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殯葬文化是什麽,是怎麽產生的。

中國的殯葬文化是什麽,是怎麽產生的。

中國喪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後歷程,但這並不是壹切的終結,因為之後還有後人對其屍體的處理--殯葬。殯葬這壹行業源遠流長。從考古資料來看、歐州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大約10-4萬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創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習俗,並且有壹定的埋葬方式。大約1800年前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山頂洞人已有了喪葬習俗,山頂洞人洞穴的壹側有壹塊墓地,發現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壹些石珠,鉆孔骨達,骨墜裝飾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頂洞人遺賅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 遠古時期,葬地的形成或選擇往往與人們的生活環境關系密切。實行樹葬或者風葬的,多為生活於樹林中的民族;如我國古契丹人,將屍體懸持樹上,三年後焚燒屍骨;水居民族,如獨龍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屍體於江河,任其飄流;中國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區,火對於生活的重要性特別特出,影響到喪葬也盛行火葬。

以上文字謹作為緒論。以下將分為葬法篇禮裕篇,分別對中國的喪葬業加以簡述。

壹、葬法篇

1.土葬

除漢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漢族貴族的棺木有數重,外層叫“槨”,內層叫“棺”,制作很講究。有錢人家會在棺蓋雕刻精美的動物圖形。壹般百姓的墳墓是很簡便的,他們選擇壹塊“吉地”之後,就在那裏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後在上邊堆成圓錐或土堆兒。同壹家族的人,埋在壹個地區,形成壹個墳區,俗稱祖墳地。每座墳頭都按家族輩份的大小,前後依次排序,以便後世能辨別清楚,哪個墳屬於哪壹輩。人們把死後能埋入祖墳,看作壹種禮遇,是做人的起碼條件之壹。因為許多人不能入祖墳,如優伶、娼妓、暴病、兇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漢族死在外鄉的人,壹般也不能回鄉安葬,即使千裏迢迢運回屍體,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謂“野鬼不能見家神”。

漢代崇尚黃色,歷代帝皇都以黃色為顯貴之色,黃色實為土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壹個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因此,人死後葬於土中,被認為是使靈魂得到安息最好辦法。土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有地則生,無地則死”的傳統觀念,所以土葬千百年來壹直是漢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國最古老,並對現今社會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了火葬,火葬開始之時,首先在部分遊牧民族中盛行,這在先秦之時就有記載。《墨子·節葬下》雲:“秦之西有儀渠國,其親戚死,聚薪柴則焚之, 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列子·楊朱》也曾記載曼平仲的話:“既死,豈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東漢後期,佛教也傳入我國,佛教徒實行火葬,漢族壹般百姓實行火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時期。《宋史·禮誌二十二》說:今民人俗有所謂火化者,……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許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聖政國相典章》記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於柴薪之上,以火焚之,這壹時期的火葬,往往與家境貧窮,無錢或無地埋葬有關。有的屬客死異鄉,路途遙遠,難以扶屍回鄉而火化;個別情況屬戰死沙場,軍情緊急,火焚了事。在民間,對部分傳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這時間,漢族火葬也曾受儒學幹擾,宋大祖趙匡胤、南宋高宗趙構,都曾下詔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廣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壹種特殊葬俗,被認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壹大奇跡。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巖縫或人工木樁把棺木懸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將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巖洞之中,懸棺葬的葬地都是選在面臨江河的絕壁高巖上,其葬具多為船棺,長2-3米,寬約半米多,形體似壹只船,分為頭、尾和侖三部分,頭尾翹起,倉為棺樞,安放屍體。

廣義的懸葬又指在石崖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壹種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結構形式。在四川三峽崖洞中,曾發現戰國時代此類崖墓,這壹階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壹些,低者二三米,高者壹二十米,有的業於緩坡崖上,有的開於懸崖峭壁之中。墓分為單室墓,夫妻合葬有雙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種,通常在墓室內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種圖案,有的還銘刻有銘文,死者姓氏及壹些吉祥語。

4.天葬

天葬是我國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壹種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專門的場地,那裏地勢平垣、開闊,中心點上得有壹塊平坦的石頭。送葬的家屬把死者擡到這裏,就遠遠地避開。天葬場有專門的師傅。他先將屍體用繩索捆綁在石頭上,然後舉起鋒利無比的刀子,將屍體剖開,皮肉、內臟。骨骼各自分為壹堆,壹般分八大塊。骨骼(包括頭骨)必須用石頭,細細砸碎,拌上壹些酥油糌粑。這些工作做完後,天葬師圍繞著那石頭,點燃壹堆堆柴禾,並在火上灑上酥油。這時,整個天葬場煙霧滾滾,酥油的氣味四下飄,不壹會兒,大批的禿鷲就從四面八方飛來。性急的擁在火堆旁邊,性悠的展開巨大的雙翅在空中盤旋。當天葬師估計這些天葬使者足以壹次解決問題後,便揚起雙臂,向天空“嗚嘎!嗚嘎!”地呼喚。還不等天葬師退離葬場,成百只鷲鳥就從天上、地下壹齊撲上屍堆。整個葬場妳爭我奪,殘煙繚繞。壹片啄食吞咽的聲浪令人驚心動魄。再過半小時,天葬場留下幾絲血汙,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認為屍體不被吃凈,死者不會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總是等禿鷹餓時才舉行。 送葬的人在遠處目睹這個場景,心裏是平靜安寧的。他們認為死者已被鷲鳥帶上藍天,他的靈魂安然無恙地回到佛祖身邊去了。他們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園,路上沒有壹個人抽泣和號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參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風葬等等方式後,對屍體作二次或以上的處理。我國南方地區臺灣、福建、廣東和廣西的漢族和壯藏,自古以來比較流行二次葬。人死後即棺殮土埋葬。待三五年後屍體腐爛後再擇吉日,發 開棺,檢取骨殖,將骨頭擦洗幹凈、晾幹。再按照次序分頭、頸、胸腰、下肢裝入特制的陶甕。俗稱“金塔”。這種二次葬又稱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撿骨葬,至今在福建、廣東、廣西的女村地區還保留此種葬俗。 6.現代葬俗

