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上的裝飾畫可以分為兩類。壹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飲、射禮、餐桌祭祀等。另壹種是描寫水陸進攻和戰爭。比如趙谷的《雕青銅劍》,體現了貴族生活的禮制活動。另壹類是描繪兩棲攻擊的形象,以山表鎮出版的《水陸突擊戰教科書》為代表。百花潭的其他銅壺和故宮的宴席銅壺都有表現戰爭場面的圖片。這些畫面中,有水陸大戰、固壁防禦、天梯攻擊等情節。還有對水戰和陸戰的描述,展現了沖鋒殺敵的細節。士兵有的持劍戟,有的持劍矛,形象生動。這些藝術手法極大地啟發和影響了漢畫的石雕和磚雕。
中國畫歷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帛畫,在此之前還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的繪畫為後來的中國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奠定了基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的統壹向分裂迅速轉變,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沖擊與融合,使繪畫形成了以宗教繪畫為主,本土歷史人物和文學作品取料占壹定比例的局面,山水畫和花鳥畫也在此時萌芽。同時有意識地從理論上把握繪畫,提出評價標準。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呈現出全面的繁榮。山水畫和花鳥畫已經成熟,宗教畫達到頂峰,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肖像畫主要表現貴族生活,有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到了五代兩宋時期,更加成熟繁榮,人物畫已經轉向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繪畫逐漸衰落,山水畫、花鳥畫成為繪畫的主流。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時期,水墨山水、寫意花鳥得到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卻走向了模仿,與時代和生活越來越遠。從19年底開始,百年來中國畫不斷引入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理念,在繼承國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眾多流派、名家和不斷的改革創新。19世紀以後,政治經濟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聚集了壹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如任頤、許谷、吳昌碩、黃、劉海粟、潘天壽、、張大千、傅抱石、、魯。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如齊白石、、金城、、、、蔣、、李可染等。壹批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如高、、陳、何香凝、、、等。隨著形勢和時代的變化,上述地區的畫家也隨之遷移。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很多畫家來到西南,1949以後很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移居國外和港臺地區。今天,中國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畫院,除了三個中心之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畫家的數量空前擴大。在中國現代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和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要麽遵循模仿和繼承上壹代畫家技法和風範的原則,要麽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努力改變,在保存和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包括金城、顧,後者以齊白石、黃、潘天壽為代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隨著西方藝術的大量引進和反封建鬥爭的深入,中國畫的改革成為時代的新潮流。以高、、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留學日本和歐美為代表,主張將西方藝術的現實主義和現代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與中國傳統人物畫相融合,走出了壹條中國畫改革創新的新路,使中國傳統繪畫煥發出新的光彩。
新生活。其中,高、等嶺南畫家主張中外妥協,古今融合,將日本繪畫與傳統的水沖、粉撞、無骨畫相結合,創造出壹種具有強烈奔放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技法融入傳統筆墨,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林風眠調和中西,吸收了民間藝術的質樸和活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意境深遠,形式新穎。此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中,張大千借鑒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壹些技法,創造了潑墨畫法;李可染受西洋畫的啟發,直接寫生,進行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和觀念來表現中國畫的傳統詩意和境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從文人貴族自娛自樂的貴族藝術變成了“人民的藝術”,從過去的象牙塔變成了十字路口。中國畫在題材和內容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把目光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壹大批具有時代特征的優秀作品。
20世紀中國畫的創新與傳承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高舉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文化的旗幟。在美術領域,崇尚創新的藝術家們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改造國畫,創造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壹變化過程中,壹些藝術家積極引進西方藝術的素描和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畫和創辦藝術學校的熱潮。“中國畫寫實轉型”主要針對明清文人水墨畫的變化,模擬古人的筆法,缺乏新的創造。將徐悲鴻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與古代畫家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部分了解這種變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