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窗花剪紙
窗花剪紙是陜西民間最廣泛、最普及的民間藝術活動。這種傳統的裝飾藝術源遠流長,早在漢代,民間農夫女子就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壹種“方勝花鳥”,貼在鬢角以作美麗的裝飾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到隋唐時代,在節日、慶典用彩紙剪成各種花草、動植物、人物故事,貼在窗格上的稱“窗花””,貼在門楣上的稱“門簽”、“門畫”,婚嫁時床頭、墻炕上的稱“貼花”、“喜花”、“頂蓬花”等;宋代就有了系統的各種剪紙講究,使“喜花”、“禮花”、“門花”在婚嫁上應用到喪禮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喪葬,有長筒形的各種“葬儀花”;明清時期,女子出嫁,十分講求“上炕剪子”(即會剪各種窗花、衣樣等刀剪工藝活路),所謂“上炕剪子下炕鐮”。發展到近現代,陜西各地農村,上至老年婦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幾乎家家都有剪貼窗花的習俗,多數人都會剪出個“花鳥蟲魚”來,許多家戶,均保存有“窗花底樣”,逢年過節,前後窗格、墻頭,都貼有各種人物、戲曲、山水、花鳥蟲魚、家禽、獸物等剪紙和窗花,尤其以剪紙最為普遍。每逢紅(喜慶)白(喪葬)事、喜慶、節日,都要剪貼各種“花格”、“花邊”、單、雙“喜”字、“吉祥圖”、“太極圖”等,把房間、堂屋布置得有條有理,美觀鮮沽。這種習俗,代代相傳,有增無減,日漸興盛。在許多農戶,窗花剪紙成為擇婚的條件之壹,如某某姑娘“能描(繪)、能剪(窗花、衣服樣式、款式)、能紮(繡工)”,就被農家競相擇婚,同時,這種剪紙工藝也成為人與人、戶與戶之問,求美、比美、爭勝的風俗內容之壹。這都充分反映了陜西民間各族人民的***同心理。
陜西窗花剪紙,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地域之間,各有特色和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區域文化傳統的差異。至於個人風格的差異,則取決於民間藝術家素質的差異,除了先天性因素外,閱歷、文化修養、個人愛好也是民間藝術家的重要後天因素。陜北窗花剪紙,在全國較有名氣,這是由於延安革命根據地的藝術家廣為扶植、引導、介紹的結果,當然,其窗花藝術的蘊藏和質地之雄厚,是歷史形成的。陜北窗花比較渾厚、純真,自然成趣,反映了陜北人民的質樸和敦厚,其山水人物、各種山區風情躍然紙上;關中的窗花剪紙,略顯粗獷兼有巧思,許多窗花剪紙有粗有細,巧、捷玲瓏,題材多而廣,形式雜而巧,並且,不以“識字”作為標準,許多不識字的老年婦女,所剪出的窗花,其巧思與結構,令識字者“瞠目啞舌”、贊嘆不已;陜南壹帶的窗花,相對之下,較關中為少,但各種剪紙、工藝較多且廣泛,商洛、安康、漢中等地的剪紙、工藝還享名省內外。
在繁浩的窗花剪紙中,戲劇人物、戲劇故事、花鳥蟲魚、禽獸龍麟以及各種風習、世俗等方面的選題,是窗花剪紙的主要內容。其色調壹般是單色(黑或某壹種單彩),也有各種彩色窗花(彩紙或染成色紙),窗花剪紙構圖精巧,壹般線條、線體互相接連,不能斷筆斷頭斷線。所以,構圖必須單純、優美,不能過於細碎、瑣繁,以免剪刀難於開合。
陜西窗花剪紙有名者!
