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內容: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必然的中國夢,以人類世界的歷史生態、文化生態和現實生態為基礎,以生態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人格文明、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為發展方向;發展憲政,優化制度,優化結構,提升公民意識和認知水平;以真誠的民主反映公民的社會存在,建立社會公共信仰的法律秩序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讓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公開自由地表達權利,才能讓社會真理得到真正的表達;把人格素質的提高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提高人們在群體公共事務中的智慧能力;把發展生態文明放在提高文明工業化社會崛起能力的戰略首位;把未來優先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戰略工業能力;把公眾的人文信仰及其相應倫理精神的法律秩序放在首位,推動聯合國改革,讓國際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公開自由表達權利,讓社會真相得到真實表達,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態文明發展的國家發展之路。
第二,壹方面,我們需要壹個全新的認知體系:升級認識論,從壹元論、二元論、三元論、多元論升級到壹元論,整個生態就是壹元論的存在。全新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邏輯,構建全新的認知體系。其實就是解放思想,推動新文化的發展。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將從人格文化、生態文化、工業文化發展和上升到全生態文化。走全生態文明之路,就是以“全生態世界觀”為整體邏輯參照系。宇宙是全息網絡,世界是全息能量,人是全息物種。用於提高人類生命科學應用水平,完善世界倫理體系,促進人類生態文明。
第三,論述了兩個方面:國家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的憲法援助。
討論四三個方面:弘揚人格文明、生態文明、工業文明。
五、論述了四個方面:扶富濟貧、扶強濟弱;依憲教育國家、協助政府是文明社會的普遍原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
六、五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文化建設為靈魂,社會建設為條件,經濟建設為基礎,政治建設為保障。
七、六個方面:宇宙為壹;世界是壹體的;人類是壹家人;所有的宗教都是壹家人;各民族是壹家人;所有文化都是壹體的。整個生態是壹個原初的存在。整個生態是壹個統壹的整體,生態的各個部分之間有著全方位的聯系;整個生態是生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壹整體;總生態是生態各部分之間具有全部邏輯聯系的統壹整體,統稱為總生態世界觀。
八、七個方面:整個生態以自由自為,允許存在、自由、正確、真實、和諧、文明。
九、八個方面:我們需要在以下八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
1,新文化人文主義的思想階段:人文主義是人類個性及其生態的上升工程,是個性及其生態的研究工程和應用工程的總稱。
2.在新的高階段用人學塑造中國的民主模式:中國的民主模式強調和關心人的現實,全面正確地把握人的作用,努力全面深刻地塑造人的人格。
3.促進“三農”的四大發展戰略:壹是文明工業化與“三農”壹體化發展戰略;二是人才系統化和三農壹體化發展戰略;二是人才系統化和三農壹體化發展戰略;第四,物資流通與“三農”壹體化發展戰略。
4.文明走廊戰略階段:文明走廊戰略代表了以生態文明戰略為文明走廊戰略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峰。
5.國際就業項目戰略階段:國際就業項目是政府通過外交和商業團體在世界範圍內開展的就業合作與交流。
6.新文化的百家爭鳴階段:新文化的初級階段是釀造新人格,中級階段是產生新人,高級階段是適應人格、生態、產業。新文化適應新的生產力,在生產力變革並與之互動的階段,新文化創新才能成功。
7.建立當代新文明的定向階段:壹個科學人類學,壹個哲學人類學,壹個神學人類學,在人類存在的某個層面上,找出“個性與* * * *”關系的結果,即人格品質較高的人,在生物層面、歷史層面、社會層面、自性層面上聯結後,會產生人類* * *同體文化的結果。
8.塑造中國循環文明的階段:由具有文化核心的主體文明及其周邊文明和文化體構成的具有整體文化生活的文明。比如:中華流通文明。它是由中華新文化所創造的具有文化核心的主文明及其周邊文化體所形成的具有整體文化生命的文明,是以其周邊文化體為大氣、以文化核心的主文明為星球構成的文明體。完成五大戰略性產業再造:完成文明產業再造、完成淡水產業化再造、完成航天產業再造、完成清潔能源產業再造、完成生態城產業再造。
十、九個方面:宣揚世界倫理,在世界上宣示和認同三個觀念:整體生態世界觀、存在即愛的人生觀、幸福價值觀;推進三個文明:人格文明、生態文明、工業文明;加強三個對話:宗教對話、政黨對話和民族對話。美麗中國:“美在於和諧、自然活力、文化全息自由、生活合理幸福、精神文明道德、人格光明正直、生態和諧崛起、產業循環有序、人格幸福、理想崇高、生活過程合理、文明時尚、生活逐步改善的幸福生活。美在於正視信仰,在於體現正確的東西,在於幫助有需要的人,在於信仰和向往實現的人格滿足,在於付出愛,用壹種人格滿足來回應愛。美在於信仰真理、培育命運、對幸福負責、統壹開放、優先未來的公益意識和行為;美在於正確的思想,熱愛的感情,文明的意誌,優雅的人格,光明的行為。美在於人格的升華,生態的凈化,產業的協調;美是價值觀的實現,美是生活樂趣的表達,學習是榜樣,樹立榜樣是美德,弘揚是永恒的責任,感恩,美麗中國是與生俱來的使命。”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將從人格文化、生態文化、工業文化發展上升到全生態文化。扶富濟貧,扶強扶弱;依憲教育國家、協助政府是文明社會的普遍原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
