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中國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國內民間傳說:

吃元宵

無論北方還是南方,在正月十五,壹家人會團聚吃元宵。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據說“元宵”這個食物的名字出現在宋末元初,因為人們習慣在元宵節晚上吃它。元宵又叫“元宵”、“紫苑”,在南方又常被稱為“湯圓”、“水原”。宋人之所以稱之為“浮餃”,是因為看到它們煮熟後漂浮在水中。

上元之夜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圓月始於圓”,壹輪圓月當空照,人們聚在壹起吃元宵,形狀像滿月。有壹種非常微妙的對應關系。“星月當空燃,天上有兩個元宵”,表達了人們合家團圓的快樂心情。

再看看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實心無餡的,放在開水裏,放白糖、蜜棗、桂花、桂圓。南宋時開始有中間加糖的“乳糖餃子”,大概是更早的帶餡餃子。從那以後,元宵的餡就分為甜的和鹹的。甜餡壹般由白糖、紅糖、桂花、堅果、芝麻等制成。鹹餡多為肉餡,只含肉或肉菜。元宵大多是水煮的,但也有油炸的。《呂氏雜記》中的“炒錐子”其實是壹種油炸元宵。如今,元宵的吃法更加豐富,很多人甚至開始中西結合吃法。例如,巧克力已經成為元宵的餡料之壹。

慶祝元宵節

鰲山燈桿和火樹銀花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最能概括這個節日的活動,就是點燈籠,放火燒。花燈和放火燒是元宵節最重要的習俗保存活動,其余的花燈和社火表演都是由此直接或間接發展和延伸的。原來的燈簡單靜態,不能動,裝飾也少,多為單壹獨立。在隨後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裝飾邁出了第壹步,對燈進行了內外雕飾。

元宵節是壹個有著兩千多年傳統的節日,其節日習俗在今天的中國仍然相當流行。現在每到元宵節前後,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鎮,人們都要裝點燈籠,賞燈賞花,煙花也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元宵節最突出的活動除了燈,就是各種社火,舞獅、打龍燈、旱船、踩高蹺、打腰鼓、跳秧歌,華僑住宅區也年年上演,廣受歡迎。元宵節可以被認為是中國的壹個狂歡節。

元宵節離不開“熱鬧”。花燈叫“彩燈”,社火叫“鬧社火”,整個活動叫“鬧元宵”,好像不鬧,就不是元宵節。除了煙花和燈籠,各種社火的裝飾和染色,元宵節最突出的就是人多。從元宵節習俗形成的那些年的文字記錄可以看出,當時看元宵的人已經忘了摸肩,滿大街都是。

說了就要作秀。劇吵,劇也吵。當桌子載歌載舞,花兒旋轉的時候,我們就忍不住要鬧。

吵鬧自有它的價值。中國人欣賞的是壹邊鬧壹邊和的能力,所以比起“藏在山裏”,更推崇“藏在城裏”。其實春節,元宵節,社火都有取中間平安的意思。

同時,人們覺得生活這麽吵就有意思了。所以它是生命的補充,是添加劑,是著色劑。有了它,生活充實、安寧、多彩。甚至可以說,這種噪音是理想生活的壹部分。

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那壹夜叫元宵,所以也叫“元宵節”,俗稱“十五夜”。元宵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壹,全國各地都舉行壹些活動來慶祝它。因為壹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是由壹個地方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決定的,所以潮汕地區有壹些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有趣習俗。

吊戲燈

在祭祀神靈的儀式中,燈是光明和歡樂的象征。從正月十壹到十八,尤其是元宵節,潮汕家家戶戶都有打燈籠、掛吊燈的習俗。因為“登”和“丁”在潮州話中是諧音,點燈和加丁是近音,所以潮州人認為點燈是加丁的吉兆。元宵節,人們提著燈籠,陸續準備好紙和銀香,在鄉下的廟裏點燃,回來掛在家裏的神龕上,掛在床頭,稱為“掛喜燈”。此外,如果去年元宵節後生了男孩,正月十三,家裏人還要捅壹對紅燈籠,在燈下的紅紙上寫上名字,高高興興地掛在鄉下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作為家裏添丁的象征。每天晚上,壹家人都會帶著孩子去祠堂,在燈籠裏點上蠟燭讓孩子變紅,接受周圍村民的祝賀。宵夜莊嚴而熱鬧。

做壹張桌子

在潮汕村,去年生男孩的家庭,還會在祠堂裏夜宵設宴,慶祝“出丁”,俗稱“做丁桌”。酒席分兩種,壹種叫“龍舟宴”,即許多方桌相連,賓客分兩邊圍著吃,猶如劃龍舟;另壹種叫“走馬席”,就是不管多親近的朋友或親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飯,吃完就走,主人再擺上菜招待另壹批客人,壹個接壹個。後壹種類型的宴會通常由更富有、更慷慨的家庭舉辦。在舊社會,趕時髦的人渴望與鄰居攀比,愛面子。每壹個生男孩的家庭都很重視擺丁桌,並以辦得體面為榮。甚至貧困家庭為了丟面子,到處借錢,導致負債累累,或者忍痛出賣兄弟,用得到的錢來應付沈重的案頭開支。這就是俗語“生個好孩子,賣個大”的由來。解放後,由於時代的進步和思想的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節捧鼎桌的習俗,但多在自己家裏進行,也僅限於宴請親友,人們富裕節儉,無人問津。

