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節日以及風俗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春節:農歷正月初壹。熬年守歲。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3、清明節:農歷三月初八。掃墓、踏青。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
5、中秋節,八月十五
壹、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壹,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壹月壹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壹月壹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壹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春節前要備年貨、添新衣、貼春聯。
春節是親人親人團聚的日子,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除夕守歲,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
春節中放鞭炮、走親戚看朋友,壹些地方還有祭祖、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二、元宵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也稱燈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壹。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
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壹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明月,設宴賞月,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還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