XI。美麗中國與幸福中國的論述:美在和諧,美在幸福;發現美就是發現幸福;創造美就是創造幸福。
以上觀點來自:張榮桓,中國復興的前提是什麽?文怡
b、中國社會正在孕育壹場思想文化的崛起,這已經是呼之欲出的事實。有人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如何給這股即將到來的思想文化浪潮命名,可能更適合後人去做。不過,就像嬰兒在出生前就已經被起了名字壹樣,我們暫時借用“文藝復興”這個現成的名字,這樣更容易找到談話的焦點。
當很多人已經在新的事實面前,在風雨飄搖的頭腦風暴中,在忙碌的現實生活背後,已經感受到了自己的激情和社會的焦慮,壹個震耳欲聾的聲音在激蕩,壹個毫不含糊的答案即將砸到他們的腳下,我們不得不嚴肅地追問:中國需要什麽來復興?
2006年2月7日65438,《南方周末》發表了劉俊寧先生的長文《中國,妳需要復興!我同意這篇文章的標題。但對於本文的部分內容,我提出異議,與劉先生商榷。
劉峻寧先生明確提出:中國文藝復興的目標是發現個人。我還想明確壹點,中國復興的目標是重新認識整體。
歐洲文藝復興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劉先生所說的“發達的商業”,不是市場經濟,而是非人的宗教統治和殘酷的宗教戰爭。市場經濟只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結果之壹。這壹結果延續至今約500年。如果我們認為中國即將開始的“文藝復興”只是重復歐洲文藝復興的這壹成就,那就錯了。如果我們期望中國即將到來的“文藝復興”會產生持續500年的意識形態影響,那麽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遠。
與歐洲的文藝復興不同,中國當下的“文藝復興”的出發點恰恰是殘酷的商業競爭和危機四伏的全球市場經濟,相應的人文理念是張揚個人價值和個人欲望。在當今全球化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我們可以看到,每壹個最困難的問題都源於對個體的過度重視,每壹個可行的解決方案都是用壹個已經平穩運行了500多年的新的整體概念來平衡突出的個體概念。
如果我們今天還在強調個人價值的張揚和實現,那麽壹個自以為優秀的民族或領袖,完全有理由用戰爭或原子彈來毀滅地球上過多的人口;完全有理由利用已經形成的市場經濟,剝奪其他國家或其他民族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當阿姆斯特朗第壹次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足跡時,他說,“這是我的壹小步,但卻是人類的壹大步”。這句話的全部含義可能只有站在月球上才能完全理解。當人類第壹次可以從月球和宇宙中眺望地球時,我們比500年前的哥倫布更清楚地知道:地球是壹個整體,人類是壹個整體;任何個人(個人或國家)的公共性必須保證整個地球的健康延續;任何人權和道德都必須公平對待每壹個白人、黃種人、黑人和紅種人。如果中國的復興失去了這個立足點,在未來的500年裏都沒有影響力,只會是匆匆結束的插曲。
“復興”這個概念包含了帶回過去的意思。所以中國的“復興”離不開如何看待傳統的話題。現在,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太多的學者和人們認為中國傳統是壓制個性和反對市場經濟。這真的是壹個非常錯誤的概念。中國傳統確實有壓抑個性的壹面,但也有追求個性、張揚個性的壹面。從《詩經》到大量以李白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優秀詩詞,哪壹首不是個性的體現?中國的傳統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私有制從來沒有被否定過。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年代,哪壹年不是伴隨著繁榮的市場經濟?中國近代落後的關鍵原因是財富的生產方式,而中國古代令全世界垂涎的成功是實現了個體與整體的平衡。這種平衡使每個人都能獲得物質財富和生活質量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幸福。
同樣,我也不同意劉峻寧先生的觀點,中國需要壹場文化風暴。未來中國必然出現的文藝復興,不應該是革命性的,而應該是陣雨,不是風暴,而是春風和雨。這個“復興”的中心是思想和觀念,文學、互聯網等等只是手段。沒有人文思想,達芬奇只能畫壹些技巧高超的宗教題材。對於新的互聯網,我們不僅要看到它方便了每個個體表達自己,更要看到它連接了整個世界。互聯網時代,張揚個性更容易像芙蓉姐姐壹樣成為井底之蛙。點擊率作為互聯網成功的標誌,其實就是在汪洋大海中尋找更多的* * *性,互聯網讓在茫茫人海中尋找* * *性變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而且中國的文藝復興不應該是中國文化圈的地方性事件,而必須是全球性事件,這樣才能成功,才有超越地方性的長遠意義。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另壹個起點上的融合與交流。換句話說,我們暫且所呼籲的“中華復興”,應該是壹場全世界有識之士共同參與的全人類的復興。
以上觀點來自:劉洋,中國需要什麽來復興?
C.當代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開放胸懷,將各種有利於社會發展的積極價值因素引入中國,並不斷引入和創造出許多新的價值元素,使之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從中獲得了許多發展機遇和社會紅利。
