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的初衷只是為了給剛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寶寶壹個和別人不壹樣的代號,方便交流。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對生活的不斷介入,人們不再滿足於名字簡單的區分功能,而開始註重選詞時的美感和蘊含的藝術。
父母沒日沒夜地查字典,甚至花大價錢請人幫他們選詞,就是為了給孩子起個好名,好記好用。
因此,名字不再是簡單的代號。名字中除了避免長輩使用的詞語和負面的詞語外,有些詞語是以家譜為基礎的,有些詞語充滿了父母對子女偉大的期望和祝願。名字既講究倫理原則和隱含的期望,又講究平實諧音,所以每個人的名字都帶著他的身世,包含著家人絞盡腦汁的思念。
縱觀歷史時間軸,可以發現每個歷史時期的大學者名字都有不同的特點:民國時期的名字大多比較典雅,“雅生”、“子儒”有才子佳人的韻味;新中國時期的名稱大多熱情洋溢,“國力”“解放”等詞有進步鬥爭的含義。
但現在,這個名字已經失去了文化色彩,全班都是同壹個“墨子”和“紫萱”。我們受的教育越多,我們的名字就越少。我們失去了什麽?
名字與時俱進。
古人非常重視名字的選擇,名字中的字都有自己的來歷。歷史上有這樣壹種講究:男讀楚辭以名,女讀詩經以名,論語以文,周易以武。
正因為這些書有自己的性格劃分和取向設定,所以人們壹聽到名字就對眼前的人有了初步的印象:比如“修遠”勇敢堅韌,“嘉義”溫柔賢惠,“燕平”溫柔公正,“樊沂”剛毅剛毅。
民國的名字也很有特色,總是充滿書卷氣息。顯然,它們是普通的單詞,但有著不同的魅力。讀他們的名字似乎就像讀壹首詩,這和當時的文化潮流有直接關系。
與此相對應的是建國的名稱。男生喜歡用“軍”“國”,女生喜歡用“華麗”“紅色”。壹方面有符合時代特征的歷史原因,另壹方面也有文化原因,所以名字的選擇度不高,所以就拼湊了非常簡單、接地氣的名字。
如今這壹代人,名字的選擇兩極分化,有些家長喜歡用生僻字來顯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卻不知道這種做法並不是所有人都用的,看清楚名字卻讀不出來,總會造成尷尬。
雖然不容易重名,但它充分重視名字華麗的外殼,忽略了選詞的文化內核;另壹部分喜歡用熱門人物,還是同批熱門人物:宇軒,子涵,雨萱...重名率很高,不僅增加了周圍人的記憶難度,也失去了名字的區分功能,與選擇名字的初衷背道而馳。
背後原因:和平年代和被遺忘的文化。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麽我們的名字失去了味道,甚至變得很流行,而明明社會壹直在進步,現代人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了解和學習的知識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如今,名字只是壹個名字。看來取名字已經不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的事了,順其自然就好。其實背後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1,時代確實在穩步發展,社會確實在不斷進步。但是,幸福的生活逐漸弱化了時代特征,越是難忘,越是激進。與歷史時期相比,這種簡單的幸福是罕見而平庸的。
當然,無論誰選擇,都不會為了時代特色而舍棄眼前的快樂,但我們不能否認,缺乏時代的影響是名字缺乏特色的原因之壹。
第二,?知識儲備在提升,文化修養卻在下降。現代生活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節奏。我們每個人都在被生活推著前進,在各自的城市裏馬不停蹄地奔跑。只有不斷超越,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第三,這種生活不斷促進功利心的形成,為了高考,為了工作,為了養家...我們每天吸收的東西很多,真正沈澱的卻很少。傳統文化不經意間通過手指流失,導致名字的大眾化。
沈澱文化素養,豐富內心世界。
其實文化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但我們卻在日益浮躁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仿佛霧無處不在,看不清周圍,也看不清自己。
顯然這不是壹種健康積極的狀態,所以如何在高壓力高強度的生活中找到平衡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社會壹直在為我們做加法,我們也需要為自己做減法。這種選擇不是逃避,而是另壹種積極。
當妳看清生活,妳就會明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其實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中國每壹個被慶祝的傳統節日,每壹個不肯被省略的節日習俗,每壹副帶著祝福的春聯,酒桌上的每壹句賀詞,都是流淌在我們骨髓裏的悠久傳統文化的印記。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就的根本創造力,是支撐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忘記它。所以我呼籲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壹點時間來充實自己,沈澱自己。無論是《詩經》、《楚辭》、《論語》還是易經,古人都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財富。
"我們必須繼承壹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
我們不再滿足於觀察名字大眾化的表面問題。我們探究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缺失,暴露的是快節奏生活與慢節奏生活平衡的深刻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困惑,要選擇正確的態度積極解決問題。
文化的流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文化的流失。只有找到問題的關鍵,才能對癥下藥。那我們就從壹個小名字開始吧。通過我們的改變,未來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特殊的代號,他們註定成為未來社會的特殊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