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客家民居大致可分為兩類:群居和土樓。
閩西客家群屋多位於相對開闊平坦的地方,占地面積較大。其平面布局,類似於現代的單元標準設計,可分為壹廳、壹橫、壹圍三個基本單元,隨經濟、人口、地形環境的不同而拆解,從而形成各種形式的平面。縱觀這類建築,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三廳四廳兩廳壹橫式、三廳壹橫式、三廳兩橫式、六廳兩橫式。
與上述群屋相比,土樓是閩西最有特色的民居。因為閩西地處山區,地形非常復雜,防守需要更集中的人力和更堅固的結構。因此,這種建築形式既保留了原有的封建制度、農業生活、防禦、風景等方面,又用壹米左右厚的外墻將三廳兩橫室及附屬建築納入壹個單元。這種堡壘形式的民居,在當地壹般稱為土樓,又稱粉樓或生土樓。
這些外墻極厚、門窗不多的土樓,外觀雖與碉堡相似,但當地人在使用天然材料上表現出了匠心,在經濟實用要求的前提下做了適當的處理,所以外觀不像碉堡那樣嚇人單調;相反,這紅褐色的墻基,黃土的墻,灰色的瓦頂,以及墻上的陰影等等。,與周圍的藍天、白雲、樹木相印,給人以古樸、靜雅、穩重的印象。此外,這些土樓還有別稱和門聯。有學者認為,明代福建農村土堡的演變過程是從最初的禦敵、防賊的軍事意義,逐漸發展到軍事與生活功能並重,最後生活的作用甚至超過了軍事用途,這應該是福建土堡發展的壹個規律。“明清福建的土堡有:圍城式、碉堡式、家堡合壹式。”家堡壹體土堡的優點更多,顯然是總結了以上兩種土堡的經驗教訓後發展起來的。
另壹方面,劉作權教授持不同意見。經過調查,他得出結論,被圍困的土堡的代表建築是福建省西部連城縣新泉張家建造的土堡,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漳平縣永福鄉李莊樓下的長慶樓是壹座典型的碉堡式土堡,建於明萬歷年間,由李修建。僅福建省南京市的普查,初步發現全縣共有大型土樓492座,其中圓形土樓306座,方形土樓187座。經考證,發現元代建築5座,明代24座,清代50座。福建最古老的土樓是永定縣雷虎村的福新樓,建於唐大歷四年(769)。
土樓有方形、圓形、椅形、方形、扇形、綜合型。其中圓形最多,方形次之,頂椅的造型最特別。
1,方形建築,兩到五層高。壹般平面略寬,近似方形,其平面布局原理大致類似於三廳兩橫的住宅。但這種住宅需要緊湊集中,外墻需要盡量少開門窗,而內部房間可以滿足采光要求。所以在布局上,除了中堂位於全屋的庭院中央外,其余房間都是圍繞庭院布置,圍繞庭院形成“太陽”形。
中堂前後,中軸線上有兩個房間,前壹個叫下堂。下廳的前面是大門。後面的房間叫天井。至於其他附屬建築,如豬圈、雞舍、柴棚等,都並排立在中堂兩側的山墻上。
在方形建築的使用上,下堂和中堂仍分別作為全屋婚禮、葬禮和喜事的門廳和儀式大廳。後殿用於祭祖和普通祭祀。按照當地的習俗,周圍的房間都是壹樓作為廚房、餐廳、客廳,二樓作為谷倉存放糧食,三樓以上作為客廳。但在下院,就沒那麽多了。
這種土樓的外觀通常是前低後高,相差壹層;前後高度相同的房間很少。最大的壹個有400多個房間,可以容納80個家庭,600多人。小壹點的中間沒有中堂,只有天井四間周壹圍房,165,438+06房間,前面兩層後面三層,六七戶。此外,這種土樓也因為後代的增多而更大,利用舊樓的前土墻在正面建壹樓更為宏大。
2.圓形建築由於夏秋之交臺風經常襲擊閩西山區,高或空曠地帶的建築容易發生風災。所以這些地方的房子除了方形建築,壹定是人力更集中,建築更堅固。為了分散風力,增加剛性,常采用圓形平面布置。但據當地人說,圓平面和方平面的選擇還是主要由風水先生決定,他認為有些地方只有建造圓形建築,人們才能興旺。這也是為什麽圓樓的門大多開向兩山交界處的縫隙的原因。
圓形建築的布局和方形建築壹樣,天井和房間都圍在壹個單元裏,用極厚的土墻圍起來。房間沿著外墻排成壹圈,中間是天井。但因為是圓形飛機,所以從空中看像壹個桶,從地面看遠看像壹個巨大的蘑菇。通常中軸線上的兩個房間都是寬大的,前門所在的那間叫下廳,後者是後廳或祠堂。下廳和後廳通常由走道連接。其他附屬建築,如豬圈、雞舍、廁所等。,放置在天井中央走道的兩側。如果在較大的圓形建築中,天井中也有廳堂,其布局就像方形建築,廳堂也叫中堂。
在使用上,下廳仍作為廳堂使用,後廳也作為祭祀和舉行婚喪喜慶活動的場所。如果有中殿,那麽喜事就在中殿舉行。周邊房間,壹樓作為廚房和客廳,二樓作為倉房存放糧食,三樓及以上變成客廳。
壹般這種圓形建築都是壹圈壹圈的,而且是三層樓高。六七戶16間,十戶以上20間。但在少數大型圓形建築中,有兩個甚至三個同心圓,如永定縣盛豐鄉的真誠樓,有內外兩個圓,外圓高達四層,內圓有兩層樓高,有200多個房間。在永定縣高南鄉的天竺樓,有內、中、外三圈。外圈四層高,周圍有72個基腳,中圈兩層高,36個基腳,內圈壹層,24個房間。還有壹個圓形大廳,內圓中央有天井;裏外380多間,據說已經住了七八十戶。至於外環高內環低的原因,無疑與封閉建築內部采光通風有關。另外,在永定縣永川鄉,地形比較有限,平面是四分之壹圓,很特殊。
3.椅樓壹般建在河邊的陡坡上,呈椅狀,故稱“椅樓”。其前壁和前房較低;左右兩翼略高,像椅子的扶手,後墻和後房最高,大概四到五層,像椅子的靠背。這種建築前低後高,容易俯瞰,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日本教授茂木壹郎稱贊道:“造型之奇,世所罕見。”可惜只剩下幾個了。
4.綜合樓在南靖縣沭陽鄉田寮坑的壹座小山上,有五座奇妙的土樓,中間是壹座方形建築,周圍是三座圓形建築和壹座橢圓形建築。整體布局精致華麗。遠遠望去,它像盛開的梅花,從下面望去,它像拉薩的布達拉宮。許多外國專家稱它為“福建的布達拉宮”。上海同濟大學的魯教授參觀後驚嘆道:“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樓群”。
目前,福建有1000多個客家土樓社區。近年來,來自30多個國家的建築、歷史和民俗方面的專家學者、記者和海外華人紛紛前來考察,都對這些奇特的建築印象深刻。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安德烈(Steven Andre)參觀了這裏,說:“這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本土建築——壹座神話般的住宅建築。也是世界住宅史上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