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詩歌史

中國詩歌史

論詩歌表現形式與詩歌發展

詩歌是文學的壹個重要類別。無論世界上哪壹種民族文學,詩歌永遠是最早的文學體裁。它按照壹定的音節、聲調和節奏的要求,用簡潔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表達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是壹個詩歌文學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上湧現出壹大批詩人,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壯麗篇章,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學。研究詩歌的發展可以基本把握中國文學的發展。

詩歌作品大致可以分為表現形式和思想內容兩個方面。表現形式是指作品內容的內部結構和表現手段,主要包括語言、結構、表現手段等要素。思想性通常是指文學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現象,主要包括題材、主題、人物、感情等要素。我們的思維傾向於關註內容而不是形式。在此,筆者在研究了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之後,認為從成功的具體詩歌作品來看,表現形式和內容應該是完美結合,缺壹不可的,但是對於詩歌本身的發展來說,詩歌表現形式的發展推動了詩歌創作的進步。中國文學講究表現形式,詩歌的生命在於形式美。美國理論家馬克·肖勒認為:“現代批評向我們表明,只談內容本身絕不是談藝術,而是談經驗;只有當我們談到完成的內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藝術作品本身的時候,我們才是批評家。內容(或經歷)和成品內容(或藝術)的差距就是技巧。”(《關於技能的討論》)

中國的詩歌從很早的時候就特別註重形式美。傳說《奏歌》寫於黃帝時代;

斷竹。雙翅目竹飛土。糜竺(古代“肉”的意思)

《周易》中引用的古代民歌、民謠,如《屯留二》;

吞如,快如。騎馬,本如。土匪,婚姻。

《奔六四》:

本·茹,易如。白馬,韓儒。土匪,婚姻。

吞尚流:

騎馬,本如。血淚,如漣漪。

《禮記·易蠟像詞》的鄉土特征:

土歸其屋,水歸其谷,蟲無所為,草木歸其澤。

這些都在工整的句子、押韻、對偶性的形式美中初具規模,說明古人早就有了探索和追求詩歌形式美的影子芽。

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四言詩盛行於世,基本上都保存在《詩經》中。《詩經》所收錄的大量先秦四言詩、歌有四個鮮明的特點:篇章的組織結構;重疊與重疊的篇章句法;押韻;對偶性與原來的二言詩相比,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突破。這種突破的背後,是先秦人對形式美的欣賞和追求。對形式美的追求甚至體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場合。當時的外交使節經常引用《詩經》中的詩詞進行交談,句子工整、旋律優美的詩詞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外交的必備語言。孔子認為,只有把詩背三百遍,才能“教其政治”,“使其無處不在”,“不學詩無話可說”。外交使節和先秦古籍引用的《詩經》中的詩,往往斷章取義,不在乎詩的含義,因為他們要的是詩的形式美。在外交場合追求形式美,就像在詩歌中運用典故壹樣,既能使外交辭令更加華麗,又能顯示說話者的涵養。

戰國後期“風雅無聲,卻滿奇言,其《離騷》妙。”【1】比《詩經》稍晚壹點,長江流域出現的騷體,由四言變為七言、六言、五言、八言,而且多為七六句。騷體是南楚特有的詩歌形式,其源頭是南楚民歌。偉大的詩人屈原是騷體的代表作家。他“不信、忠、謗”,憤然寫出了《離騷》、《九歌》、《九章》、《九思》等不朽詩篇。騷體有五個顯著特點:壹是打破四字句的整齊格局,句法靈活;第二,我喜歡用感嘆詞“Xi”;三是篇章結構比四字更宏大,如《離騷》篇章,達到2490字;第四,詩歌的標題出現了;第五,地方色彩濃厚。屈原作為當時楚國的上層貴族和高級知識分子,對當時中原地區流行的四言詩相當熟悉,他的《田文》就是用四個字寫的。但他用楚辭抒情,寫出了《離騷》、《九歌》,可見這也是對形式美的壹種追求和突破。

到了漢代,樂府詩出現了。樂府詩最初是指兩漢時期樂府機關收集的民間詩歌,後來又包括漢代以後收集的民間作品,以及文人、樂人創作、模仿的作品。受騷體的影響,樂府詩打破了四言體,創造了大量雜體。常出現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之間,但基本上以五言為主,七言句也不少。甚至還有壹些比較完整的五言詩。樂府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詩歌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到了漢代,還出現了壹種極富韻味的新詩體——五言詩。五言古詩的出現是中國詩歌藝術的壹次飛躍,五言古詩音韻優美,句式工整但變化豐富。在節奏上,它的音準可以是“23”、“212”、“32”,甚至可以是“14”,可以形成詩歌奇正奇正的節奏,達到詩歌跌宕起伏的效果。句法上,五言詩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單音詞、雙音詞甚至三音詞,而且變化很大。“五言為文詞之精華,皆有雅趣,故雲必俗。不是最細致的人會帶著糟糕的感覺提及事物和寫下事物。”[2]幾乎與五言古詩同時,七言古詩出現了。七言古詩在五言古詩前面加兩個音,形成“二二三體”的節奏。“五七”詩的出現,是人們對詩歌形式不斷探索和實驗並取得巨大成就的結果。

