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壹個是渤海灣的豪放,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壹脈相承。壹種是山東膠東沿海地區比較有特色的精致剪紙,以線為主,線面結合。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含蓄繁復的風格壹脈相承,並以其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古樸清爽的外觀更加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把壹個技術好的女人叫做“騙子”,不管在哪個村,人們都以此為榮。他們的花卉圖案經常在壁紙上用煙火四處傳播,成為遠近村落的插花模樣。剪紙最常見的用途是裝飾窗戶。膠東的窗戶大多是細長的格子,壹般只能貼小花。女人們發揮自己的創意,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構圖剪成條,然後貼在窗戶上,形成壹幅完整的畫面。這種叫“窗花”的剪紙壹般貼在“窗心”上。還有“角花”、“窗邊花”、“鬥雞花”掛在窗前,構成了壹系列的“間文化”。為了配合節日房間的布局,剪紙也被用於裝飾墻壁和天花板,以及器皿的貼花。
從古至今,山東剪紙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審美功能。因此,善於變戲法的民間“魔術師”,更註重技巧。那些斷裂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會讓人感受到壹種常人無法實現的奇妙。
安徽民間剪紙:
安徽的民間剪紙較早形成了專業的藝術家隊伍,以其藝術商業的雛形取代了普通的審美創作。
但我壹直認為,工匠型剪紙作品是否民間,主要看其服務的對象。如果是基於勞動者集體審美意識的壹般水平,那也是附屬於民間藝術的範疇,反過來說,如果妳已經是為了迎合貴族階層的閑情逸致而賣弄絕技,那就和皇宮裏雇傭的皇家工匠雕刻龍鳳給別人做嫁衣沒什麽區別了。安徽的“園丁”大多屬於前者,阜陽的程建利是最具代表性的壹個。
程建利從小喜歡剪花,跟著奶奶努力學習。他很有靈性。起初,他是自願為村民們插花的。後來,他以技藝為謀生手段,挑花遊江湖,練就了壹手好手藝,嘴裏唱著花歌,手裏刻著女人點的圖案。對他來說,業務的構成不需要苦苦思索,有了計劃就開始工作。任何形狀的紙都有壹個形象,只要用手中的剪刀輕敲它的精神之門。
“三叉”畫更是如此。遊廊的輪廓像是幾筆浸過濃墨的自然筆觸,但稍加用心,就切出兩個相對燃燒的眼睛,“畫眼”被切得恰到好處,“戲眼”也被點了出來——兩個人在黑暗中互相尋找的機警眼神。
揚州民間剪紙:
揚州是剪紙最早流行的地區之壹。隋唐時期,人們把剪紙視為壹種樂趣,點綴和美化生活。說起來,這與楊迪·楊光皇帝有關。楊光稱帝後,從大業元年(605年)開始修建揚州,到漢溝建成、運河通車時,在此大興土木,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分館。他去過揚州三次,玩得很開心。
在揚州城西的上林苑,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每當他晚上帶著宮女去花園,他都不開燈,讓人捉了許多螢火蟲送過去。滿山遍野都是熒光,亮如白晝。到了冬天,園中花木雕零,池水結冰,煬帝遊子不減。然而,宮女們模仿民間剪紙,用五顏六色的錦緞裝飾樹枝,掛在樹上,剪成蓮花、蜻蜓、蓮藕等。,把池中的冰去掉,把水壹個個排列起來,就像春夏之交的絢爛風景,賞心悅目。這種“螢火園”和“剪樂”,和“失樓”、“龍舟”壹樣,反映了楊迪皇帝奢侈荒淫的邪惡生活,但從為花剪彩的壹面,說明揚州剪紙歷史悠久。
唐代,揚州就有剪紙迎春的習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也剪成春蝶、春錢、春勝,“掛在美人頂上或花下”,讓人心情愉悅。唐代詩人李商隱寫下“雕金奪傳統,剪彩使人開晉風”的句子,贊美剪紙為人們所喜愛的美。那時候剪紙還很迷信。揚州民間剪紙人、紙馬、紙錢是用來祭奠鬼神的。大詩人杜甫在《彭亞行》中寫道:“溫湯足我足,剪紙足我魂”,正是這種風俗的反映。1980年春天,揚州各界迎來“鑒真大師”回老家“探親”。揚州藝人制作了壹套《鑒真大和尚》剪紙,趙樸初先生為其題詩《憶江南》,其中有“明月唱滿城,剪紙神奇,令人回味”壹句。愛情激發了千百年的風土人情,神來之筆表達了他的故鄉。
唐代造紙業興盛,揚州有大型造紙作坊。唐宋時期,產生了大量高質量的貢紙。作為強大的物質條件,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自古以來,揚州就有很多奇花異草。唐宋以來,揚州為太守兼詩人,遣花木,飾雅,行多事,寫多名篇。這是剪紙主題的壹個重要因素。揚州剪紙以花卉為主,確實是千年傳統的重要體現。
民間藝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揚州民間刺繡與剪紙有著不解之緣。先畫出刺繡圖案,剪成紙,然後貼在布料上進行刺繡。這種方法在揚州延續了很長時間,直到現在還在民間刺繡中使用。刺繡也叫刺繡。過去,揚州人總是把剪紙藝術家稱為“切花”,這是由於這兩種藝術的密切關系。
清代揚州因江淮鹽業的發展給城市帶來了繁榮。鹽商雖然生活奢侈,但普通人也講究衣著。刺繡是房間的美,從窗簾到床上用品枕套到鏡子香包和手帕鉛筆盒。至於婚禮、生日、節日,則更多采用刺繡圖案。這些刺繡以剪紙為基礎。剪紙藝人用壹把剪刀和幾張普通紙,別出心裁地剪出生動吉祥的圖案,所以揚州有很多靠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相傳在嘉道年間,著名的藝術家寶駿以其精湛的技藝而聞名於世。在寶駿的剪刀下,花鳥魚蟲蝴蝶,無不引人入勝,引人入勝,因為有“神剪”之譽。當時人們非常欣賞他的剪藝,對他給予了“讓他二月好春風,不如剪垂柳”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