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最好吃的面條排行榜

中國最好吃的面條排行榜

面條是我國最先制作和發明的,深受全國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喜歡,面條的制作方法很簡單,但是制作手法各不相同,這樣的口感也不壹樣,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面條排行榜壹覽。

面食是中國人的主食之壹,各地的吃法都不壹樣,可謂是五花八門。但面條是最常見的,作為壹個吃貨,我給全國各地的特色面條排了個名,精心篩選十種,並總結出推薦理由。現整理如下:

1、蘭州牛肉拉面

蘭州牛肉面,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壹,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現在蘭州拉面已經走出國門,世界各地幾乎都有蘭州拉面的影子,深受老外的歡迎,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歷史由來:

坊間傳說,蘭州牛肉面起源於唐代。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面始於清朝嘉慶年間,創始人叫陳維精。後經傳承改進,以“壹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面條黃亮)”統壹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

推薦理由:

蘭州拉面是中國所有面條中最細最長的面條,也是全世界最細最長的面條,早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壹,並有“中華第壹面”的美譽。

2、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面的調料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湯、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都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大同刀削面,可謂是“面食王中王”。

歷史由來:

刀削面起源於12世紀的山西太原,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易於消化。到了清康熙年間,山西刀削面的壹個分支已發展為高度文化性的的官府私房菜,成為非物質文化遺存。

推薦理由:

刀削面與北京的炸醬面、山東的伊府面、武漢的熱幹面、四川的擔擔面並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3、北京炸醬面

炸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最愛,炸好的幹黃醬,配上8個菜碼,拌在過了水的面裏,那味道真真是好極了。

歷史由來:

老北京炸醬面,壹道傳統的中式面食,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流行於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傳說八國聯軍進北京,西太後逃跑西安時比較喜歡吃的壹種面就是炸醬面,後令總管李蓮英把做炸醬面的人帶到北京,進宮做炸醬面,後來由宮廷傳向民間,炸醬面也就在北京地區紮根開花了。

推薦理由:

在北京,炸醬面是壹個很神奇的存在,不是說賣的有多貴,也不是說看起來有多講究,只是吃完面之後,讓妳有種想舔碗的沖動。現在炸醬面已經成了北京地方飲食文化的代表。

4、河南燴面

河南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燴面是河南三大小吃之壹。正宗的河南燴面是河南傳統的風味小吃,用肉骨湯下面,出鍋之後再加些蔬菜,湯、面、肉、菜兼而有之,飄香四溢。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燴面是以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壹種類似寬面條的面食。湯好面筋,營養高。

歷史由來:

關於河南燴面就有唐太宗落難說,豫籍京官廚子自創說,山西回族傳統面食改進說等等文化典故。但現實很骨感,有學者指出,從1956年省會鄭州成立第壹家燴面館開始,掰著指頭算算,燴面正式被作為壹個單有品種出現、壹個單有品牌經營,到現在也不過近60年光景。

推薦理由:

河南燴面,“中國十大面條”之壹,是壹種葷、素、湯、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

5、武漢熱幹面

武漢熱幹面與四川擔擔面、鄭州燴面壹樣齊名,是武漢頗具特色的特色小吃。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五香醬菜等配料,更具特色。熱幹面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過冷和過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增加了多種口味,吃時面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讓人食欲大增。

歷史由來:

熱幹面源於三十年代初期,在漢口長堤街賣湯面的蔡明偉首創,後加以改進,當時名叫“麻醬面”,直到1950年工商登記時才正式叫“熱幹面”。

推薦理由:

提起武漢,很多人自然聯想到各種美食,象周黑鴨、武昌魚、豆皮、面窩......真要選出哪壹個能代表武漢的美食,恐怕要數武漢熱幹面了。熱幹面在中國首屆面條文化節上被列為中國十大面條之首,雖然排名惹爭議,但吃過的人都不可否認,熱幹面好吃的是不要不要的。

6、四川擔擔面

擔擔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貢著名的傳統地方美食,據說源於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因而得名。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擔擔面主要是將面粉搟制成面條,接著煮熟,然後舀上炒制的肉末做成。做成後,面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如今擔擔面已遍布各地,雖做法有些許不同,但已經成為家常美食小吃了。

歷史由來:

