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川慶人前期稱為“土人”,後期稱為“李敏子”。所以稱他們為“土人”,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土裏,是貴州的土著民族,這是他們居住地的歷史情況所稱;所以稱之為“李敏子”,是因為他們的祖先與早期的“李敏子”(又名“遼”)有血緣關系,這是由其歷史淵源來稱呼的;故稱“穿綠”,因“衣服還是綠的”而得名,因其顏色特點而得名。這些稱謂最早是他起的,後來“晴川”被川慶人接受,成為他們的自名。此名最早見於乾隆《威寧府誌》,後見於光緒《平宣府誌》、《大定縣誌》、《鎮寧縣誌》、《民國平壩縣誌》。《平遠縣誌續》和《大定縣誌》在記述同治初年農民起義時均有提及,而《鎮寧縣誌》記載“晴川”為該縣第四個民族。此外,清康熙三年吳三桂平水西後在民間流傳的木刻歌曲《水西傳》也記載了“晴川”,將他與水西八個民族並列,包括彜、苗、仡佬、龍、蔡、彜、白、中加,統稱為“九種蠻夷”。可見“穿綠”這個名稱最遲在清朝初期就存在了。
關於川慶人的起源,學術界壹直有多種說法:有人主張土著說,認為川慶人和歷史上的仆從壹樣,起源於貴州的原始族群。這種觀點以貴州的壹些民族研究專家為代表,現在川慶人中壹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持這種觀點;以著名民族識別專家宋樹華先生為代表的壹些學者認為,川慶人是漢族的壹個分支,是在明朝朱元璋派傅友德、穆英攻克雲南時隨軍隊從江西、江蘇等省遷徙到貴州的。戰爭結束後,軍隊就地收回駐軍,這部分漢人(包括士兵及其家屬)留在當地,與當地土著通婚。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今天的川慶人。
我村和附近村的川慶人祖籍是江西,證明這種說法有壹定的可信度。至於這兩種說法誰對誰錯,還需要時間和相關學者的研究來證明。
如果說川慶人確實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混血兒,那確實是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川慶人的形成過程就是漢族少數民族的過程,這和今天的少數民族漢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根本原因很可能是當時土著是當地的首領,在生產資料和人數上占據優勢地位。人數少、生產資料少的漢族被他們同化也是很自然的。
川慶人的民俗富有特色,尤其是婚喪習俗,下面介紹。
第壹,婚姻:
川慶人的婚俗有很多規矩,從做媒到婚後歸家,民間通常有十八般禮節之說。比如親戚被表親牽線,被雞許配,被鵝求愛,被親戚打,被草鞋嫁,水衣雨帽露,趕走親戚,向護士要錢送發油,新娘站花,提水試新娘,井邊回門。在作者生活的村子裏,結婚是村子裏最隆重的事情。從最初求婚到確定婚期需要幾年時間。婚禮舉行時,從籌備到結婚需要壹個多月的時間,這是壹個復雜的過程:
1,接新娘中的“點禮”就是接新娘時,把婆家送的衣服帽子鞋襪都算進去。結婚的日子選在男方家的前壹天下午,會邀請幾十個青年男女,擡轎子,吹嗩吶,扛彩旗,敲鑼打鼓,迎接新娘公婆。收禮前,主人和客人要在公婆燒香案的房間裏舉行“三訪”儀式。也就是說,要拜三次天上地下的菩薩公婆,每拜壹次,都要對家裏的祖先、父母、兄弟姐妹說壹句恭維話。走進大門,他鞠了壹躬。“親家,祖公等。,舉手拜壹拜。”再會,“親家,高堂,高堂,我舉手致意。”。三拜:“公婆唐棣,叔姬,莫待舉手拜見。”
三拜之後,請收下公婆的禮物。公婆委托的收禮人打開禮物仔細看,難免與收禮人發生爭執。接待客人持讓步態度,承認婚後和好,要求公婆諒解。爭論不休時,公婆中德高望重的長輩說:“算了吧!都是他家的,這是無可爭議的。”這樣,儀式就結束了。
