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壹個多元文化體系,可以稱之為“多元壹體”。
中國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文化有兩個特點:
第壹,多元論,儒釋道三家同時起作用,已經呈現出多元論。同時,中國文化的起源也是多元的,除了北方的黃河文化源頭,南方的長江源頭。
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都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從思想上說,儒家的代表孔孟源於黃河文化,道家的代表老莊源於長江文化。有趣的是,《詩經》是黃河流域文化的詩意代表,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最早源頭,而楚辭、離騷是長江文化的詩意代表,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最早源頭。
長江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在它的上遊,成都郊區廣漢,出土了三星堆的青銅器,形狀極其奇特。長江中遊文化是楚文化的區域;在長江文化下遊,如浙江良渚文化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閩南文化區和嶺南文化區都離不開長江文化的主脈。黃河和長江“兩江”文化的巨大力量團結了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廣大地區。
第二是包容性。中國文化是多民族文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沒有宗教戰爭。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儒家不是宗教,但它是廣泛包容的。吸收能力強的中國文化並不排外,哪怕是偏遠的腹地。面對不同的文化和奇裝異服,大家可以采取欣賞的態度,而不是嘲諷。
這裏有壹個概念:多重整合。多元,眾所周知,統壹是指中華民族。中國是壹個大包容的概念。中國有50多個不同的民族。其實在古代,中國的民族比較多,但最終統壹成了中國的壹體化多元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意義
我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也經歷了近代的積貧積弱和對外交往的屈辱。中國的現代化是壹個艱難的旅程。我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它的最高經典中梳理出壹些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屬於永恒價值的概念,已經過時了,不僅適用於歷史,也適用於今天,不僅適用於中國人民,也適用於全世界人民。
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價值觀都在六經之中。所謂“六經”,是指詩、書、禮、變、樂、春秋,六經的文本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有人說“六經”是中國特有的最高文化形態,也有人說它是中國人立國做人的基本精神基礎。“六經”的基本價值倫理是中國人應該始終遵守的精神倫理。
第壹,是誠信。
誠信是中國文化中壹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所以孔子說“人無信則立”,“人無信則不知其能”,“言不美則美,美則言不信”。孟子說,“友有信”。在《論語》《孟子》中,“信”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
“誠”,“論語”,“孟子”講得很多。但是中庸和大學特別集中。《中庸》認為“誠”是“天道”,“物極必反,不誠則無”。把“誠”作為天人合壹的核心問題。“大學”講的是“正直”和“真誠”。人的人格修養,總是內有真誠,外有信仰。所以《易經》說:“忠信則德。”他還說,“辭令是真誠的。”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人物。臨走前,壹個跟他壹起學習的人說:“我跟我老公學了這麽多年。妳有什麽重要的事情要告訴我嗎?”
王陽明曰:“立成。”
學生說:“世界上我們面臨的事情太多了,古今都有。這兩個字夠嗎?”
王陽明又道:“歷城”。
學生又問:“夠了嗎?”
王陽明說,“夠了”。
立成,這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六經中最基本的價值觀。它不會過時,它永遠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精神內核。沒有誠信,說花裏胡哨的話,做花裏胡哨的事,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是愛和尊重
“愛和尊重”是《孝經》中的壹個詞。《孝經》第二章引用孔子的話:“愛人者,不敢惡人;尊重妳的親人,不要怠慢別人。愛與敬各盡其能,而道德教育則強加於人民。”
“尊”自然包括對他人、對老師、對長輩的尊重,但它的哲學含義不是對他人,而是指人作為個體在生活中的“自我莊嚴”。“尊”是人的內在品格、身體、本性的精神安息之地。
中國文化的壹些重要價值觀,其核心是精神價值,都與“尊”有關。如“孝”。子遊問孔子,“孝”是什麽?孔子說,現在的人認為“能養”就是“孝”。如果說“能養”是“孝”,那麽狗和馬也可以“能養”。“不敬,有何不可?”