相傳,清末時四川自貢有壹個挑著擔子賣面的小販,名叫陳包包。他每天早出晚歸,壹邊串街走巷,壹邊敲著手中的梆子吆喝叫賣,當時人們都稱他賣的面條為“擔擔面”。

推薦理由:

擔擔面是四川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特殊風味的壹種著名小吃,堪稱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2013年,擔擔面被評為中國十大名面條之壹。

7、陜西臊子面

臊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特色傳統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陜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方流行。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

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於陜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等,既好看又好吃。

歷史由來:

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如今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壹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推薦理由:

在中國餐飲行業舉辦的“中國十大面條”排行榜中,作為面條有上百種吃法的陜西省,竟沒有入圍“十大面條”,這個結果讓很多網友“驚呆了”,在達裏小編重點推薦壹下臊子面,雖然陜西好吃的面條不止這壹種。

8、安徽牛肉板面

牛肉板面歷史悠久,起源於安徽省和河南新野的漢族特色小吃,不但經濟實惠而且還美味可口。主要食材有牛肉、牛油和板面以及多種配料,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

牛肉板面具有面片柔軟順滑,口感滑利爽口,牛肉爛軟、辣油紅艷、青菜翠綠、湯味和諧、香味撲鼻、誘人食欲等特點。以壹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香六辣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並逐漸風靡到全國各地。

歷史由來:

關於牛肉板面的由來三種傳說,壹種說法是“清兵切餅”還有壹個說法是“大板刀切面”,第三種說法是“張飛摔面”。其中以安徽太和為正宗,最早始於清朝光緒年間。板面原本是地方小吃,知名度不算太高,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本地人外出打工帶出省,逐漸風靡到全國各地。從安徽牛肉板面的發展可以看出,任何小吃只有在適應當地食客口味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才能生根發芽、長盛不衰。

推薦理由:

牛肉板面如今隨著地域不同出現風格多樣化,但是百變不離其宗,其原因就在板面鹵湯配料是歷經了百余年時間的檢驗,香味合理,美味可口。如今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板面館比比皆是,不管春夏秋冬都是食客如雲,社會各階層人士百吃不厭,長盛不衰,形成了壹道獨特的飲食文化。

9、鎮江鍋蓋面

中國十大名面之壹,也叫鎮江小刀面,有“江南的天下第壹面”美譽,是江蘇省鎮江市地方特色傳統美食。做法通常是將面粉揉好後搟成薄片,再用刀細切,與鍋蓋壹起下鍋煮熟,撈起放入調好佐料的碗裏即可。特點是軟硬恰當,面的柔韌性好,老少鹹宜。

歷史由來:

鍋蓋面做法源於清朝。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到鎮江張嫂子面館坐客,張嫂子忙中出錯,誤將湯罐上的小鍋蓋當成大鍋蓋,撂到面鍋裏,結果沒想到煮出來的面還挺好吃,乾隆爺吃後贊不絕口。

推薦理由:

跳著舞做出來的面條。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杠壹端,另壹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復擠壓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條。

10、陽春面

陽春面是蘇式湯面的壹種,又叫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

歷史由來:

說起陽春面還得和乾隆爺扯上關系,相傳乾隆南巡,在淮安城壹家面攤吃飯,看到攤小二端上壹碗面條,根根利利爽爽,淡醬色面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碎蒜沫,陣陣香味撲鼻而來。

吃兩碗後,乾隆才想起來問這面的名字,攤小二說還沒名字。乾隆深思片刻說:“淮安是漕運要地,對國庫貢獻很大,現在正值陽春三月,就叫‘陽春面’吧。”

推薦理由:

陽春面是江南地區特有地方小吃,比較著名的有上海陽春面、高郵醬油面、揚州陽春面等等。小編第壹次聽說陽春面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可惜沒吃過,今天也給上榜吧。

除了上述10大面條,還有很多好吃的面食無法壹壹列出,比如:吉林延吉冷面、山東伊府面、廣東竹升面、昆山奧竈面、重慶小面等;

還有壹些獨具地方特色的蔥油拌面、拉條子、炒面、涼面、燃面、面頁子、漿水面等等。

面條是否好吃,在每壹個吃貨眼中都有不同的標準。或許您喜歡的面條,我見都沒見過,更沒吃過,所以本文僅供大家樂呵樂呵。

  • 上一篇:中國八大菜系及其特點;中國五大菜系及其特點。
  • 下一篇:中山傳統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