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飲食關系到人的生存。千百年來,在陰陽五行哲學、儒家倫理道德、中醫營養理論、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時尚和民族性格特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的醫生、養生學家、儒、道、佛以及普通大眾,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烹飪技藝,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是壹個美食之國。
壹,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壹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飲食文化有以下特點:
1,風味多樣。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氣候、物產、風俗都有差異,飲食上長期形成了很多風味。中國壹直有“南稻北上”的說法,口味分為“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主要有巴蜀、齊魯、淮陽、廣東、福建等地。
2.四季不同。壹年四季按季節吃飯是中國烹飪的另壹大特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根據季節變化調味配菜,冬濃夏淡涼;冬天多燉,夏天多凍。3.註重審美。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藝精湛,而且有註重菜肴美感的傳統,註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容器的和諧。表達菜肴美感的方式有很多種。無論是胡蘿蔔還是白菜心,都能雕刻出各種形狀,別具壹格,從而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壹,給人壹種精神與物質高度統壹的特殊享受。
4.註意興趣。中國的烹飪早就講究味道,不僅對小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對其命名、品嘗方法、用餐和娛樂時的節奏也有嚴格的要求。中國烹飪的名稱可以說是精湛、精致、通俗。菜名不僅根據主料、輔料、調料、烹飪方法的寫實性來命名,還根據歷史軼事、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名’意象來命名,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花雞’、‘吉祥龍鳳’、‘鴻門宴’、‘東坡肉’。
5、食藥結合。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密切相關。幾千年前就有‘藥食同源’、‘藥食同源’的說法,利用食品原料的藥用價值,做出各種美味菜肴,達到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
1,夏商周傳統飲食文化
從新石器時代到殷商時期,人們對糧食的加工壹直比較原始簡單。祖先們通過研磨盤子、棒、杵臼等來加工谷物。並且很難提供大量的去殼大米來滿足膳食的需要。只有少數貴族有權享用去殼谷物。在周代,石頭的出現是谷物初級加工方法的壹次飛躍。而且作為肉類的初級加工,和後期的烹飪壹樣重要。
夏商時期的烹飪方法很少。到了周朝,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烹飪方法非常多樣,主要有煮、蒸、烤、灸、煎、炸等。其中煎、炸是周代青銅文化進入鼎盛時期後的全新烹飪方式。周代出土的炊具大多屬於炊具等。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食物的品種越來越多,各種炊具相繼發明,更新更先進的烹飪方法自然出現,如煎、炸、燉、燜、煮、腌制菜肴如蠟、糖、果脯等,為中國烹飪技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八寶”在周代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烹飪作為壹門重要藝術的形成,顯示了周人高超的技藝和飲食的科學性。
2.春秋戰國秦時期的飲食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權威的下降,數百年來壹直是強國吞並小國的歷史。各路諸侯的相互吞並和各民族的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飲食文化中的兩大風味。
在北方,古老的齊魯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壹。其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相對發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肴——魯菜的雛形。
在南方,楚人稱之為冠,統壹了東南半壁江山,在中原地區有著最廣泛最深遠的文化影響。“春天有箭魚,夏天有鯿魚,秋天有肥鴨,冬天有蔬菜。”壹年四季,水產畜禽蔬菜壹起上市,為烹飪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逐漸形成了今天江蘇菜的雛形。
在西方,秦國占領了古巴國和蜀國,然後派李冰把水患之地改造成“天府之國”。此外,大量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和古巴蜀的傳統飲食,產生了川菜的前身,至今影響很大。秦朝統壹後,中國形成了川菜、魯菜、蘇菜。
迄今為止,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地方菜系是魯菜(包括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區的菜系)、蘇菜(包括江浙滬皖的菜系)、粵菜(包括閩、臺、潮、邛崍的菜系)和川菜(包括湘、鄂、黔、滇的菜系)。
3.漢唐飲食文化及其與周邊民族飲食的大融合。
漢唐時期,中原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的交流,引進了許多品種的蔬菜和水果,如苜蓿、菠菜、蕓苔、葫蘆、豆類、大蒜和香菜,葡萄、杏仁、西瓜和石榴,以及胡椒和糖等香料。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如奶酪、胡餅、羌烹烤、胡燒臘、胡湯、羊菜香腸等。
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國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方便了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西域特產最先傳入內地,極大地豐富了內地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活;而大陸各民族的精美菜肴和烹飪技藝也逐漸傳到西方,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
盛唐也是飲食上的盛世,燒烤就是其中的最高代表。
4.宋遼金元時期的飲食文化。
在同壹時期,魯菜(包括北京和天津的北方菜系)、蘇菜(包括江蘇、浙江和安徽的菜系)、粵菜(包括福建、臺灣、潮州和邛崍的菜系)和川菜(包括湖南、湖北、貴州和雲南的菜系)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四大菜系,發展得相當不錯。
5、明清飲食文化
明代宮廷飲食奢侈。隨著餐飲業的進壹步發展,壹些地方菜系越來越獨特,形成了自己的派別。就這樣,到了清末,浙江、福建、湖南、徽州地方菜成為“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上海,被稱為“十大菜系”。
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極致是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兼具滿漢風味的盛大宴會。是清代皇室貴族和政府舉辦的宴會,在普羅大眾中並不多見。規模宏大,程序復雜,充滿了中國的美味佳肴,南北風味兼備,菜肴超過300種,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古代宴會。
從進化的角度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延續了1.7萬多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四個發展階段,傳統菜肴6萬多種,工業食品2萬多種,宴席豐富多彩,風味流派紛呈,贏得了“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講,中國飲食文化涉及食物來源的開發利用、餐具的使用與創新、食物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與食品行業的經營與管理、餐飲與國家安全、餐飲與文藝、餐飲與生活境界的關系。
從外延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工藝、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餐具、消費與水平、民俗與功能等角度進行分類,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品位,反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從具體來看,我國飲食文化突出滋補、益補(以素食為主,講究藥膳、進補)理論,講究“色、香、味”。四個屬性,即和諧五味論(風味獨特、味道鮮美、有“舌菜”之譽)、變奇變正的烹飪方法(廚房規矩為本、靈活變通)、悅人心意的飲食理念(溫雅、育食),與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自然之美不同。中國的飲食文化,既註重菜肴鮮艷如畫的色彩搭配,又與用餐氛圍產生的情趣相匹配。是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傳統,也是中國傳統禮儀的突出方式。
從影響來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同時也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比如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大豆,這些都讓全世界幾十億人受益。
在中國古代,人們也強調飲食要與宇宙節律相協調。他們應該在春夏秋冬吃不同種類的食物,甚至在加工和烹飪食物時考慮季節和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在《禮記·月令》中有明確記載,反對季節顛倒。例如,春夏秋冬都會有災難。當然,我們也反對吃反季節的食物。孔子說“不可時不吃”,有兩層意思:壹是定時吃,二是不吃反季節的食物。與當代人的意識相反,有些人吃反季節的食物是為了炫耀。西漢時,宮中開始種植“蔥韭茹”,西晉富豪石崇也有大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奏的意識形態,的確是中國飲食文化獨有的。這種意識在現代僅存的就是節日飲食習俗。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實現“中和之美”的思想受到了古代烹飪實踐和理論的啟發和影響,進而影響了人們的整個飲食生活。
總之,我認為飲食給人們帶來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從飲食者、地域、季節三個角度來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