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藝術
中國菜很早就講究色、香、味俱佳,《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中國菜的取名多彩多姿,以寫意手法命名的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墻”,以人物命名的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
唐朝皇帝唐懿宗命皇宮內準備各種美味給同昌公主食用,其中“靈消炙”這道菜,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等材料調制而成。
二、文學
中國菜在文學作品中記錄了許多不同歷史時期中的著名菜肴,例如《紅樓夢》、《金瓶梅》等,現代美食家經常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創新和恢復古代菜肴的方法。《紅樓夢》第六十回牛奶茯苓霜:“……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
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單取了這茯苓的精液和了藥,不知怎麽弄出這怪俊的白霜兒來。說第壹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壹鐘,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宜外甥女兒吃。……”。
三、哲學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古代的哲學家經常用烹飪方式來進行比喻,如《呂氏春秋·察今》載:“嘗壹脟肉而知壹鑊之味,壹鼎之調。”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曾提到:“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和“肉不正不食”以比喻身正和嚴格要求自己。班固在《漢書》中也寫道:“王者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將飲食看成是治理國家首要的問題。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講的是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君子遠庖廚”,來源於《禮記》。意為心胸廣大的人應該仁慈,不應進入廚房宰殺動物以備食用。中醫學家認為,飲食是健康之本。藥王孫思邈說過:“救急之道在於藥,安身之本在於食。” 而《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也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擴展資料: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壹樣的。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壹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壹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