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社會風俗變遷的原因中國興起於清末,民國時期興起的社會風俗變遷並不是立即出現的,而是由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的各種因素造成的。壹、變革的根源——社會可變性社會繼承和歷史繼承使人類社會不斷“復制”歷史,但社會可變性又能不斷使其推陳出新。正是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下,中國近代社會習俗開始在新的領域嶄露頭角。就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演變而言,這種合力更多的是源於東西方文明的碰撞。眾所周知,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傳教士和侵略軍進入中國,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隨之而來。無論中國人是主動還是被動地接受西方文明,中國文化都必須做出回應。於是,洋務派出現了,改良派出來了。他們不斷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和知識,以“中體西用”為口號,以傳統學術文化為主體,註重吸收西方文化,展開了壹場文化運動。這樣,在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在新舊事物的揚棄與吸收中,社會發生了變化,風氣變得文明了,社會習俗作為社會生活的構成要素之壹,自然也會煥然壹新。二、變化趨勢——政治導向社會習俗作為政治生活的寫照,往往與政治導向和政府政策相聯系。壹個政府往往從維護其統治的角度出發,幹預人民的生活習俗。早在20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就針對舊俗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同時,他們還進行了風俗習慣的改革,包括對服飾、禮儀、宗教、婚喪、稱謂等方面的規定。在清朝“預備立憲”時期,清政府也采取了壹系列移風易俗的措施,包括:廢除滿漢通婚的禁令。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為維護革命成果,掃除封建專制,頒布了壹系列改革風俗的規章制度,包括禁止買賣人口、體罰、保護民權、鴉片、賭博、控妓、改革歷法、改名、限期剪辮、勸纏足、改革禮儀、樹立新風等等。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旨在改良習俗的社會團體應運而生,其宣傳與政府的政策相呼應。壹時間,全國各地出現了壹股移風易俗、破舊立新的巨大潮流,社會面貌和風俗習慣大為改觀。三、變革的催化劑——商業發展的逐利性鴉片戰爭後,在西方觀念的影響下,開始實行“重商”政策。於是,很多人棄農經商,甚至出現了全民經商的趨勢。世人對商業的重視壹度成為引領潮流的時尚。“重義輕利”的古訓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對“唯利是圖”的追求;商業上的誠實守信逐漸淡化,排場比奢華,及時行樂成了壹時的潮流。攀比現象在社會上越來越嚴重。這種社會風氣使得很多人開始追求壹種新的生活方式,這也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社會習俗的變化。第四,變革之前——思想的革新。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30年,是中國思想界的大革命階段。西方先進國家的入侵、先進文明的進入和“進化論”的引入,都對中國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思想界的“催化劑”。幾次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的鍛煉,戊戌變法的教訓,使中國出現了壹個新型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宣傳資產階級新的生活觀念。這種新的文化價值觀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習俗演變的重要思想基礎;在這些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滲透下,壹種全新的社會習俗開始出現。五、變化的誘導——傳教士指導鴉片戰爭後。由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越來越多的外國傳教士開始進入中國。從那時起,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於是,教堂、教堂不僅成了他們宣傳宗教的聖地,也成了他們傳播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他們經常通過出版書刊、開辦學校、托兒所、孤兒院、救濟院、鴉片成癮者收容所等方式,引導人們反對迷信、宣傳科學,批判各種陋習,鼓勵人們勸鴉片、崇尚天足、反對納妾。中國近代社會風俗變遷的特點作為社會生活的壹個組成部分,社會風俗在與政治、經濟平行發展的過程中,既反映了同壹時代社會的異同,又呈現出許多獨特的特點。1.與古代社會習俗的變化相比,中國現代社會習俗的變化是劇烈的。社會習俗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散發著新的氣息,但力度微薄,變化微弱,速度緩慢,與現代社會習俗的劇烈變化相比,顯得蒼白無力。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改良社會風俗的宣傳和行動經歷了洋務運動的開始、改革的深化和改良,最終達到辛亥革命的高潮。在這短短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中,雖然有社會動蕩和政府交替更叠,但這種趨勢壹直在增長,並席卷社會的各個層面。而且這種趨勢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還包括人們精神生活的解放,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舉止禮儀和交際、人身事故等諸多方面。第二,與當時的政治變革相比,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是滯後的。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在社會生活中,新舊勢力根據各自的利益發揮著各自歷史賦予的作用。在各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中,社會生活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社會習俗的演變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征,烙上了過渡性的色彩。然而,由於保守勢力的阻撓,盡管中國近代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社會習俗演變的事實卻並不十分樂觀。只限於城市和上層社會,在普通大眾中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第三,在西方習俗東傳的過程中,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從屬性的,中國的社會習俗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演變的。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演變將帶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具有作為西方文化附庸的鮮明特征。當然,首先要肯定中國近代社會習俗演變的進步性。第四,從交往和發展的角度看,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不平衡的。在其演變過程中,由於各地的政治言論不同,社會習俗也不同。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和文化意識的差異是不壹樣的,這是不平衡的。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通商口岸和開放城市,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與外界接觸,這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時,在城鄉和偏遠山區,特別是西南、西北、東北等相對落後的地區,先進的思想和言論因為地形的原因很難到達這些地區,這裏的人們因為地理和傳統的影響也很難改變頑固的觀念。其次,接受這種改變的人也不壹樣。革命者和社會上的開明精英的思想政治優勢,使他們在接受這壹新生事物的過程中有壹種“天然的偏向”,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接觸和接受這些新生事物是非常困難的。總之,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的變遷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的,是當時各種社會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間既有政治的引導作用,又有商業發展的催化作用;既有思想革新的發起,也有外國傳教士的誘導。然而,在其變遷過程中,中國近代社會習俗在歷史傳承上是保守的。再加上保守勢力的阻撓,雖然其演變處於劇變狀態,但並沒有成為壹根斷竹。所以民國雖然建立了,但是民風淳樸,制度保守泥巴的狀態和以前相比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些都註定了中國社會習俗的現代化任重道遠。
上一篇:如何用400字寫壹篇火鍋作文下一篇:安全試用期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