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文學史家壹般稱這壹時期為“17年時期”。根據記錄,這壹時期新中國制作了507部電影。從題材來看,這壹時期的著名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主要是反映1949建國前社會生活的電影;壹類是反映新中國成立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鬥爭和生活的電影。◆反映舊時代、舊社會生活的電影主要有反映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歷史片:林則徐、吳佳風暴等。反映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爭片:《紅色娘子軍》、《地道戰》、《地雷戰》、《南北戰爭》、《東方序曲》、《回民支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紅太陽》、《紅旗譜》、《苦菜花》、《火中不朽》。根據著名作品改編的反映舊中國舊社會人民生活的電影:《祝福》、《林家普》、《家》、《早春二月》、《我的壹生》、《白毛女》、《青春之歌》等。反映封建社會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和鬥爭的戲曲電影,有黃梅戲《神仙眷侶》、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京劇《野豬林》和《楊門女將》、昆曲《十五關》。◆反映新中國成立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鬥爭和生活的電影,如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爭片:《上甘嶺》、《英雄兒女》;反映建國初期我國警察與潛伏的美國、蔣介石間諜鬥爭的反專題片:《秘密圖紙》、《羊城保衛戰》、《霓虹燈下的哨兵》、《鐵路警衛》等。反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題材電影:《李雙雙》、《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老兵新傳》、《劉巧兒》等。反映邊疆少數民族風情的“風情片”:阿詩瑪、劉三姐、五朵金花等。贊美反映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物、新面孔、新時尚的影片: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老李,滿意不滿意等。◆17電影的缺點與貢獻這些電影讓我們覺得17電影離我們很遠,並不遙遠。畢竟這些電影已經離我們40多年了,不遠了。我們中的壹些人,尤其是壹些年齡的人,是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的。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這些電影中唱出壹些優美的插曲。比如《六寶的故事》裏的1999年的壹個晴天,《冰山上的來客》裏的花兒為什麽那麽紅,《上甘嶺》裏的壹條大河的波浪很寬,《英雄兒女》裏的風雲翻滾唱英雄,《飛虎隊》裏的彈我最愛的琵琶等等。聽著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能讓人想起許多逝去的青春歲月,讓自己倍感親切。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是在看這些電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形成的。但作為中國百年電影史的壹部分,我們今天應該把這個時期的電影大體分為兩部分。“17片”有利有弊。我們總體來看它的三個缺陷:第壹,17時期的電影基本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下創作的。第壹,17年期間,中國基本與西方國家斷絕關系,處於“閉關鎖國”狀態,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二是斷絕了與中國整個古代文化的關系,或者說基本上拋棄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創造的燦爛的古典文化,如唐詩元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當時具有封建色彩的東西,是壹般人看不到的,是電影作家、藝術家看不到的。像《林則徐》這樣的電影,可以說是漏網之魚,因為包含了反帝和階級鬥爭的內容,與當時的主流話語是壹致的,所以可以蒙混過關。而且,即使這些電影在當時被“泄露”,這些電影的導演和演員在文革期間也受到了沖擊。第三,這個17年也和中國的現代傳統斷絕了關系。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傳統,壹個是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農民革命文化傳統,壹個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知識分子建構的五四文化傳統。整部17電影反映了工農的鬥爭,體現了農民的革命文化傳統。知識分子的文化傳統其實是無形的。僅有的兩部電影《二月初春》和《青春之歌》,壹出就遭到批判,而後者仍然與五四文化思想背道而馳。所以17時期的電影基本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下創作的。第二,以絕對的集體主義拒絕個體自我。我們說集體主義是好的,但是強調到極致是很可怕的,不允許妳有任何個人的私心雜念或者個人正常合理的訴求。在文藝作品中,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禁止描寫愛情或者談論愛情。即使能,也是革命加愛情,愛情只有和革命、集體主義掛鉤才能出現。當時的詩是這樣寫的,“妳要我嫁給妳嗎?妳胸前還缺壹枚勛章。”在我嫁給妳之前,妳是個勞動模範,是個英雄!還有壹首《小夥子,別在我窗前彈唱,我的心已飛向遠方,我的心上人手裏握著鋼槍,保衛著祖國的邊防》,是革命加愛情。17年有壹部關於愛情的電影,六寶的故事,描寫了壹個革命軍人愛上了壹個農村姑娘,卻為了革命放棄了愛情。整部電影表達了“以國家為重,以家庭為重”,“我”不能在民族危亡的時候談戀愛。還有壹部電影《劉巧兒》,裏面有壹段詠嘆調:二喬今天去市場,遇到壹個會寫字會計算的人。他的名字叫趙振華...關鍵是最後壹句話——他還是勞動模範!17時期,社會把集體主義放在最高位置,以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個體自我。因此,這壹時期的許多謳歌電影都有先人後己、以國為家的要求,如《李雙雙》、《今天我休息了》。第三,它揭示了壹種膚淺的樂觀。這個時期拍的電影都是樂觀向上的,整部電影的基調是明快的,充滿了笑聲,因為新中國成立了,舊社會過去了,人民翻身解放了,精神放松了,這是好事。但問題是,這些影片中所傳達的樂觀主義,隱含著壹種歷史觀,似乎讓我們看了這些影片後產生了壹種錯覺——新中國成立了,從此壹切都好了,仿佛解放戰爭的炮火徹底埋葬了舊世界,從此中國人民面前出現了壹條平坦寬闊的鮮花美酒之路,否定了歷史的蹣跚與復雜!我們知道,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的,中間充滿了坎坷和曲折。所以樂觀是好的,但是這種樂觀背後隱藏的歷史觀值得我們警惕。再來看“17電影”的貢獻:以上缺陷只是我們站在當今社會和今天的形勢下,以更高的要求看待過去。其實“17電影”的成就是巨大的!當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震驚了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而我們中國的電影卻可以壹枝獨秀!在壹個幾乎被保護的環境中,中國電影人以壹種相對平和的心態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此外,它還為新中國的誕生或為新中國的保衛,貢獻了壹大批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今天,我們可以說出壹系列“17時期”的英雄形象,如林則徐、鄧世昌、洪常青、姜傑、楊子榮、董存瑞、劉胡蘭、戰士張嘎、王成等。這些人就是魯迅先生說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吃苦耐勞的人,有吃苦耐勞的人,有替人民求情的人,有為法律犧牲生命的人——這就是民族的脊梁”!換句話說,新中國的建立來之不易,是相當壹部分先烈奉獻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換來的!今天的江山包含了先烈們的犧牲,所以無論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未來多麽輝煌,* * *和中國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梁!17這部電影全面深刻地展現了這些先烈和前輩,傳承了他們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精神和品質!這是壹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如果要和西方電影競爭,中國電影首先要依靠傳統資源,而不是後來。美國已經拍過花木蘭了,用我們的傳統資源賺錢。其次,要依托中國近代史提供的多項資源,比如中國近代史上那些先烈的傳奇經歷,他們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完全是中國電影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資源,是我們與西方電影抗衡的重要文化資本。圖片:/歷史/照片/11025921/2005 03 09/12156817 . html。
上一篇:中國戲劇有哪幾種下一篇:中國近代衰落的原因,,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