壹朝邑剪紙朝邑窗花剪紙,屬陜西東府具有特色的壹派,它較其它縣的窗花古樸、秀麗,式樣略長,色彩獨具,其內容以剪各種戲劇人物為最有名,參加省展出的名品資料,現存陜西省群眾藝術館。
二永壽剪紙永壽剪紙的構圖、風格,被稱為巧捷渾厚,有山區、平原人民生活風俗奇趣。農村婦女安玉芳,60多歲,被稱為專家“花匠”,參加過省、地、縣三級美術大賽;夏玉梅,古屯鄉婦女,善剪各種飛鳥,得意之作《百鳥朝鳳》馳名國內,並赴法國展出。
三岐山、鳳翔剪紙鳳翔縣彪角鄉臥龍村,被稱為“剪紙村”,李拉翠是該村最有名者,可剪上千種花樣,窗花比其它縣大壹倍,構圖豐滿,新奇別致,屬真正的傳統的岐(山)鳳(翔)窗花。岐、鳳窗花在該地農戶中,多被當作家庭副業,每年秋後動剪,“臘八”(臘月初八日)上市,十余對可賣幾角錢,遠銷鳳翔縣城、蔡家坡、太白縣等地,有的巧手婦女,壹年賣“彪角窗花”,可得數百元收入。
四大荔窗花大荔縣流行皮影戲,其刻技高超,民問紛紛仿效,因而窗花剪紙隨之興起。窗花中各種戲劇人物、故事因此而盛行當地,家家戶戶窗格、院墻,無不張貼各種窗花剪紙花樣,其人物活靈活現;另外,各種花鳥蟲魚剪紙,也不絕於各戶窗欞。
五安塞剪紙安塞剪紙名馳國內外,在手法上,分陽刻、陰刻兩種手法。陽刻,線條粗壯有力,黑白分明;陰刻,大刀闊斧,有如畫像、木刻。在省上舉辦的剪紙展覽中,安塞婦女張芝蘭的《三個老漢》獲二等獎、高全愛的《騎驢婆姨》獲壹等獎,他們還展出了眾多的傳統、故事、童話剪紙系列,如《老鼠嫁女》、《王祥臥冰》等,也獲得好評。安塞剪紙現已成為陜西的壹支流派和風俗畫勁旅。
六定邊剪紙 定邊剪紙是“三邊”剪紙的主要部分,其剪紙有濃厚的人情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造型上酷似黑白木刻,題材廣泛,風格獨具壹格。
陜西是民間藝術大省,窗花剪紙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建國後,先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剪紙之鄉”的有:安塞、洛川、富縣、旬邑、定邊、靖邊6個縣,還有寶雞、鳳翔、千陽、澄城、華縣、合陽、大荔、延長、黃陵、佳縣、高陵等縣,作品在國內外多次展出並獲獎,有些剪紙藝術家被邀請出訪法國、美國、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如為陜西、為中國贏得了榮譽的高陵縣耿鎮剪紙藝人王順喜(男),剪紙從不繪大樣,也不下底樣,總是按心中的“心圖”,以眼定線與剪接連不斷地剪,剪出成千過萬的各種花蟲鳥魚及人物。他從八歲開始和父母學剪紙,到40多歲已剪紙30多年,每年臘月出售數斤至數十斤,所剪人物和魚鳥,翻栩如生,多用淡色漫紙,色調自然而巧捷。1980年,美國友人訪問鹹陽之機,邀請他現場剪紙,他壹不打稿,二不仿人,雙手壹時剪出幾出戲劇人物,被拍成電視紀錄片,廣為傳播。
二、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據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歷史。按從事其業的壹個家族壹幅祖宗檔案記載,明正德二年(1507)肖裏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戶從事年畫副業生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開辦早期年畫“畫局”,以後壹直延續六代人190多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由粗到精,經過了多次起落、興衰,成為中國西北地區首屈壹指的民間年畫勝地。邰氏《世興畫局》在近兩個世紀的進程中,立足鳳翔,面向全國,打向國外,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木版年畫從畫稿、雕版、印刷到繪彩,都是農民在農閑時手工操作的。清代以前,年畫主題主要是門神,而且主要是筆畫染色;到清代中期的嘉慶、道光年問,年畫由印墨線手工染色,已逐步改變成全部套版印刷,如大門神秦瓊、敬德、方弼、方相等,但如胡須、眉毛部分還是筆描。生產村、戶除肖裏村外,還有北肖裏村和陳村鎮,三個村***三十多家,有正式的“畫局”六家,種類除了十多幅大門神、大墻畫外,其余都是中小型門畫及神福,如“六全神”、“福祿壽三星”、“二十四孝”、“春牛圖”、“二十四節氣”、“藥王”等,年產十多萬張,主要銷往陜西關中、甘肅及寧夏、青海等省份。清末民國初,年畫生產發展到六、七十家,圓局有十多家,生產門畫、大中小門神約四十多種;造型有文武式,站、坐、騎馬式,形象多屬歷史人物,如商代的方弼、方相,唐代的秦瓊、敬德、魏征、蓋蘇文,宋代的包文拯;還有神話故事人物,天官、福、祿、壽三星,劉海、鐘馗、神判等,六全神、槽馬、槽猴;竈神有單竈神、雙竈神、單印架、雙印架、花瓶、燈籠竈等;僅“谷雨”畫,就有五十多種,《十二相》、《四時報喜》等就有四十多種。年畫年產量400萬張以上,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陜、甘、寧、青、豫、四川等壹些省份的農村,處處張貼鳳翔的各種年畫和竈神,已成定俗,年畫客商成批從鳳翔進貨,運回各地暢銷。抗日戰爭到建國前,年畫生產壹度低落,但產量還保持年產600多萬張左右。特別是套印出銀色(也叫印銀)、描金以後,群眾如獲至寶,陜、甘、寧、青地區人民,給這種年畫,起了壹個美名,叫“西鳳世興畫局”的《金三裁》名牌年畫。
建國後,從1950年到1963年,南、北肖裏村,組織起百人以上的“年畫會”,投股金人股,全用機制的白辦公紙、白報紙,生產六神門神,年產300多萬張,仍銷往西北各地。後由於各種運動,年畫生產未恢復到建國前數量。1978年中***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鳳翔木版年畫有了新生,加上全國及省、市美術工藝界的關心支持,研制出各種年畫近百種,年產又恢復到300多萬張以上。以後他們又組織起“南肖裏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會”和“鳳怡木版年畫研究會”兩大家,加上個體戶57家,在全國性產銷訂貨會上,全國18個省市訂貨,促使年畫年產1000萬張以上,並銷往西歐、南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