不同的是,人的“孝”是建立在“敬”的基礎上的。因此,人們稱“孝”為對老人的孝順和尊敬。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不孝敬父母,就沒有當官的資格。所以有“忠臣出孝子”的說法。忠誠誠實的人必須孝敬父母。只有孝敬父母,才能成為忠於職守、熱愛世界的聖人。
傳統社會最大的禮儀就是祭天祭祖。前者是宮廷禮儀,後者是家庭禮儀。對天、對祖先的崇拜,是表達對崇拜對象的愛和尊重。孔子說“祭神如其在”,意思是當妳祭神的時候,妳要相信神是存在的。這樣才能在祭祀時有真誠的敬意。禮記?祭祀制度:“正直就是用盡,用盡就是尊重,然後就可以侍奉神靈了。這也是祭祀的方式。”
禮儀是文明的標誌。文明與不文明的重要區別在於,文明需要禮儀。所有的禮儀,如果沒有“尊重”,都不值得壹看。禮儀的精神內核就是壹個字“敬”。所以《孝經》上說:“有禮貌者,正恭敬。”
“尊重”可以讓個體生命的精神巍然屹立。“尊重”是壹個具有終極意義的價值觀念,它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信仰維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孟子“為君子”的精神和內心的莊嚴是無法改變的。無論妳處在什麽位置,遇到什麽問題,妳都可以做出妥協,但不能帶走內心的尊重。
在《紅樓夢》中,有壹個叫鴛鴦的女仆,她為賈母服務。賈赦看到這個漂亮的孩子,想娶她做妾。她堅決拒絕,甚至做出了壹些極端的舉動。後來,在賈母的保護下,嘉迪婭終於失敗了。可見壹個丫鬟內心的尊重和莊重是如此的不可抗拒,這是她內心的壹種價值信仰。
第三,是忠恕。
“忠恕”也是孔子的思想。忠誠是對壹個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描述。遇到別人時是否保持忠誠的態度,是妳交朋友的壹個條件。曾子說:“大師之道,忠恕!”
“忠”和“誠”是可以相互訓練的。老實人才會忠誠。“忠”是孔子的道德法則。弟子問什麽是仁。子曰:“敬生,敬執事,忠人。”“忠誠”是壹個永恒的價值觀念。“忠誠”和“尊重”是相關的。孔子說,君子有“九思”,其中有兩個是“言忠義,事恭敬”言而有信,行而恭敬,就能去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反之,就算去老家也不行。
子貢問老師:有壹種道德觀念,需要堅持壹輩子。這是什麽?
子曰:“赦。”“原諒”就是設身處地,設身處地,不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如果妳用這種態度來處理妳與他人或朋友的關系,以此為題
和別人的關系就不會有那麽多麻煩了。
西方思想界推崇“寬恕”的觀念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他們把這種價值觀念稱為人類的道德黃金法則,屬於每壹個人。從這種價值觀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非凡之美。
第四,是恥辱。
“學近知行近仁,知恥近勇”,這是《中庸》裏的說法。修養要從“知恥”開始。中國文化是壹種註重實用的文化。他註重實踐,光說不做,這不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羞恥”這個概念是人特有的。當妳遇到尷尬的事情,做了不合適的事情,妳會感到內疚和羞恥。“知恥”其實是人類的壹個文明指標。人類文明的表現之壹就是羞恥感,也可以稱為“羞惡之心”。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沒有羞恥心,沒有人性;沒有聽天由命之心,是不人道的;沒有對錯,是不人道的。”悲憫不堪;辭職之心,文明禮貌;是非之心,是社會的公平正義;恥惡之心是“知恥”。
孟子說這四個方面就是人的“四端”,也就是做人的開始。如果妳是壹個士大夫,壹個官員,如果妳有羞恥感,知道羞恥,妳就可以誠實。明代大學者顧說:“誠為人之大節。”所以,“恥”是人類的壹個基本價值觀念。
如果要談* * *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應該是禮義廉恥。“禮義廉恥”最早出自《管子》。“禮”是文明秩序,“義”是社會正義,“誠”是節儉誠信,“恥”是道德約束自律。管子說“禮義廉恥”是壹個國家的“四維”。
第五,是“和而不同”
中國文化傾向於不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可調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世界的總原則,盡管差異可以導致和平。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的施瓦茨教授提出了壹個理論:語言在思維中的作用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大。
不同文化可以共存、交流、融合,這是中國文化的固有觀念。古人說“美女有不同的身材,美女有不同的臉型”。西方人也說,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世界上有分歧,但分歧不壹定發展成沖突,沖突也不壹定變成妳死我活。而是可以交流,可以對話,然後和解,可以生活。人類最終應該是“和解”,而不是“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