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菊花與中國文化是有關系的
菊花與中國傳統文化
菊花是我國傳統的十大名花之壹。古人將梅、蘭、竹、菊合稱為花中“四君子”,賦予它們很深的文化內涵:梅花獨步早春,不染世塵;蘭花清心似水,高雅脫俗;青竹挺拔剛健,有節有氣;菊花淩霜不雕,氣韻高潔,菊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當之無愧。在人們心目中,菊花又是吉祥、健康和長壽的象征。
1、菊花名稱的由來
《禮記·月令》篇中這樣的記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它的意思是說,菊花開放的時間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是作“窮”字講,是說壹年之中花事到此結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來確定的。因為九月是陽,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個意思,後來“重陽節”賞菊這個習慣由此而產生。“菊”字也寫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兩手捧壹把米的形象。菊花的頭狀花序生得十分緊湊,活像抱著壹個團兒似的。人們發現菊花花瓣緊湊團結壹氣的特點,所以叫作“菊”。
2、菊花傳統盛會與風俗
廣東中山傳統菊花盛會,在中山市小欖鎮,每逢甲戌年的菊花開放期間,即每壹甲子(六十年)舉辦壹次,據記載,小欖鎮栽培菊花已有七百余年歷史,並曾組織“菊社”,舉辦“菊試”,進行菊花的觀賞,評比活動。後又發展為十年壹次的“黃華會”。自嘉慶起首次舉辦規模空前的菊花會,會上設牌樓,花橋,花架,花樓,花燈,花柱,戲棚,並舉行菊詩賽。
金秋九月,菊花綻放,千姿百態,令人目不遐接。因此,九月亦稱“菊月”。重九為九月時令,就同端午節與艾草、菖蒲密不可分壹樣,菊與重陽節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重陽節又叫“菊節”、“菊花節”,是壹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據記載在秦漢時期就有,但是人們普遍認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的“桓景避難”是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主要節俗活動除登高、飲菊酒、插茱萸外,還洐化出了壹些小的節俗活動,如賞菊。簪菊、食菊糕等,花樣繁多,意趣無窮。簪菊這種習俗起初有辟惡的意思,後來則純粹是為了裝飾。菊酒用菊花浸制而成。東晉時,人們釀制菊花酒是將菊花的莖葉壹起采收,和上黍米釀制,需用壹年時間,到了元代,只消壹夜即成,而且賣酒的酒店都在重陽節用菊花縛成牌樓。據《景龍文館記》載,唐中宗在慈恩寺大雁塔客,群臣獻菊花酒祝壽。
菊花與梅、蘭、竹並稱為“四君子”,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之壹。就此而言,褒賞菊花與飲菊酒作為重陽節活動的重頭戲,人們更是樂此不疲。在唐代,賞菊之舉蔚成大觀,到宋代,菊之俗最是盛舉,無論皇親國戚還是文人士子、黎民百姓都要賞菊,《乾淳歲時記》說,當時杭州宮裏到了重陽節都要擺列出千萬盆菊花,供人玩賞,晚上還要點菊花燈,其熱鬧情況有如元宵燈節壹樣,也因此湧現了許多詠菊的名篇佳作。更有甚者,出現了菊花的“立體”欣賞,如用各色菊花數百盆堆成山樣,並結綴出吉祥的字樣來。《燕京歲時記 九花山子》記雲:“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庋廣廈中,前軒後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
母送子女花常以淩霄、僧鞋菊、櫻草、金錢花、冬青組成壹束。菊表愛護,櫻表青春,金錢花表天真,冬青表喜悅。合起來則表示:母親的愛護與子女的青春、快樂和天真爛漫之意。
紛繁緊張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為了工作、生活整日奔忙,大概無法理解古人的閑情逸致,在滿足了物質欲望的同時,也失去了許多田間野趣。是否也該時時清空心靈的塵洉,回饋壹下菊花千古悠悠的媚眼呢?