鳳翔木版年畫,以其風格獨特大方,概括性強、簡練、艷麗,實空對比強烈,主題突出,有濃厚的意境,健康的民族民間傳統美感,成為民間尊崇流行的壹種欣賞、張貼、饋贈佳品,聞名於國內外。
三、鳳翔泥塑
陜西鳳翔縣六營的彩繪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泥塑的制作:先制膠泥,多選用細質土,加上膠水,反復壓、踩、揉、蹈而成。制泥塑時,先在撮好的雛型上畫原稿,搞稿制模,按模翻拓,粘合修飾,使之成型,再用土兌膠,以墨色勾線,然後染色點彩,晾幹後刷壹層膠水即成。彩繪泥塑有戲劇人物、神話人物、飛禽走獸壹百多個品種。這些泥塑,色彩絢麗明快,造型誇張、簡練、質樸大方,妙趣橫生。最受人歡迎的是臥牛、立虎、掛虎、胖娃娃等。這些彩繪泥塑,多被西北各省農村視為逢年過節的佳品,或是給孩子做滿月的紀念品、家庭日常擺設的裝飾品、饋贈親友的禮品。近幾年,鳳翔彩繪泥塑已被陜西省列為旅遊紀念品,對外大量供應。 民間藝術綜述
河北省地處黃河中下遊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也是全國唯壹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濱的省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河北民間藝術的地方戲曲、民間曲藝、民間歌舞、鄉村古樂、民間美術、特色工藝、滄州武術、吳橋雜技,在國內外都是享有盛譽的。這些藝術從不同角度表現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其***同特色是起源於民間生活,有的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有的是從外地移植過來的,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創新的,最終逐步形成濃厚的地方特色,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不僅在歷史上有壹定的影響,而且至今仍然有著綿延不斷的藝術生命力。河北民間藝術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對人民群眾陶冶情操、娛樂身心、抒發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無形紐帶的作用,為促進河北省的社會進步,曾做出過彪炳史冊的貢獻。1949年後,河北民間藝術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整理挖掘,進入了全面復興的時期。1978年以來,這些藝術重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並增加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千秋大業中,河北民間藝術更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為凝聚人心、營造健康的精神氛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服務於經濟建設,發揮著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功能。
壹、民間美術
河北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雕刻、手工藝、歷代書法碑帖、寺墓壁畫等內容,其中歷代書法碑貼是研究歷史文物、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而寺墓壁畫則是研究壁畫藝術和美術史的重要資料,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民間繪畫取材於民間生活,在繼承傳統繪畫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也是河北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省的手工藝品,數量眾多,藝術成就豐厚。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陶藝,如定窯、磁窯、邢窯和黑陶等,還有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如泥玩具、剪紙、皮影、蠟染、石雕、骨雕、木雕、貝雕等;不僅有惟妙惟肖的裝飾工藝,如滕氏布糊畫、花絲、花絲首飾、花絲擺件
1、玉田泥玩具
河北玉田是壹個與玉發生關系,極受歷代壹些帝王和有關專家、學者珍視的古縣城。它位於京津唐三市中心,3000多年前為燕國初都所在地,春秋時期歸屬無終子國,唐初設為無終縣。自女皇武則天時期以晉代幹寶誌怪小說《搜神記》中“陽伯雍無終山種玉”①的故事而更稱為玉田縣。自1993年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命名玉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以後,俞加不言自名,炫人眼目。
玉田泥人生產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其產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幾個村。1981年鄉土玩具專家、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先生來玉田泥塑之鄉考證:早期玉田泥人動物作品與玉田出土的陶豬、陶馬、泥塤(哨)等漢墓明器頗如孿生。可見民間泥塑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孕育和造就了玉田這塊神奇的土地。清光緒年間,以劉凱(1870--1961)為代表的泥玩具藝人,隨著當時北方盛行的《安天會》(西遊記)、《南西廂記》、《寶劍記》等昆戈戲劇的盛行和楊柳青年畫的流行,對豐富手捏戲文內容的泥人題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將玉田泥人延續下來的著名藝人有劉俊祥、王希慶、劉廣田、吳玉成。□