如果同壹社會的許多價值要素不能很好地整合成壹個有機的社會價值體系,就可能出現價值要素的混亂和價值體系的空缺。中國社會的自主發展需要核心價值體系的支撐和引領。
我們要利用壹切可能的機會,宣傳和宣揚中國的價值觀,並與人類的利益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相結合,從而占領當今世界的道德制高點,為引領世界價值觀的發展做好必要的準備。
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成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華人非常強烈的願望,成為“偉大的中國夢”。那麽,怎樣才能加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呢?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之壹就是價值觀的重建和人們對價值觀的理解。
歷史回顧:中國價值觀的歷史生成與演變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價值觀”的形成是中國社會歷史演變的結果,也是其觀念表達和理論提升的結果。研究中國價值觀,要清晰準確地把握中國價值觀結構的歷史演變,把握其內在邏輯。
歷史上,中國古代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即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兼容儒釋道的價值觀念和實踐體系。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忠、孝、仁、禮、義、誠”。孟子說,“仁是榮,而不仁是辱”。管子說:“禮義廉恥,是壹個國家的四個維度。四維不開,則國亡。”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的價值核心。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價值觀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提供了極其寶貴和豐富的思想資料。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不斷受到沖擊,處於快速消化和衰落的過程中。1840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使中國人民動搖了傳統價值觀,失去了信心。他們不得不向西方學習,在中國價值觀和西方價值觀之間徘徊,處於艱難的價值選擇時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倡導* * *和諧,開啟了中國近代革命史,為中華民族的自我更新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五四”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表現出與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決裂,提倡向西方學習科學和民主。反傳統主義成為中國的主導趨勢。在長期的思想文化論爭中,西方價值觀作為積極因素傳入中國,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家的自覺追求。但由於內戰的爆發,這種努力既沒有持久,也沒有真正轉化為群眾行動。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使中國成為民族災難,救亡圖存成為民族主題。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努力建立社會主義價值觀,但也經歷了對現代化的狂熱和誤解,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價值顛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壹個構建全新價值體系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壹切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都要以市場為基礎。市場規則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利益導向成為社會運行的基本導向,影響著社會深層的價值基礎。這些年來,這種情況由於當代中國網絡信息化的快速進程而進壹步擴大和深化,加劇了中國價值觀的分化,使價值觀的處境更加復雜。
現狀分析:當代中國的價值復雜性
當代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開放胸懷,將各種有益於社會發展的積極價值因素引入中國,融入中國的社會發展,不斷引入和創造出許多新的價值元素,使之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從中獲得了許多發展機遇和社會紅利。但客觀地說,這些要素來自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體系,各有其原始背景和支撐條件,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容易產生矛盾和對抗,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碰撞和沖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歷時性矛盾在當代中國並存。