曹操的兒子曹丕給他的好友鐘繇寫過壹封信是談菊花的,很有趣味,信裏說,派人送給他壹束菊花,因為秋天只有這種花長得茂盛,可見它有些天地的真氣,使人延年益壽沒有比這個草藥再好的了,所以送來幫助他進行研究長生的道術。
晉代菊迷陶淵明有壹個有趣的故事:他在重陽節窮得沒有酒喝,只好在園裏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來吃,這時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來了,這故事就叫“白衣送酒”。陶淵明每日每夜都勞作於山間野地,他用斧頭斬去雜草,斬去心中萬般苦悶,這才驚覺,自己原本是南山的兒子,菊花的朋友。他耳不聞是非,於是省氣;口不評是非,於是省心。這才有了《歸園田居》《桃花源記》,寫出東晉詩人淡泊的壹生。
著名當代畫家胡潔青對菊花情有獨鐘,作品有《百菊圖》,尉為大觀,他北京人,是滿族人的後代。北京旗人有養菊的傳統。在他童年時代,秋日裏,居不可無菊,菊伴他長大。在中年時開始養菊。最多的時候,達壹百多品種,有幾百盆。秋季可以開辦家庭菊展,全是獨朵的大花,很壯觀。他們常常邀請朋友去賞菊和聚餐
3、菊花與詩
我國是詩的國度,也是花的國度。自古愛花的傳說不勝枚舉。諸如屈滋蘭相宛,陶令采菊東籬。詩仙臥花蔭,老杜對花濺淚,林逋子鶴妻梅。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所以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對菊花更是情有獨鐘。 最早攜菊花入詩的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他的名篇《離騷》裏面就寫到“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過這兩句詩,寄托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可以說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緣。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最有名的像他的《飲酒》詩裏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芳菊開林曜,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菊花對於陶淵明,是壹種人格的化身。詩人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誌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壹起,以致後人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逸士之操的象征。歷代詩人裏詠菊的不勝枚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隱、劉禹錫、杜牧等等,還有像宋代的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這些大家都有詠菊之作;壹直到元、明、清,代不乏人。所以,人們把菊花定位為壹種不從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獨立的高尚品格。當然,在詠菊詩裏邊也有很多根據個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情操而有所發揮。比如說像唐代的詩人也是農民起義領袖的黃巢,他就賦予菊花壹種叛逆抗爭的精神,在其《不第後賦菊》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句句賦菊,又句句言誌,菊花的特征與作者的壯誌水乳交融。
還有壹些詩人,通過詠菊表現壹種對於世俗禮教的抗爭精神,比如說南宋女詞人朱淑貞,她的婚姻很不幸福,但是她敢於離經叛道,她的詠菊詩裏邊就寫到“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表現壹種對於獨立人格的追求。還有像南宋的鄭思肖,他是有名的愛國詩人和畫家,他寫的詠菊詩裏邊也有這樣兩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的那樣,“壹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對菊花給予了特別的關愛之後,歷代文人便對菊花的高風亮節、高尚情操給予更多的關註和贊譽。光是在《紅樓夢》壹書裏,我們就可欣賞到10多首吟詠之作。
