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也被稱為上元節。
清明節(4月4日或4月5日)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中國情人節(農歷七月初七)
中秋節(農歷七月十五)也被稱為“蘭花節”。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也是中國老年人的節日。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1,臘月初八臘八節吃“拌飯粥”的習俗。2.冬季至日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冬季至日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季節性飲食文化。比如餛飩、餃子、湯圓、紅豆粥、小米和年糕等。都可以作為年貨。曾經風靡壹時的“冬至日子年宴”有很多名字,比如吃冬至日肉,獻冬至日盤,獻冬至日團,用餛飩拜冬。冬季至日是壹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說,歷史上至日周代的冬天是元旦,這曾經是壹個非常熱鬧的日子。在今天的江南壹帶,還有壹種說法,吃冬天的至日夜使妳老壹歲,俗稱“添歲”3.重陽節可以追溯到農歷九月初九,是壹個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在古代《易經》中,“六”定義為陰數,“九”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二九為重,故稱重陽,也叫重陽。“重陽節”的名稱在三國時期就有記載。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年至月,忽為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重陽節是壹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歷史悠久,該節日的形成不易調查清楚。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眾說紛紜:重陽節已經成為夏冬回歸後人們生活中的標誌性節日。如果說上思和寒食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外出遊泳的春節,那麽重陽則是秋寒來臨,人們即將隱居的禮儀性秋遊,於是就有了上思的“出遊”和重陽的“辭別”。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在這個季節的感受。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壹書中,“中秋節”壹詞就已有記載。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在中秋節期間,他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表達他們的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祭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太宗》記錄了8月15日的中秋節,這在宋代很流行。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5.清明節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把清明節、七月三十日、十月初壹作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探幽的時候。為了防止鬼魂的騷擾和迫害,人們放上柳樹,戴上柳樹。柳樹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響,人們認為柳樹能驅鬼,並稱之為“鬼樹”。觀音用柳枝蘸水幫助眾生。北魏的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說:“拿壹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節是壹個鬼節。柳條發芽之際,人們自然插柳穿柳辟邪。漢族有“折柳送別”的習俗:灞橋在長安東,渡水為橋,漢族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李白有句話:“年年柳落,零陵傷身。”古時長安灞橋兩側,堤長十裏,壹步壹柳。許多從長安東走的人來到這裏送別親人,折柳枝送別親人,因為“柳”與“留”諧音,以示挽留之意。這種風俗起源於《詩經·瀟雅·蔡威》中說:“昔我不在,柳依依。”送壹株柳樹作為臨別禮物,表達如膠似漆、不忍分離、依依不舍的感情。柳樹是春天的象征。春日搖曳的楊柳,總給人壹種欣欣向榮的感覺。《折柳送別》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把楊柳鋸掉,互送,也是表示親人如柳枝離故鄉。我希望他們到了壹個新的地方,能夠很快生根發芽,仿佛柳枝可以到處生長。是對朋友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裏也有很多關於折柳送人的提法。唐代權德輿的詩:“贈我新知”,宋代的詩:“路那邊沒有綠柳,不要愁”,明代郭的詩:“老了送人,城邊柳盡折。”清代陳維崧詞:“留幾個邊關?要打折。”人們看到柳樹不僅會感到悲傷,聽到《折柳》這首歌也會觸動心情。李白《春夜洛杉磯聞笛》:“每個人都經不起故鄉的思念。”其實柳可以有很多象征意義,古人賦予了柳各種感情,所以借柳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清明前幾天?有幾個版本。據南朝梁宗谷《荊楚紀年》記載,至日入冬後105天稱為寒食節,恰好是清明節的前兩天。唐代元稹詩中說“第壹次吃冷食是160”。他認為清明節的前壹天是寒食節,清明節和冬天的至日本身有壹天的區別。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差不多,而古人寒食的活動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沒有嚴格的區分。清明節前後有許多傳統習俗和活動。如寒食生火、清明節掃墓、徒步、打馬球、放風箏、蕩秋千、鬥雞、拔河。這些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演變而發生了變化。壹些習俗被取消了,而另壹些仍然被保留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6、端午節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最多的,達到20多個,是別名最多的節日。比如有端午、端午、端陽、崇武、重陽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長節、普傑節、龍舟節、玉蘭節、粽子節等等。7.除夕守歲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由來已久的壹個有趣的習俗。它原本是為了趕走“鬼”而設計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趕走鬼的意義早已不復存在。現在它已經成為人們辭舊迎新、享受天倫之樂的年度家庭聚會。古往今來,無數學者記述了“守歲”的習俗,為後人留下了眾所周知的文化遺產。梁朝的許在《妻坐夜看老年》詩中寫道:激情不夠,飲酒不絕。酒裏的桃子,粽子裏的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燒灰。不要擔心濃密的鬢角,因為曉光會毀掉它們。這從多方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除夕人們等待黎明的景象。冬天會募集更多的資金,春天會有桶柄回歸。問候壹夜隔,客廟毀兩年。唐代詩人李德裕描寫了人們在除夕徹夜不眠的情景。唐代另壹位詩人張的《把年留在欽州》壹詩,形象地再現了除夕夜那些因公務或其他原因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所以今夜壹年已過,明日新年將至。愁隨鬥柄,春意東北。到了宋代,除夕守歲更是流行。大文豪蘇東坡寫的名句“童強不眠,夜來喧嘩”等,表現的就是除夕夜孩子們守夜時的喧鬧場面。至於皇宮或者壹些富裕的家庭,除夕夜放哨自然比普通家庭奢侈得多。李世民曾寫過壹首名為《守歲》的詩:暮光之城斜齒宮,2008年金碧輝煌宮。年底,冬雪和冬雪融化,溫暖的宮中似乎吹來和煦的春風。巨大的紅色蠟燭被點燃,看起來像壹簇花。* * *過年,通宵送妳。唐代另壹位詩人杜也寫過壹首詩《壽穗》,生動地展現了那些達官貴人談笑風生,青紅皂白的場景:冬冬時節,的太子和孫子舉行皇家宴會。闕宮銀河刷樹低,宮中燈籠蠟燭熏天。彈弦奏梅風,探柏酒傳。如果妳想唱給鄭源長壽,停留壹段時間,在春天之前享受它。在江蘇省蘇州市寒山寺,有“年年敲鐘”的習俗。除夕子夜,鐘聲響起108消除世間108種煩惱。唐朝詩人張繼在他的詩《楓橋夜泊》中生動地描述了這壹點:寒夜和江楓著火睡著了。蘇州城外城內孤獨的寒山寺,半夜響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今天,當人們在除夕夜守歲時,聽著寒山寺鐘聲的余音,他們都想念遠方的親人和朋友,他們都沈浸在幸福和歡樂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