解放以後,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杜絕疾病蔓延,規定除部分少數民族外,其余壹律采用火葬。人死後,被送往殯儀館停放,屍體赤裸冰凍存放。為了延長保存時間,殯葬人員會在死者腳板底紮壹個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屍體送到殯儀館後,壹般三天內舉殯,舉殯分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兩部分。遺體告別儀式時設置“靈堂”,靈堂四周排滿花圈,花圈上掛滿親朋戚友的挽聯。告別儀式開始先播放壹段哀樂,悼念者默哀三分鐘,之後向死者三鞠躬,最後繞遺體壹周,瞻仰死者遺容。長子手捧死者遺照領悼念者去小禮堂開追悼會。追悼會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跡,因過於形式及勞民傷財,現已基本取消。遺照壹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燒瓷相”,以示永久存。

舉殯後“靈車”--現稱“專用車”把遺體送到火葬場--俗稱“大煙囪”,經大火焚燒後屍體化為灰。親人可根據情況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樹等。

二、禮俗篇

漢族人喪葬禮俗繁復,此處僅舉幾例以饗讀者。

1.慎終追遠閏月年

在閏年、閏月“慎終追元”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閏年、閏月給老人做壽衣壽材,取閏余成歲,增福添壽之意。

關於壽衣(也稱殮衣、老衣),有許多風俗禁忌。做壽衣的料子,壹般是棉的或綢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為“洋”、“陽”同音,壽衣要穿到陰間去,所以不用。做壽衣壹律不用緞子,因緞子與“斷子”同音,是忌諱斷子絕孫之意。壽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則,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壽衣壹般都不釘扣子,不論內衣還是外衣,壹律釘原衣料縫成的帶子,據說是不要結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頭兒打的算盤疙瘩),且有後繼有人之意。至於壽衣的數量,壹般都是單數,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諱雙數,恐怕死亡的兇禍再次降臨。

關於壽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銅等。春秋以後以木為主。漢族習尚以松柏制作,因為松柏象征長壽。壹般不用柳木,因為柳樹不結籽,唯恐有絕後之患。

2.停屍儀式

整個儀式包括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壽衣,移上靈床、送終、買水、飯含等步驟。 所謂買水,是因為民間所取用的洗屍水往往都是買的,俗稱“買水”。“買水”是以投錢入水來加以體現的,即將“陽水”變成“陰水”。買水所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

飯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及米飯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舉行“飯含”的含義是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成為餓死鬼。古代飯含作了嚴格的等級限制。明代規定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梁含小珠,庶人飯梁含錢。

3.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稱,所謂“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時家裏有了喪事,所有家庭成員按照自身與死者的關系,遵舊禮成服。

壹般說來,男女孝屬均身穿粗白布長袍,俗稱“孝袍子”。子女孝屬不縫底襟、腰間系上麻繩或麻縷,謂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爺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漢人大都戴口袋頂的孝帽,上邊釘有小銅錢,還有棉球。長子釘壹個,次子釘兩個,三子釘三個,其他類推。孫子輩的在孝帽上釘紅棉球,長孫釘壹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重孫輩的在孝帽上釘粉紅色棉球。無論男女,壹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雙親均已去世,則可蒙嚴,若有壹親健在,就不能蒙嚴,露著黑色後跟,孫子、孫女則蒙紅後跟。

4.起杠

起杠,就是將棺木栓好後往起。出堂時用小杠,擡到大街時換大杠和大罩。貧戶則壹直是小杠到底。杠的種類,皇杠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裏說,前清時,皇家、王爺、貝勒用80人大杠,壹品大員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見用杠也是根據官品等級的。

富貴人家出殯,換最後壹次大杠,大罩為正式起杠。貧戶不換杠、換罩。起杠時,富戶燒“陰宅”(紙制房屋),壹般戶只燒壹堆紙。多數人家在這時連靈花、剩余的“亡人香”,也壹並焚化。亡人生前用的枕頭要拆開,把裏面的蕎麥皮倒出,連同枕頭套壹起,放在門外大街上,由留在家裏的人(未去送殯者)燒掉。

5.摔盆、打幡 與起杠同時,跪在棺前打幡的長子還要有摔盆之舉,這個盆是壹個底下帶窟窿眼兒的瓦盆。摔的時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兒子太小,需大人幫助完成動作。

在漢族的許多地方,杠幡的孝子們還要拿著壹根“哭喪棒”(南方有些地方稱“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喪棒”),哭喪棒多為木條,裹上白紙即可。據說哭喪棒的來源是因為孝子壹般都哀傷,有的更會因此身體不支,於是用拐杖助走動。後來大椴發現用拐杖足以表明哀傷之深,於是形成例規,凡孝子均需柱壹根拐杖,就是哭喪棒。

  • 上一篇:2018河北省圍場縣導遊
  • 下一篇:中班主題活動教案:汽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