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是指造園時根據不同的基地條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為我所用,這實際上也就是園林規劃布局中的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另壹層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風景的形成規律來塑造園中的風景,使園內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園林藝術的主要目的是創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風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練、更便於觀賞。祖國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別是那些經前人評定的傳統山水名勝風景區,更是無山不秀,有水皆麗。美麗的自然景色為園林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但是造園並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再現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築等組景要素,經過藝術勞動,塑造出比自然風景更美的景色的實踐過程。這就要求藝術家認真歸納總結自然山水美的各種不同形式和它們的形成規律,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依據。
“活潑潑地”是蘇州留園西部的壹座橫跨溪上的水閣,同時也作為溪澗景色的收頭。壹條清澈的小溪緩緩從楓林中流出,到此水閣下隱去,好像穿閣而過,水雖止而動意未盡。流水、小閣、青翠的小崗,充滿了自然風景的活潑生氣,實在是園林造景中以人工創自然的妙著,以“活潑潑地”來題名,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在《詩品》中這樣寫道:“生氣,活氣也。活潑潑地,生氣充沛,則精神進露,遠出紙上。”園林風景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就要讓園林充滿活氣,順應自然地組織山水。像“活潑潑地”壹景就是如此,小建築置於以土為主、間以黃石的假山平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兩岸楓樹鹹林,要是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在此小憩片刻,定會使人感到滿眼生氣,精神舒暢。
具體地講,園林藝術處理山水(即疊山理水)的規律就是“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理貫通,全園生動”。其實,山有脈絡走向,水有源頭流向,這是自然山水風景最壹般的規律。要是園林中的山無脈絡,混成壹堆,園中的水又是無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臺建築設計得再精巧,花木品種再多,整座園林也是生動不起來的。因此,造園的第壹步就是要確定山的脈絡走向,疏通園中的水源,並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壹起。如果園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麽就應該按照自然山嶺的脈理走向來構山,這也就是明代計成說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園,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園山石脈理協調並統壹起來。
擁翠山莊是蘇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勢逐層升高。園門南向,十余級樸素的青石踏步將遊人引入翠樹掩蔽之中的簡潔園門。門內有軒屋三間,構築於崗巒之上的古木中間,是壹處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築之景。軒北不遠處,有突起的平臺,臺上建亭名“問泉”,與軒屋和壹邊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勢,是引導遊人登山的點景小築,既增加了小園前後的空間層次,又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高處。該亭的西、北兩面,在真山的懸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氣勢相連,中間植夾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園墻隱約於山石花樹之間,並不顯眼。園內的景色與園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壹起,充滿生機和意趣。等到經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為疊砌的蹬道逶迤而上,來到主要建築靈瀾精舍的平臺上時,往下看,是壹片蔥翠的虎丘山麓風景;往上望,則是巍巍虎丘古塔。按照自然山水的脈理,人工構築的小園與大的山水景色協調而統壹。擁翠山莊鹹了虎丘山的著名景致,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園不可缺少的借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園林風景中山水的基本關系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只有能流轉的活水,才能給山帶來生氣;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潑潑地映出園林景色。要是園中的水是壹潭死水,就會腐臭變質,根本談不上自然之美了。為此,計成在《園冶》中指出:造園在初創階段就要“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自然山水中的園林,得到活水比較容易,只要引進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靈隱寺的冷泉、無錫寄暢園的二泉水等。有地園林中,泉水源頭本身就是很好的壹景,如太原晉祠的難老泉、濟南大明湖的趵突泉。有的園林中較大的水面被作為城市的調節水源和畜水庫,如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等。城市園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園中的閘橋、閘亭都是為控制外河和內水而設立的(如《紅樓夢》)大觀園中的重要壹景沁芳橋便是閘橋)。有些城市園林,實在沒有辦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園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處,打幾口井,將園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溝通,來保證水的活力。江南壹帶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常用這種辦法救活水源。
酷愛遊賞風景的蘇東坡曾這樣評價園林中的建築和植物景觀“臺榭如富貴,時至則有。草木如名節,久而後成。”意思是說臺榭建築只要有了錢,馬上就可以造起來。園林中的花草樹木卻不是立刻便能長成,需要十幾年或數十年的生長。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對園林植物的重視。綠是生命之色,園林中要是沒有植物,壹片灰黃,就會變得死氣沈沈。因此,花草樹木是使園林景色富有生氣、活潑可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園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壹樣,要順應自然。我國古園中栽花種樹的原則,是讓其自然生長,不加人工約束。因此,在古園中幾乎看不到西式花園中那種筆直的林蔭道,修剪成幾何形體的樹木和十分對稱、規正的花臺,園中植物幾乎都是姿態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們往往間雜種在壹起,就象在山野中壹樣。有姿態古拙可以入畫的老樹,有隨時會變化的各色花果,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樹,在園林中互相輝映,給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氣息。在蘇州的壹些城市園林中,至今人們還能欣賞到“老榆旁岸,垂楊臨水,幽篁叢出”的野趣(拙政園中部池上兩島)和“漫山楓樹,桃柳成蔭”的城市山林風貌(留園西部小崗)。
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另壹個表現是不求品種的名貴和齊全,山野村落中壹些常見樹種,如榆、槐、楊、柳、銀杏等都是園林的座上客。就是壹些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羅網般纏繞在假山石峰上的絡石,山腳石縫裂隙中長出的書帶草,伏在地上生長的小灌木、箬竹,在園林中也是隨處可見。它們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殘留的斧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園林自然活潑景致的很好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