切都背在背上,直到背上有東西把它壓在地上。人生很短暫。學會放下壹件事,是壹種積極的態度。傳統文化告訴我們,面對外界的各種誘惑,要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不要過分沈迷於對外物的追求,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為人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辱不驚。只有這樣,妳才能平和,才能淡泊自然。佛教更註重處理人與自身的關系。後世壹直有“以儒治天下,以道養身,以佛養心”和“不知《春秋》,故不能涉天下;不精通老莊,不能忘天下;沒有禪定就不能生。儒釋道三家對待人生問題的方式不同,但各有特色。總的精神是從自身修養和道德完善開始,讓自己成為壹個快樂的人,壹個充滿人生智慧的人。

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如此大的人生智慧,其目的就是解決人的安身立命問題。它在復雜多變的世界裏為人們找到了精神家園和港灣,在名利繁華的世界裏為人們找到了“孔顏樂處”。這難道不是人生的大智慧嗎?人生大智慧,全在壹個大字壹個小字裏。所謂“大”,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著眼於大事,考慮長遠;所謂“小”,就是說壹切都不要被既得利益和小恩小惠所蒙蔽。不要和小惡做,也不要和小善做。有些官員就是處理不好“大”和“小”的關系,往往因小失大,淪為階下囚。某官員抓到事件後,給自己算了壹筆賬:壹是政治賬,自毀前程;二、經濟賬,傾家蕩產;三是信譽賬號,毀了;四是家庭戶口,妻子分居;第五是家庭帳,百姓造反;第六,免費賬號,被困;第七,健康賬戶,身心疲憊;八是歷史記述,歷史悠久。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古今歷史上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在傳統文化看來,只有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才能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萬世開太平”。因此,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不是有限的、狹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人生的妙用、人生的大用,對安慰人的心靈、提高人的氣質、陶冶人的德性、凈化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開闊人的眼界有很大的幫助。

第四,從人的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註重知行合壹,言行壹致。

知行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壹個重要問題。“知識”包含兩層含義:壹是通過接觸外界的形象和事物而獲得的知識,是認知知識;首先,作為道德行為的知識是關於美德的知識。這裏所說的知識主要是指德性的知識;“行”不是社會實踐,主要是指個人的道德實踐。所以,知行主要是指人們對美德的認識和道德實踐。是與內聖外王之道密切相關的問題。幾千年來。知行問題主要圍繞著知行的先後順序和難易程度展開,主要有:朱成學派的先知後知理論,王陸學派的知行合壹理論。王夫之、顏元等人的“先知後行”論和孫中山的“知其難而行之易”論。

知行合壹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最好體現。知行合壹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首先提出的。我認為萬物的原理存在於我的內心。妳不必像朱那樣從外部去問事情的原因,只要從內部去問原因就行了。可以說,知行合壹的思想來源於天人合壹的觀念,它闡述了做人的知識,把壹個人的認知問題變成了道德問題,從道德的角度看待知行問題。在王陽明看來,壹個人知道了就去做,但是他不能知道要知道什麽,他就回歸到線,把知行分成兩部分。在做事上,他主張坐而論道,起而行之。他說的“做”包含的內容很多,範圍也很廣,比如學、問、思、辯。知行合壹的理論是啟發人們通過自我反省去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從而達到聖人和理性人格的境界。言行壹致、知行合壹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人生智慧。這壹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今天尤其值得學習。知行問題壹直是人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改革了中國傳統的知行觀,對這個問題做出了科學的回答。《實踐論》的副標題是“論知行關系——知行關系”。科學地改造了傳統的知行範疇,構建了現代的知行統壹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5.從價值目標和理想境界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康社會和大同是中國人永恒不懈的追求。

傳統文化在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上設定了兩個不同的階段:壹個是小康階段,壹個是大同階段。小康壹詞源於《詩經·風雅·民勞》:“人也勤勞,可以小康。惠中國,隨隋四方。”子曰:“丘亦聞有國有家者,不因寡而患不均,乃因窮而患焦慮;封面裏沒有窮,沒有寡,沒有傾向性。“壹個平衡、和諧、安全的社會就是小康社會,就是要爭取更合理的人際關系,更和平的社會環境,更富裕的人民生活。孔子眼中的小康標準是什麽?就是普通,有錢,有教的標準。如果壹個國家人口眾多。要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富起來,富起來就要用良好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教育他們。孟子也主張先富後教。首先要保證衣食住行等最基本最起碼的生活條件。在此基礎上,為人民創造和諧社會和幸福環境。鄧小平同誌吸收和揚棄了中國傳統文化“小康”思想的精華,創造性地結合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實踐,用“小康”和“小康家庭”來描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並在1984中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目標。2002年6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明確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把建設小康社會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完成了傳統“小康”思想的現代化轉型。

如果說小康社會是指小康、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註重禮儀的社會狀態,那麽大同社會就是壹種“天下為公,擇賢任能,誠信修和。”故人既是親人,又是獨子獨子,這樣老人才有歸宿,年輕人才有用武之地,鰥寡孤獨者有所供養,男有份兒,女有回報。如果貨棄於地,沒必要藏在自己身上;妳討厭它並不是出了身體。妳不必做妳自己。是世界上求封閉而不繁榮,偷賊而不為,故門不關的景區。千百年來,追求大同的和諧世界壹直是中國人的夢想。無論是先秦儒家的“大路遊”,還是清末康有為的“大同”論,梁啟超的“天下大同”,孫中山的“天下聯邦”,陳獨秀的“大同”,都是對傳統“大同”思想的新闡釋,都致力於對其進行描述和謳歌。然而,是毛澤東同誌創造性地將“大同”思想運用於當代中國的革命實踐。他在繼承傳統“大同”思想並被近代思想家發揚光大的基礎上,在《論人民民主專政》壹文中指出:“資產階級民主讓位於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資產階級讓位於人民和國家。這就創造了壹種可能: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達到社會主義和* * *社會主義,達到階級消滅和世界大同。”這裏所說的“大同”,是* * *無產階級的理想,是* * *無產階級人民畢生奮鬥的偉大目標。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小康社會和大同都是中國人追求的目標。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包含許多其他豐富的“和諧文化”思想,如:從處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關系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重在仁政、王道之學;從處理各種文明的關系來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兼收並蓄、兼收並蓄的學問;從人的修養與統治世界的關系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是壹門講究道德修養與外在成就相統壹的學問。這裏就不贅述了。最後,我想強調壹點,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壹定要用溫暖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

  • 上一篇:中國古代商業名稱 店鋪所在地
  • 下一篇:中國最著名的名間藝人有那些?有什麽絕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