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有很多寫詠菊詩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毛澤東,他的《采桑子·重陽》裏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其余詩句都是圍繞著“戰地黃花”也就是菊花來寫的,“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最典型的特征是菊花盛開,毛澤東把菊花置於壹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壹年壹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這個“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實際上也是詠菊的,但是它的境界就更高,把菊花和表達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戰勝壹切艱難險阻,壹定要爭取到革命勝利的精神緊緊聯系起來。
4、從菊花詩看“紅樓女子”
將女人比作花是自然的事,但若將女人與菊花對上號,可就不壹般。自古菊的疏野淡泊、獨標傲世、頑強清高多與陶淵明、李白、屈原、黃巢等豁達豪邁、錚錚傲世的壹類人士所托,而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女子,卻也紛紛訪菊、問菊、簪菊、憶菊甚至戀菊,寄托各自不同的思想,史湘雲伴菊而歡,理想如月光下的菊影移動模糊、虛幻、隨遇而安,林黛玉懷秋心作菊夢,與菊同潔同傲同堅。賈探春精明嚴謹,又常故作豁達之菊習。薛寶釵在菊的陶染下壹反雍容嫻雅、穩重和平的淑女風度,憨情菊思,淒傷戚戚。
菊的無論某壹方面與紅樓有所牽連便預示著紅樓女子將有怎樣的人生際遇,或悲或喜已不在話下。紅樓女子尤其類菊的壹點便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們的聰穎不凡的才學及鮮明的個性都對封建禮教世俗發起了抗爭,雖奏不出鏗鏘鼓聲,但她們的抗爭卻也是歷史的發展進步所不可欠缺的。
菊是花中君子之壹,紅樓女子與菊同行為友,她們的婉約、傲強、美好更添女性詩章的耀眼流金。
5、菊花與《聊齋誌異》
清初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裏有壹篇很著名的關於菊花的故事,這篇故事叫作“黃英”,故事說壹個人名叫馬子才,他家歷代養菊,壹次他到南京去尋訪異種,路上結交了壹個姓陶的少年,這人對於養菊花很在行,他有壹個異常漂亮的姐姐名叫黃英。他們作了鄰居,馬子才娶了黃英作夫人,兩家成為親戚。有壹次陶公子喝酒喝醉了,變成壹棵大菊花,黃英把它拔起,放在地上,第二天又變成原形;第二次陶又喝酒喝多了,又變成菊花,這次卻變不回來――醉死了。這棵菊花的根長出新芽,開了粉色的花,還帶著酒香,這種菊花就叫作“醉陶”。
6、菊花的人格象征
秋風肅熬,白露為霜,而菊卻金英奪目,傲霜而晚香。唐代以前的文學裏,間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堅貞不移的品格的,但主要還是歌頌它能助人長壽的壹方面。唐代以後,詩詞裏常常提到菊花,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作為有骨氣的文人的象征。
明代文壇“前七子”之壹的李夢陽欣賞菊的獨立不群的個性,便有“不隨群草出,能後百花榮……細開宜進世,獨立每含情”之句;唐末農民起義英雄黃巢則對菊的樂觀與頑強精神情有獨鐘,於是菊在他眼中顯得那麽瀟灑豪邁:“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從王安石的“不忍獨醒辜爾去,殷勤折為壹”,可見菊也是壹位“獨醒”者;而在王建的《野菊》“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裏”中,菊則生命力旺盛,小小身影默默地裝點秋日的大地,它在平凡中顯不平凡;菊花枯而不隕是它固有的特性,但在朱淑真筆下:“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則形象地融入了她的不幸遭遇、倔強性格和反抗精神;陸遊則稱“菊花如誌士,過時有余香”,秋風中數株晚菊,頂風傲霜,挺立東籬,散發著余香,這花中誌士,和南宋時期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的抗金英雄,包括詩人自己在內,其遭遇、品格,是多麽相似;當然還有陶淵明籬中那些淡泊、清高的菊。
也許妳會感慨秋日寒風下的小小壹株菊竟蘊藏著如此豐富的神韻。菊終究是菊,不同的是詩人們的處境、詩人們的心。
7、菊花、古劍和酒
菊花,為隱逸之道。選擇此道的人,皆是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才華,於是憤而避世,晉朝的陶淵明便是壹例。陶淵明初為縣令,卻不肯為五鬥米折腰,便辭官入山,自耕自食,自得其樂,遂有優美的散文詩歌傳世,為後人留下壹股清新宜人的田園之風和“晉陶淵明獨愛菊”的美譽,也因此提高了菊的身價。
菊花、古劍和酒,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的“營養老湯”。這不僅代表著千百年來文人學子生存狀態的三種選擇,也極其濃縮地象征著中國古代士林的典雅與脫俗,清高與超然,憂悒與郁悶,痛苦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