30多年來,中國社會快速發展,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近300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的中國社會也以* * * *的時態匯集了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諸多歷時性矛盾,濃縮了世界歷史近300年進程中積累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第二,全國GDP總量與疲軟的人均GDP之間存在巨大反差。2011年,中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第100位左右,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社會的地區、行業、階層之間的差異和矛盾與各種外部矛盾相互作用,可能引發新的、更大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第三,各種類型和性質的社會矛盾並存。當代中國復雜的社會問題中,既有傳統社會主義的矛盾,也有傳統資本主義的矛盾。既有經濟發展不足的矛盾,也有如何合理分配經濟發展成果的矛盾;經濟發展的結構、質量和速度之間存在矛盾,政治、思想、社會和文化制度如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等等。諸多方面的價值矛盾相互交織、相互牽制,其復雜程度為其他國家所罕見。
第四,社會價值多元化過程中,主流價值失落,核心價值弱化。社會價值觀及其理念的多元化發展不僅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對社會管理體制的嚴峻挑戰。如果同壹社會的許多價值要素不能很好地整合成壹個有機的社會價值體系,就可能出現價值要素的混亂和價值體系的空缺。中國社會的自主發展需要核心價值體系的支撐和引領。整合多元價值觀,構建核心價值體系,對中國的價值轉型和社會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意識形態建設: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內涵與特征
當前,我國正處於整合多重價值因素、構建主流價值觀、強化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我們以復雜的思維對待復雜的價值現實和價值,在多線索匯聚、多變化整合的動態過程中更好地理清價值體系建構中的各種復雜問題,處理好各種價值因素之間的關系,以系統的思維更好地規劃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在批判與建構的統壹中構建健康合理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建構要求我們將歷史與現實、外在與本土的多元價值觀整合為壹個相對統壹的價值體系。既有中國社會長期生成的價值復雜性的繼承和延續,也有世界復雜價值格局對中國的滲透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將其融入中國制度和中國人民之中。還有中國快速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中不斷產生和反復表達的新的獨特價值問題,需要我們去引導它們健康發展。
當代中國的價值觀是壹個多元的、多層次的復雜體系,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據核心地位,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產黨執政理念等。這些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標誌著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理論和道路。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中國的價值觀包括繁榮、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正義和法治等價值觀。總的來說,它們是基於人性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屬於人類文明特別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同壹價值,以保證中國社會發展始終行進在人類文明的道路上,保持與世界各國交流的必要前提和合作基礎。中觀層面,中國的價值觀以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為特征,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崇尚中國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和道德觀念,自強不息,品德高尚,勤勞勇敢,艱苦奮鬥,誠實友善,愛崗敬業,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構建“中國價值觀”不僅是當代中國應對當前復雜價值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國社會強化價值認同、立足世界的基礎。既要有充分的遠見卓識,把握和順應世界文明的發展道路,更加積極地吸收世界文明的壹切要素的精華,又要善於加以改造,使之有機地融入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體進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還要善於利用壹切可能的機會宣傳和宣揚中國價值觀,並將其與人類利益和世界文明進步相結合,占領當今世界的道德高地,在世界範圍內展示其精神價值,自覺參與世界價值體系的構建。
以上觀點來自:歐陽康,《中國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