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壹個“文明大轉型”的世紀。21世紀的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社會構成日趨復雜,社會結構重新調整,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社會生活瞬息萬變。在社會功能不斷轉變和完善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的壹個主要和實踐,它涉及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醫療、教育、服務和調整等廣泛領域促進社會進步。社會工作研究者和從業者必須了解、適應和解決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和新問題。
中國社會工作政策研究的新進展
自從19年底和20世紀初出現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工作以來,各國的社會制度,如社會保障制度,都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來實施,使社會福利向社會工作研究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相關政策作為活動的指南,作為動員和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範,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政策理論的研究正在結合各國實際逐步深入。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從20世紀初就有在中國學習的歐美學者在探索。但覆蓋面偏,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工作政策,如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服務、行政管理等,壹方面註重政策條文的個性化,另壹方面更加註重多方面的政策理論研究。發展就是在現實基礎上的改進。隨著社會各層面改革的深入,穩定、和平、公平和效率成為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的追求,這促進了社會穩定機制的必然完善,也意味著社會工作作為壹種有效機制的新政策和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據社會工作的鮮明特點和發展規律,鑒於我國社會工作的現狀遠不能滿足客觀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我國社會工作在21世紀必將在政策上有新的發展。
首先,根據不同的內容,建立規範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體系。例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社會保障制度“九五期間,要加快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今後15。城鄉差別的社會救助制度將朝著法制化、制度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21世紀,完善社會互助的政策法規,整合工作機構和應用系統,形成規範的社會互助體系。強化社會工作關懷和服務評估體系。確立社會工作者應有的職業定位,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開展工作,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的規劃規則等等。
二是針對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采取靈活的政策制定形式。從東部到西部,從城市到海島,到農村,到山區,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和發展很不平衡。但中國的政策是以法治為導向的,這是21世紀的發展趨勢。社會工作政策在利用現有政策資源、引進、消化和本土化的過程中,可以制定相對規範的法律法規,並以國家行政機關頒布的形式固定下來實施。社會工作政策也可以依據國家法律法規,針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的差異,制定實施範圍相對有限的相關政策。社會工作政策也可以側重於特殊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比如,結合社會工作的資源和特點,民間社團可以制定壹些適合內部群體的規章、規則和指令,將其轉化為符合社會工作對象特點的操作性要求、方法和措施,並在實踐中加以完善。比如,經過幾年的發展和運作,需要將中國的誌願者活動制度化,完善機制,對章程、誌願服務站、扶貧接力、社會招募等誌願服務的運作有明確的規則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會工作政策的執行能力。改變多頭管理的現狀,發展成為統壹的管理機構。改變政策制度實施機制和監督體系薄弱的現狀,實施與監督分開,強化法律責任體系。改變目前政策實施範圍多局限於城市的傾向,面向廣闊的新農村世界,擴大政策有效覆蓋面。在實施過程中,要時刻接受社會工作實踐的評判和檢驗,及時對原有政策進行修改、補充和充實。註意與社會政策的及時匹配和銜接。
中國社會工作區域研究的新拓展
壹是城市社會工作新增長點、新領域、新視野的研究。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還沒有達到工業化初期水平。調整社會結構是當務之急,也是趨勢。國家還應加大努力,采取適當政策,加快城市建設。在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工業化的不斷加強,個體的心智日益封閉,對能夠產生* * *聲音的空間需求日益強烈。每個人都無法在生活中保持原來的自己。它們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同壹性,“人”與“域”之間的契合性,對社會工作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作為城市的基本細胞,隨著其功能的完善,人們越來越依賴社區。無論采用“新舊結合”、“現代社區”、“高層建築”、“企業封閉社區”等什麽模式,社區都離不開地域條件,因地理環境(自然、文化、經濟)、人員結構的差異而不同。社區工作要常態化、健康化、持久化。這是社會工作新的增長點,新的領域,新的世界。
二是區域社會工作在農村(包括海島、山川、水鄉)的新增長點、新領域、新視野的研究。在關註城市社會工作研究的同時,另壹個目前常被研究者忽視、占地球領土相當比例的農村地區,包括海島、山區、水鄉,將成為21世紀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領域。各社區將根據不同的區情、縣情、鄉情,確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島特色、山地特色、水鄉特色的社會工作新路子。與此同時,必須在各地實踐造福大多數人的社會活動,如建立健全的農村保障制度,有效保護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探索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等農村社會工作模式,這些都將是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
中國社會工作社會化的新趨勢
第壹,加強對社會工作對象社會化的研究。人的社會化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人的接觸和互動,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形成自己的社會屬性,促進自己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21世紀,人類社會化的內容和形式將更加廣泛。從20世紀的“單位人”到“社會人”乃至更高層次的社會活動家,20世紀(265,438+0)人的社會化的特點是首先融入市場,這壹點在更加激烈和成熟的市場競爭中更加深刻。其次是走向社會。21世紀將改變20世紀以來個人在社會中有單位行政領導,在家庭中依賴父母親人的局面,跳出行政和家庭親屬網絡的社會支持系統,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實現文化融合和心理避難,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新和諧。社會工作的壹個突出功能就是整合新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網絡,協調關系,擺脫困境。因此,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社會工作應針對上述特點和人們在教育、生活、就業、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將“多數為少數”和“少數為多數”結合起來,遵循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壹致的原則。例如,社區工作的發展采取各種形式,如聯合體、聯絡站和聯誼會,不僅來自管理和保護服務,而且來自發展服務。
二是強調社會工作的社會化程度。社會工作的積極參與程度和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例如,作為21世紀文明的標誌,環境保護的關鍵是建立公眾參與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機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不僅是壹種有效的社會監督,也是壹種有效的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社會工作社會化理論的壹個重要方面是找到社會工作積極參與的準確契合點,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是探索社會工作社會化工作模式。這是近幾年形成的創新思路。針對人們衣食住行購物娛樂等生活領域的無限拓展,社會工作模式值得探討。如今,政府在後社會工作中的突出作用相對減弱,但它的作用將存在並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持續。因此,有必要發展具有壹定獨立資金和資源的社會化非政府組織,探索新的工作機制。比如社會保障制度,要逐步形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多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另壹個例子是社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要增加感召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建立社區工作社會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向自治發展的趨勢。
中國社會工作“網絡社區”研究的新趨勢
21世紀,更加豐富多彩的互聯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行各業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成為“網民”,使他們沈迷於“網絡世界”。為了克服網癮,他們增加了對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投資。“網上壹代”在網絡中獲取知識、交流思想和參與活動。現實中存在壹個“虛擬”的社會群體。面對更加機械、冷漠、功能化的人際關系,如何構建“網上社區”的結構、機制和功能,引領“網上壹代”向高雅而不低俗、通俗而不低俗的方向發展?
