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料
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壹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
礦物顏料:
1、朱砂(礦物名:辰砂,化學成分Hgs)
2、朱膘(朱砂中提煉、最上面的壹層)
3、銀朱?(硫黃同汞升煉而成,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
4、石黃 (礦物名:雌黃,化學成分為As2S3)
5、雄黃(又稱雄精) (礦物名:雄黃,化學成分為As2S2 )
6、石青(分頭、二、三、四青)(礦物名藍銅礦,化學成分為Cu3(CO3)2(OH)2)
7、石綠(分頭、二、三、四綠)(礦物名孔雀石,化學成分為Cu2CO3(OH)2)
8、赭石(分深赭、淺赭)(礦物名赤鐵礦,化學成分為Fe2O3)
9、蛤粉(貝殼磨制、雖非礦物但歸在此類)(礦物名方解石,化學成分為CaCO3)
10、鉛粉(易變黑,常用鈦白粉代替)(用鉛加工制成的堿式碳酸鉛,分子式:2PbCO3·Pb(OH)2)
11、泥金(用金粉或金屬粉制成的金色塗料)
12、泥銀(用銀箔和膠水制成的銀色顏料)
13、太白(鋅鈦白,是鋅與鈦白粉的混合研磨物)
植物顏料:
1、花青(將靛放任乳缽裏去擂,大約四兩藍靛,要用八小時去擂它。擂研以後,兌上膠水放置澄清,澄清後,把上面浮出的撇出來,所撇出來的,就是花青)
2、藤黃(有毒,雙子葉植物藥藤黃科植物藤黃的膠質樹脂)
3、胭脂(紅花泡制出的紅色染料,菊科紅花屬中的栽培種,學名Carthamus tinctoriusL.)
4、洋紅(進口,胭脂蟲中提取,雖非植物但歸於此類)
竹子和人物技法:
畫竹:
枝的畫法:枝從節上生,生枝各有名目。生枝處謂之鹿角、丁香頭或釘頭,接葉處為雀爪。直枝謂之釵股。從外畫入謂之垛疊或揚疊,從裏畫出謂之進跳。畫枝下筆要圓勁而有韌力,忌平直疲弱。若行筆太軟,枝少葉沾,則缺少勁勢,無竹之挺挺然,行筆迅速,則挺然之勢可具。畫老枝,尤要畫得節大而枯瘦,嫩枝則和柔而婉順。枝豐則葉茂,枝小葉也少,葉少則枝昂,葉多枝下垂。竹難於疏,板橋說“冗繁刪盡留清瘦”,故竹枝不能太塞。太塞則難於畫出竹之精神,亦不易表現空間距離感。畫時用筆要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睛竹結梢,極為難事,要於現實中著意觀察體味。
葉的畫法:畫竹葉壹要註意結構,二要註意用筆。所謂個字、介字、分字、破分字等是古人總結出的規律。要把葉子分組畫,不然必亂。每壹組既要符合葉的生長規律,又要組織得美。壹忌孤生,二忌並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及似蜻蜓。
畫竹葉時下筆要勁利,實按而虛出,壹抹便過,少遲留。要隨葉的生勢隨時變換方向。忌似桃、似蘆、似柳。行筆到葉尖時,手腕自然上提,或以筆尖帶出回鋒。正鋒、偏鋒可以間施,高下欹斜,轉側俯仰,皆須在快慢疾遲的行筆中,在濃淡深淺的運墨間自然得之。
春天嫩篁,葉向上,夏則濃蔭而下俯。露潤、雨垂、風翻、雪壓,則各現其反正低昂,必須細心觀察,反復實踐,才能得心應手。
初學時要壹枝壹葉地練習。出葉要濃淡壹色,壹枝之中有濃淡葉相間,就容易雜亂。近枝葉可用濃墨,遠枝或稍後的新枝葉可用淡墨。但畫竹葉不易用渴墨。
畫人物:
白描化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稱為「白畫」,也有人稱為「線描」,我國最早的帛畫,即以白描畫法表現,早期的白描畫,其線描 技法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到了唐朝吳道子,才能把白描線條發展到有粗細輕重的變化,能生動的表現衣摺的動感與厚度感。
工筆重彩畫法是壹種造型工整細致,色彩濃艷而略帶裝飾性的畫法。亦稱“細筆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別,與“寫意畫”對稱。工筆畫屬於工整細致壹類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等。工筆畫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
寫意畫法也是重要的壹種。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補充:
從使用歷史上講,應先有礦物、後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煙、後有油煙。遠古時的巖畫上留下的鮮艷色澤,據化驗後,發現是用了礦物顏料(如朱砂),礦物顏料的顯著特點是不易退色、色彩鮮艷,看過張大千晚年潑彩畫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積的石青、石綠、朱砂能讓人精神為之壹振!植物顏料主要是從樹木花卉中提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