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
苧麻是制作夏布的主要原料。
苧麻是我國特產,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苧麻纖維中間有溝狀空腔,管壁多孔隙,因而透氣性比棉纖維高三倍左右,同時苧麻纖維含有叮嚀、嘧啶、嘌呤等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黴等功能,適宜紡織各類衛生保健用品,被公認為“天然纖維之王”。
江西是中國苧麻四大主要產區之壹,苧麻種植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苧麻耕種和使用手工織布。
手工夏布的紡織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中國中部的江西省分宜縣雙林鎮出產的夏布更是享有盛名,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從雙林調走的壹匹夏布。
《詩經》上說:“東門之地,可以漚苧。”說明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用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
三國時吳國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書中記苧麻“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是說苧麻的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種。這時苧麻的特性就已為人們所認識,積累了種麻經驗。
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雜詩》雲:“禦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意思是冬天有粗布衣服禦寒就滿足了,夏天有粗布衣就可以遮遮太陽。可見早在東晉就有夏布生產。
南北朝的南朝,江西的手工業取得更大的進步,桑麻紡織業得發展。麻紡織技術也很先進,“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
唐宋以來,江西是全國重要和苧麻產地,品種資原十分豐富。紡織品以麻、葛為主,夏布生產很發達。北宋《元豐九域誌》記載當時江西進貢朝廷精品苧布的有袁州、筠州等五處。其時,宜豐等地的白苧布不僅數量大,且質量好,譽滿京華。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上大蒙籠》詩雲:“清風源裏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苧麻)“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清時期,苧麻的種植已遍及江西各府縣廣大農村,夏布產量增多,質量精良,逐漸形成了萬載、宜黃、宜豐等夏布生產和貿易中心,產品遠銷國內外。
苧麻耕作簡便、產量高、效益好。每年於五、七、十月收剝三次。五月收的春麻質量最佳,可織精細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質量較差,只能織粗夏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明太祖實錄》)不種的每年要罰交麻布壹匹。
民國年間,夏布、苧麻生產,不斷增長。據宜春、宜豐各地文獻統計:民國23年種苧11525畝,總產4909擔;民國26年種苧12800畝(宜豐50畝),總產15649擔,民國30年總產16600擔。
宜豐夏布,壹向生產粗、細、漂白夏布三種,多產於石市、芳溪壹帶。民國初年,宜豐“夏布歲出六千六百匹有奇”。民國25年《江西年鑒》載:宜豐年產夏布3.2萬匹,銷外縣2.5萬匹。 那時壹匹,有長36、70、72、80尺,寬1.6,1.7,1.8,1.9尺四種規格。有六百扣、八百扣、壹千二百扣三種。宜豐夏布紗質細軟,經緯成宜,邊縮平整、編織均勻,色澤清秀,不起皺折、不變形。“柔軟滑潤,平如水鏡,輕如羅綃,嫩白勻凈。” 花色品種多,有本色、漂白、染色、印花;有細色、中色、粗色,有上等、中等、下等,能適應多方面的需要。
苧麻是壹種優質高產的纖維作物,它的纖維長度為棉花的6-10倍,拉比棉花大六到七倍。且吸水塊幹、易散熱,制成麻布,易洗易幹,透氣通風,穿著涼爽舒適。同時又適宜與羊毛、棉花、化纖混紡,制成麻滌綸、麻睛綸等,美觀耐用,即是理想的夏秋季衣料,又是工業的重要原料。麻混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很走俏,享有獨特的地位。在歐美各國,麻制品衣料是高檔商品。在日本,麻紡織品比棉紡織品價格高好幾倍。
今天,紡織業雖已高度發達,但夏布作為蚊帳布、托肩布、漁業工業用布等,仍然具有廣泛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