二、民間戲劇
河北具有古老的傳統戲曲。金、元雜劇就是在河北省境內盛行之後,南下傳播到江浙壹帶的。明清以來,弋陽、昆山、梆子、二黃等戲曲聲腔,先後在河北盛行。20世紀40年代末,影響最大、發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與評劇。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有26個,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安國老調、平調落子、新穎調、橫歧調、哈哈腔、四股弦劇、評劇、唐劇、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莊木偶戲、固義攤戲、絲弦戲、壩上二人臺、海興南鑼等。
三、民間曲藝
河北民間曲藝藝術歷史悠久,曲種繁多,節目豐富,在各地流傳的主要曲種有西河大鼓、樂亭大鼓、任丘大鼓、晉州龍鼓、贊皇旗鼓、安國架鼓、高邑腰鼓、常山戰鼓、槁城金鈸戰鼓、滄州木板大鼓、木板書、十不閑以及單弦、平書、相聲、數來寶、快板書、三句半等30余種。這些曲種,有的演唱長篇大書,有的演唱小段,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大小書目數以千計,從事這些曲藝的專業演員和農村業余說唱藝人數以萬計。
四、民間歌舞
河北民間歌舞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形式與內容。其中,河北民歌多為民間口頭創作,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反映廣闊的歷史生活畫卷,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河北吹歌是壹獨具風采的民族民間樂器演奏形式,其樂器多以嗩吶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樂器以及鑼、鼓、釵等打擊樂器,在民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或喜慶之日,進行演奏。河北歌舞基本上以秧歌為主,其它還有各種燈類、鼓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獅子舞、竹馬、旱船、花船、小車、大頭舞等146種。
五、民間古樂
河北鄉村古樂活躍於河北鄉村,完整保留下來的主要有邢臺市廣宗的太平道樂、巨鹿道教音樂班打醮科儀音樂、廊坊市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軍盧村義和團音樂。這四種音樂的***同特點是披著宗教外衣,卻完全體現著民族文化傳統,均可以稱之為僧儒道三家並用的莊重典雅音樂。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以其古樸、優雅、獨特在民間音樂大花園中爭奇鬥艷。
六、民間武術
中國有民間武術129個拳種,其中52個發源於河北省。這52個拳種主要分布於滄州、邯鄲、保定、唐山、廊坊、衡水、邢臺等地。
現存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有滄州的八極拳、劈掛拳、燕青拳,邯鄲永年的楊式、武式太極拳,廊坊的八卦掌、邢臺的梅花拳、深州的形意拳等。
七、民間雜技
河北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傳2000多年。中國雜技之鄉有多個,就歷史、民間基礎與國內外影響而言,河北吳橋是最負盛名的。河北吳橋發祥地是雜技搖籃,享有雜技之鄉的盛譽,馳名中外。
據調查,在民國初期,吳橋雜技內容可分為13種類型:壹、武術;二、頂技;三、口技;四、蹬技;五、手技;六、車技;七、馬戲;八、高空節目;九、踩鋼絲;十、鉆技;十壹、口撚子;十二、魔術;十三、其它(如踢毽子、抖空竹等)。歸納起來包括武術、雜耍、馴獸、幻術四大門類。
現今吳橋雜技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創建和改進了許多新的節目,例如獅子舞、龍燈舞、套圈舞、彩綢舞、中幡、飛鈑、十字飛人、雙層秋千、腦擔子、大飛吊子、飛車走壁、大型魔術等。
在歷史上,吳橋縣產生過許多著名的雜技藝人。僅在清代,吳橋就造就了許多蜚聲中外的雜技名流和雜技世家。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壹家,號稱大王壹的巨型魔術大師穆成林,曾經贏得埃塞俄比亞皇帝嘆服、獲得壹枚金質獎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宮中獻藝的中國民間戲法老前輩蔣德成,創辦中國第壹個大馬戲團並享譽東南亞的雜技大師孫富友等,都是吳橋籍雜技藝人。
在全國各地的雜技團體與世界28個國家的雜技團,都有吳橋籍雜技藝人,故國內雜技界有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吳橋全縣目前***有雜技團29個,***有演員900余名。
基於吳橋雜技在海內外的深遠影響,以及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河北省於1987年開始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至今已舉辦過八屆(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有來自亞、非、歐、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個國家參加的世界雜技盛會。該雜技節逢單年舉行,壹般在10月最後壹周或11月的第壹周舉行,會場設在省會石家莊,藝術節以滄州鐵獅子鎮海吼為範本,以象征和平、友誼的綠色為底色,制作了節徽,設金獅、銀獅、銅獅獎。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外雜技藝術的交流,而且也促進了河北對外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