中國古詩對形式美的壹貫追求,從自然的氣質,演變為人工的總結、規定、落實。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詩歌創作的逐漸繁榮,人為總結的時期到來了,其標誌是永明體的出現。《南齊陸爵傳》記載:“明末為文章,,陳條,郎協以氣推樞紐;周汝南青擅長理解音和韻。盟約等文皆為宮商所撰,四聲平、上、下,以作韻,不可增減,世稱“永明體”。找到四聲並運用到詩歌創作中,成為壹種人造的韻腳,這就是千古體生成的過程。永明體的出現,使中國古典詩歌在完善藝術形式美的過程中前進了壹大步,為後來格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提高詩歌的藝術美方面,南朝時流行的宮體詩也有貢獻。宮體詩起源於民間流行的歌詞和文人詩詞,其中有許多是多姿多彩的。由於南朝統治者的喜愛,這些民歌從市場進入宮廷,再經過宮廷文人的打磨、改造和進壹步發展,成為宮廷詩。宮體詩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具體題材多為詠物詩和描寫女性,故以意境輕、文風淡為傷。但在詩歌的藝術形式上,宮體詩發展了吳歌西洋音樂的藝術形式,延續了永明體的藝術探索,變得更具格律性。《梁書於健吾傳》說:“在齊永明、王戎、謝朓、沈約這些文士,開始用四聲,以為新變,甚至轉韻,美輪美奐,超越過去。”這說明宮體詩在格律方面比沈約等人的千古絕唱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如蕭綱《采菱歌》曰:“菱花落,桑女止新蠶。歸歸浮新舟,仿徨蓮葉南。”許儀《詠碧》:“發源於靈山,名傳於曹睿。纖維端潤,弱的香。直接寫飛檐走壁,橫向繼承羊群。我每壹次提握,都寧願想起中生的捐助。”基本符合法律規定。像這樣的詩在皇宮裏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宮體詩對後世律詩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獨立性更加明確。當時人們對詩歌的體系和風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有意識地追求詩歌的審美特征。這時出現了曹丕的《典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批評的高潮。這些作品影響很大,引導了詩歌創作的方向。特別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不僅論述了詩歌發展的外因和內在規律,而且總結了許多詩歌創作的寶貴經驗,揭示了詩歌創作中的奧秘,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理論。

隋代出現了完全合拍的詩歌,如薛道衡的《昨日鹽:

藍天之外,瑤臺路賒賬。為什麽不與禦花園相連?別有仙家。此地背欒,邊溪翠花滿。洞內月夜,窗中有煙霞。

但理論上沒有新的總結,有些問題(如粘連規則)還沒有完全解決。

初唐宮廷詩人,如杜、宋、沈全起等。在藝術上追求繁復多彩的裝飾風格,這種風格首先重視對偶修辭技巧,然後加入了調音技巧,最後將對偶技巧與音韻技術相結合,從而促進了格律詩在形式上的完善和定型。當時這些詩人創作了大量平衡和諧、符合附著規律的詩歌,標誌著五言七言詩的完全成熟。元稹在《唐工部員外郎杜軍墓誌銘序》中說:“沈、宋,認真踏實地學習和實踐,稱之為律詩。從右到下,變化之體極為尷尬。”

繼律詩之後,長短句、元曲乃至小說的興起,也是因為文人對形式美的追求。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四字粲而有楚字,楚字粲而有五字,五字粲而有七字,古詩粲而有法,法粲而有字。蓋的風格流行了很久,他在這上面下了很多手。壹個英雄也很難想出新的點子,所以他逃跑了,讓自己自由了。正因為如此,所有的風格都是開始興盛,最後衰落,所以說風格大不如前,我不敢說話。但是,就單壹性而言,沒有什麽好說的。”

因此,可以說,從文體發展的角度來看,詩歌表達的形式比內容更重要。畢竟詩歌內容的變化是有限的,比如寫愛情,古往今來大致相同,區別只是表述的不同。詩歌所包含的內容不外乎宇宙、山水田園、忠君愛國、英雄美女、個人經歷、詠史抒情等。,而且有跡可循。而詩歌形式的變化,就像“羚羊掛在角上,無跡可尋”。從詩歌發展的歷史來看,似乎有壹定的規律,但實際上,詩歌形式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可以明確的是,在詩歌的發展中,唯壹不變的是變化。變化和發展是詩歌的生命,但這種變化的基點是對詩歌形式美的追求。參考資料:

/user/words worth/Article _ 316

  • 上一篇:2018年餐飲市場大嗎?
  • 下一篇: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怎樣的經濟文化差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