尋求幸福

元宵節,農村有很多祭祖活動。寺廟、祠堂燈火通明,煙霧繚繞,善男信女爭相參拜,異常擁擠熱鬧。祭壇前擺放的雞、鵝、鴨、糖果、米果、蠟燭、大吉(潮州橙)等祭祀品,被視為聖物。參拜的男女都取了祭品帶回家,這叫“求福”人們認為用了這些聖物後,可以使家平安,增添財富。那些把聖物帶回家的人,明年或多或少都會歸還。於是有人趁著人多的機會,偷偷拿著祭臺前的祭品回家吃,意思是“吃得紅火”。

扔壹個快樂的孩子

元宵節那天,農村的大多數人在祠堂和大街小巷的空地上搭起了五顏六色的棚子,裏面用泥塑了壹尊巨大的彌勒佛,袒胸露乳,面帶微笑。彌勒佛裸露的頭部、肩部、肚臍、大腿等部位裝飾有男女“愛泥童”。人們站在十幾尺外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上的泥巴。如果中獎者喜歡小孩,那就是屬於他的,但是在壹些難以擊中的部位,比如頭頂和耳朵,中獎者得到的禮物是二三。未能勝出者將歸擺放彌勒佛的帳篷主人所有。這是壹項老少皆宜的活動。據說打“男孩子喜歡小孩”的人,以後都會有男孩子。所以,剛結婚的年輕夫婦,或者剛娶了媳婦,渴望抱孫子的爺爺奶奶,也積極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壹旦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都會歡呼祝賀。我甚至滿心歡喜地把“男孩女孩”抱回家,以為中了彩票是個好兆頭,今年就能早點生孩子,發大財了。

過橋

元宵節期間,大部分潮汕人都有過橋的習俗,在舊的地方誌中也有記載。《清順治潮州府誌》和《乾隆揭陽縣誌》記載:“上元女子過橋,謂之“過橋”。在揭陽,元宵節,男女老少爭相過橋,弟弟祈求將來有個好妻子;女孩祈求壹個好丈夫和壹個男孩;老人祈求健康長壽;孩子們祈禱長大。在普寧洪陽,還有“十五夜走橋”的習俗。“頭橋”就是有400多年歷史的太平橋。兩邊欄桿兩端各有兩只石獅子。每到宵夜,男女老少都要走過太平橋。過橋時不要回頭,否則回頭會不吉利。過橋的人也有摸石獅的習俗。正在讀書的孩子喜歡摸獅鼻,意思是“摸獅鼻,寫雅字”;未婚男生喜歡摸獅子的肚子,說“摸獅子的肚子,娶個優雅的姑娘”;只有孕婦喜歡摸獅子的耳朵,說那是“摸了獅子的耳朵,生了個弟弟。"

此外,元宵節,潮汕壹些地方還會采摘榕樹枝、竹葉回家,放在過梁、火爐、禽舍裏,祈求人口平安、六畜興旺。有的地方新婚夫婦要在村裏的老榕樹下蕩秋千,讓村民往上面扔糞便,說扔得越多,今年生的男孩就越多;有的地方,農民要把屋外或田裏的灰磚或土塊撿回來放在豬圈裏,稱為“抱大豬十五夜”,祈求養大豬發財;有的地方,姑娘偷偷跑到菜園裏,拿著壹個榨菜(白菜)坐下來,說要“坐在壹個白菜裏,將來嫁個好丈夫”;而男青年則偷偷推倒廁所墻,說以後能娶到“優雅的姑娘”。有些地方舉行了豬賽、鴨賽、鵝賽、雞賽等比賽,晚上還有遊魂活動。

外國民俗:

美國人的三餐

壹般來說,美國人的三餐既隨意又簡單。早餐通常是果汁、雞蛋、牛奶和面包。雞蛋用熱水煮或者用電飯鍋煮,牛奶直接從冰箱裏拿。午飯要在工作場所匆匆吃半個小時以上。吃飯時,人們從自己的小紙袋裏拿出壹些三明治、壹根香蕉和壹杯咖啡,這就是壹頓午餐。晚餐,壹般壹兩個菜,還有壹些零食,水果之類的。有時,雖然晚餐菜單上有許多項目,但它們只是壹些配料。人們最喜歡的食物是牛排或豬排,大塊牛排150克以上。

四季農場

在美國,顧客經常開著自己的車進入農場,隨意采摘西紅柿、黃瓜、蘋果、草莓、玉米等水果和蔬菜。這種農場俗稱“司機農場”。在這個農場買的水果和蔬菜不僅新鮮,而且便宜。農戶的這種配送方式,既節省了采摘成本,也節省了中間商的利潤。同時也受到客戶的歡迎,可謂“壹石三鳥”。

自助家宴

為了更方便地招待客人,美國人經常在家裏擺“自助餐”。尤其是招待兩位以上的客人時,這種“自助餐”更能體現主人與客人之間的親近和不拘禮節。吃飯時,主人把各種食物擺在壹張桌子上,所有的客人和朋友都拿壹個盤子到桌子上,自己動手拿自己喜歡的食物,然後在另壹個房間坐下來,邊吃邊聊。自助家宴多為非正式宴會。他們沒有餐桌,座位方便,更有利於主人和客人的隨意交談和自由接觸。

  • 上一篇:中國古代哲學中各家的思想是什麽
  • 下一篇:中外節日的日期和主要特征(中英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