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大陸和臺灣***有的傳統節日中的三個節日是?

中國大陸和臺灣***有的傳統節日中的三個節日是?

分類: 地區 >> 臺灣

解析:

本是同種文化,怎麽可能只有三個呢?不止三個。參考下文

祭 奠 活 動

作為壹個移民社會,祖先崇拜、葉落歸根的觀念是臺灣人所***有的,也是中國文化的壹個重要方面。在臺灣,家家戶戶都供奉著祖先的靈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節日,都必須先祭祖問安。而續祖譜和傳統的祭祖儀式等,仍在臺灣民間壹代壹代地傳繼著。

臺灣民間在歲時節慶壹般都要舉行各種祭典活動,數目之多實在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每月各種祭典都在15種以上,農歷正月多達47種。臺灣民俗中的祭典活動主要有孔子、媽祖誕辰祭典,上白礁謁祖祭典,城隍爺出巡祭典,中元節普渡祭典以及鄭成功祭典等。

(壹)孔子誕辰祭典

至聖先師孔子在臺灣民俗信仰中,地位相當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兩季舉行,後改在每年農歷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並將這壹天確定為教師節。臺灣全島***建有十二座孔廟,最大的壹座是位於臺北圓山動物園西面的“臺北孔子廟”。祭孔大典這天,要舉行隆重而莊嚴的儀式,不僅學校的師生都要參加,各級的 *** 官員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師重教。

(二)媽祖誕辰日祭典

農歷3月23日為媽祖誕辰日,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壹帶居民信奉的水神。相傳媽祖常往來於海上,解危救難,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稱之為保母。清康熙三十三年,壹位名叫樹壁的和尚從福建蒲田縣的湄州奉媽祖神像渡海來臺,並在北港建立了壹座小寺奉祀媽祖,從此媽祖在臺“安家”。由於臺灣四面環海,大陸居民渡海移民臺灣時,多覺受到媽祖的庇護,而且臺灣有許多人以捕魚為業,因此信仰媽祖的人很多。現在全臺的媽祖廟總計達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宮香火最為旺盛。每年農歷3月23日是媽祖的生日,從正月起,信奉媽祖的善男信女,便紛紛從全臺各地湧入北港的朝天宮,掀起盛大的為媽祖過生日的進香活動。

整個進香祝壽儀式莊嚴、隆重、熱鬧非凡。香客們滿心虔誠,長途跋涉前來進香,祭品堆積如山,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於耳,酬神戲目讓人目不暇接。進香的最 *** 是農歷3月19、20日北港媽祖繞境這壹天。上午9時整,人們擡著媽祖神輿,在震耳的鞭炮聲中,開始壹年壹度媽祖繞境巡行的盛大慶典活動。媽祖在“千裏眼”將軍和“順風耳”將軍的護駕下,繞行於北港鎮的大街小巷,神輿所經之地,家家戶戶門戶大敞,擺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驅邪逐怪。巡境隊中,獅陣、宋江陣、大鼓陣、八家將等,各自擺開陣頭,表演拿手好戲。由各商業團體、鄰裏承租的各式藝閣,也 *** 街頭,古裝的、時裝的、靜態的、各式各樣的藝閣,令人眼花繚亂。進香的人、看熱鬧的人把廟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年年媽祖過生日,歲歲祈求保平安。這壹古老的祭典活動,成了臺灣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臺灣省所祀“媽祖”廟宇,***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臺。奉祀的主要廟宇有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馬公天後宮等。壹般家庭及舶戶均有貢奉。臺灣有“拜媽祖,懷故國”之民諺。

(三)上白礁謁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區同安縣的白礁鄉,上白礁就是前來大陸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隨鄭成功 *** 的軍民後裔,借遙拜福建白礁鄉濟宮祖廟,以緬懷大陸歷代祖先。

每年農歷3月21日,位於臺南學甲鎮的慈濟宮,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壹方面追懷大陸上的祖先;另壹方面遙拜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祖廟。這個祭典從鄭成功來臺到現在,連續300多年,從未間斷,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每年此時,眾多的香客、僧侶和遊客齊集這壹小鎮,人數多時超過20萬,真是熱鬧非凡,盛況不衰。特別是1981年陰歷3月21日舉行鄭成功 *** 320周年盛大謁祖祭典時,有10萬人參加。

每到祭典的這壹天,在外做事或讀書的學甲人,都盡量趕回鎮上,將慈濟宮內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將軍溪畔當年登陸地點,遙祭大陸故土。學甲人把這壹祭典視作無比重要的大事,全臺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也千裏迢迢擡著神轎、拿著蓋傘,敲鑼打鼓來到學甲鎮參與祭典。

現在,臺灣當局為了配合這個祭典活動,保存民間迎神賽會中的民俗技藝,以及招攬旅遊觀光客,特意舉行全臺藝陣比賽,使得這壹活動規模更加盛大,成為全臺引人註目的、最為壯觀的祭典活動之壹。

(四) 城隍爺出巡祭典

祭祀城隍爺,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活動之壹。每年農歷5月13日,是臺北霞海城隍爺誕辰,有盛大的城隍爺出巡活動,俗稱五月十三大拜拜。

臺北霞海城隍爺是清代淡水廳的縣城隍,於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請來臺,其信徒眾多,祭典特別盛大。城隍爺出巡時,先舉行請神儀式,就是把城隍爺及配祀各神像請出,安放在神輦裏,然後出發。出巡先列中有南北管樂隊、舞獅隊、藝閣、信徒,加上參觀的民眾有幾十萬人之多,淩駕臺灣其他祭典盛會。因此臺灣有壹句俗話:“五月十三人看人”。

臺灣人認為祭祀城隍與其它民間信仰壹樣,對安定民心、勸人行善、促進旅遊有壹定功效,所以這種幾十萬人聚會娛樂的民俗活動仍然盛況不衰。

(五)中元節普渡祭典

農歷的7月15日,俗稱“中元節”,又名“盂蘭節”、“鬼節”,是民間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壹個極重要的節日。在這個大節日中,臺灣農村家家戶戶要殺豬宰羊,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陰間鬼魂,企望“普渡”眾生與亡靈。

在臺灣,最普遍的傳說是:每年農歷7月1日淩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難的鬼魂,能回陽間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陽間的人們統壹在7月15日,為所有鬼魂舉行大拜拜,讓鬼魂享宴壹番。到7月30日,假期結束,這些鬼魂重返陰間。

普渡當天點燃高高掛起的燈籠,以便指引到陽間的鬼魂前來聚集。若是邀請水裏的鬼魂,就得“放水燈”。臺灣的水燈通常糊成小屋形狀,釘放在香蕉葉莖上,裏面插上壹根蠟燭。放水燈的活動,過去在臺灣極為普遍,規模也很盛大。但現在保有這個儀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園壹帶了,其規模和聲勢更是大不如前。過去家家戶戶殺豬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禮已為鮮花素果所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數的村鎮裏,才能看到較完整的祭拜儀式。

至今仍保持中元祭典的村民說,“普渡”祭典不會在他們那裏消失,他們認為: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大拜拜也能給平時忙忙碌碌的親友、鄉人壹個聚在壹起的機會。因此,中元普渡以其中國農民特有的民俗結合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動,還在臺灣各地香煙繚繞、舉燈膜拜中延續著。

此外,臺灣同胞還有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的傳統節日。現在仍盛行的壹些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掃墓祭祖、端陽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即使在日本統治時期,也從未中斷過,仍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

  • 上一篇:中國十大古典音樂
  • 下一篇:中國有哪些古老的神話和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