2.“圓滿”。吉祥的婚禮當天早上,壹群去接親戚的人用轎子把新娘擡到離新郎家10多米的地方,放在地上。圓滿立即開始了。圓滿首先是回車。新郎手持壹只大公雞,對準新娘坐的轎子,陰陽師指揮修行者事後宰殺公雞,命令東西南北中五位車馬之神回到原來的位置;其次,拜天地。準新娘扶著新娘跨進新郎家的門檻,並暗示她的腳跪在草席上。此時新郎按照陰陽先生的“壹拜永恒,二拜永恒,三拜興旺,四拜兒孫”進行了四拜;然後進入洞房。
天地祭拜後,仍由新娘攙扶,隨新郎進入洞房,在陰陽先生的帶領下進行活動。進入洞房後,開始做“禮灑”。陰陽師灑清水,念道:“壹灑榮華,二灑福壽無疆,三灑子孫富貴,四灑五谷蓄。.....灑帳已畢,壹切安好。永永遠遠,新人坐在床上。別人請出來,妳就升職了。當婚姻結合時,壹切都會蓬勃發展。”這是圓滿的結局。婚禮通常持續三天。即第壹天敬親戚,第二天奉酒,第三天送客人回家。家境好的富裕家庭會住四天,也就是第三天住,第四天送客人回家。
如果妳有機會去穿綠色衣服的人居住的地區,妳壹定會看到許多左手長指甲的女孩。這是壹個古老的習俗:穿綠色衣服的女孩要把指甲放在喜歡的人手上,讓他們的血留在指甲上。如果妳在川青人居住區用女生的指甲劃破了手,呵呵,那我想我應該恭喜妳。
第二,葬禮
穿綠衣的人喪事也有壹套有特色的程序:穿綠衣的老人去世,有草鞋薦死、竹簽祭奠、水浴鍋買屍、放雞鳴枕、火堆葬、鵲窩藏井、拔牙等七種習俗。以買浴屍為例,即老人去世後,孝子帶著香、紙、金屬幣到井邊或河邊買水。然後燒香哭紙,然後把金屬硬幣扔到井裏或者河裏,從井裏或者河裏打壹桶水帶回家。首先,在神龕上放壹個碗,然後用它來清洗死者的屍體。孝子也要喝點洗身水。晚上,孝順的女兒和兒媳把死者用浸過水的柳條灑在神龕上,哭著告訴死者:“喝死者的涼水,不喝陰間的迷魂湯。”
這些不是存在於民族誌中的記錄,而是現在穿青春的人的真實生活。在我的家鄉,這樣的婚喪嫁娶經常上演。
第三,穿綠色衣服的人的服裝特點
過去穿綠衣的女子與漢族的區別是不纏足,偏愛穿薄耳涼鞋或反雲鉤鼻紋鞋,腳上系藍色背帶,穿三件套,兩袖卷花邊袖,紮腰帶,戴大鉤耳環,梳三頭。所謂三件套和兩袖花衣。即衣身為青藍色布,上段藍到腰。小腿下段是藍色的。衣擺鑲白布邊,裙擺鑲雲鉤花邊。袖主袖有兩層活動袖,壹層比壹層短,袖口較大,外袖口較大,形似古代武士的墊肩甲。每層袖口都繡有雲鉤花邊,看起來像三段連在壹起;袖子是活動的,有兩三層。穿的時候釘上,翻過來留壹個或者全過肩,所以叫反撐肩或者外撐肩。
穿綠衣的姑娘的衣服和穿綠衣的女子的衣服是不壹樣的:不是藍與藍相連,而是全藍或藍,白布邊,雲鉤花邊帶裙邊,白布或雲鉤花邊帶袖口,袖子不帶袖子。由於舊社會的民族歧視政策,上述服飾被強制修改,所以解放後穿綠衣的人穿的衣服和大部分地區漢族的衣服差別不大。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我的族群——川慶人的起源和文化特征。作為壹個有幾十萬人生活在偏遠地區的未確定民族,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習俗,我們有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歷史。在與其他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川慶人壹直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以身為川青人為榮。這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必然會隨著川慶人的歷史而永遠存在。這種情結也是川慶人成為川慶人的原因,也是我們立足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