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育思想
我國的教育傳統源遠流長,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基礎。漢以後,儒家的獨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貫徹,成為正統,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統和核心。
1. 教育目的
即培養的人規格和標準。“明人倫”,即按照倫理道德去處理人際關系,維護封建社會的秩序,培養統治人才。
2. 教育內容:主要是儒經
夏商:武備教育和禮制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六經,局限於倫理道德;墨家:生產知識,應用技術。漢代:三綱五常。宋代:理學。元明清:程朱理學。
二、教學思想(略)
1、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學生的自然秉性也不壹樣,所以教育方法也應因人而異。特別重視啟發教育,註意開發每壹個人的智力潛能。二、溫故知新學思並重
2、循序漸進由博返約
孟子認為教學是壹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壹方面應自強不息,不可松懈或間斷,另壹方面,也不應該流於急躁。
3、長善救失教學相長
這是《禮記》提出來的:“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者,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者也。”
4、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詩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嚴師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三、總體特征
1、倫理道德與教育的統壹:教育以道義人身為目標,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輕自然賤技藝,核心在於道德倫理,即教人做人,從而使教育與宗法倫理壹體化
重整體關系,輕個體發展;
強調知識教學道德化;
重義輕利,忽視教育的使用價值。
註重塑造人的和諧品質。孔子就提倡把知、仁、 勇三者統壹起來。
2、教學過程的辯證統壹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統壹
3、註重內省與內求
4、重政務而輕自然,政教合壹,教育為政治服務,培養官員
5、重世俗而輕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為主體的世俗性與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為主體的宗教性並存、互補 ,在相互關系上是以世俗性為主導、以宗教性為補充 ,從而使古代的中國成為壹個非宗教國家
6、綜合教育:六藝;經學;
中國古代倫理思想
壹、基本特征
與哲學政治融為壹體
強烈的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強烈的中庸氣息,樸素辯證法
重視人倫日用和實際生活
二、倫理思想體系的基本結構
1. 人倫關系原理:人倫,泛指人與人的關系。用“禮”維護倫理秩序。“五倫”是禮教的核心。
2. 人道:核心是仁。
3. 人性:人的本性
三、發展歷程
1、先秦:產生和建立;
《周易》的哲學模式:天人合壹的宇宙論體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陰陽二分的思維模式。
孔子:1、政治上強調宗周,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2、在思想上提倡禮仁學說
3、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壹反三
2、漢唐:宗教化、封建化。中國倫理思想的抽象發展和大壹統,封建化階段。
包含兩漢儒學倫理、魏晉玄學倫理、隋唐佛學倫理三個階段。
3、宋元明清:辯證綜合階段。新儒學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四、封建倫理道德
1. 三綱五常
“三綱”:宗法等級原則的集中體現。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仁義禮智信,封建道德準則。
2. 忠君、孝親、貞節
忠君:君權至上的體現,皇權崇拜
孝親:鞏固封建家長制
3. 貞節:封建婦女道德規範。
五、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的象征。其核心是“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謙和好禮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是治國安邦的根本。禮之運作包含有“謙和”之意
3、誠信知報
“誠”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4、精忠愛國
5、克己奉公
“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
6、修己慎獨
孔子雲:“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怨天,不尤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7、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
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標準。
8、勤儉廉正
孔子主張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的德目。
老子提出為人處事的“三寶”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要求“去甚、去奢、去泰。”
9、篤實寬厚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當“訥於言而敏於行”“恥其言之過其行。”
10、勇毅力行
三達德:知、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