社會工作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和“網上社區”的特殊性,突破行政區域,通過建立“網上社區”發揮其積極作用。社會工作介於法律法規和行政力量對個人和社會的強制性幹預與輿論宣傳、思想信仰和倫理道德對個人和社會的引導性幹預之間。但是網絡涉及的領域很廣,很難用完全壹致的法律法規來約束網民的行為。而且“網友”更匿名,更間接。社會工作的發展“在線社區”社區工作因此更具挑戰性。因此,“網絡社區”的社會工作應更加註重加強對策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原因,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緩解矛盾。“網上社區”的工作思路要突破在封閉環境中建立起來的傳統說教意識形態,結合傳統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模式,采取靈活生動的形式,融入“網民”的生活,激活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不斷放大和增加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探索在新的領域建立相應的專業“網上社區”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廣東省深圳市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壹步:在網上設立“深圳青年網”,面向青少年和全社會,通過開辟學習培訓、法律咨詢、心理咨詢、就業指導、婚姻家庭、健康生活等各類信息網站,設立“網絡文學社”、“網絡學院”、“網上誌願者站”,並以此帶動廣泛。浙江湖州團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讀書網”也發揮強大的先發優勢和場域優勢,“教育與服務相結合”,做好青少年的引導、教育和服務工作。
“網絡社區”的社會工作必須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高其響應速度和服務效率。將計算機管理、信息網絡技術、中介服務、城市救助、再就業等內容引入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提高服務的科技含量,以最快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滿足會員的要求,大大提高信息資源和服務資源的利用率。
中國社會工作者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新趨勢
目前,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工作從業者對社會工作的理解不壹。政府部門多從社會工作管理層面進行考察,專家學者多從學術和理論角度進行分析,社會工作從業者多從教育和服務的細節入手。如何將這三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將理論研究、實踐操作、對策研究結合起來,形成“三位壹體”的統壹狀態?根據國情,應經常組織黨、政、團、院、所等人員參加研討會;組織省、市、區社會工作經驗會、理論會、觀摩會,使我國社會工作者實現感性與理性的統壹,培養出既有科學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成功專業工作者。
社會工作必須以人為本,以前述社會化為基礎,以法制化為保障,以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為導向,充分註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人才效益。
首先是高校的專業建設。建立和擴大專門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機構,安排切實可行的系列培訓課程,強化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素質,強化社會工作專業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培養學術環境、氛圍和條件,為人才的成長和學術的成熟做壹些實質性的工作。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仍處於恢復和發展初期,專業教育現狀遠不能滿足專業的實際需求(如浙江省)。高校要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拓展學科領域,擴大招生對象,吸引有誌於社會工作的青年學生,讓他們真正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運用社會工作者的方法和價值觀處理實際問題,走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二是專門機構建設。與從事各種福利服務的專門下屬和下屬機構建立社會工作團體。既讓專業教育中的社會工作者有專門的實踐部門,又為社會工作者提供專業崗位,壯大專門從事社會工作的骨幹隊伍,為社會上熱心社會工作的誌願者投身社會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他們在參與和體驗中走向成熟。
三是專業體系建設。建立公認的專業守則和審計及認證制度,以確保守則得到執行。建立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職業權利保護,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工作者聘用和聘任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只有這樣,社會工作者才不僅僅是基於興趣愛好的業余自願,也才能使社會工作的開展和發展有切實可行的政策依據和法律依據,讓政府行政機關依法對社區等工作和對象進行管理和監督。在歷史發展趨勢中,社會工作者因其專業化和職業身份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社會工作不僅是解決困難的專業手段,也是保證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發揮專業作用的手段。
延伸閱讀:如何買保險,哪個好,教妳如何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