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稱為“服裝王國”,其服裝文化源遠流長。但是,服裝這壹百年的發展,有起有落,有交流,有時尚。從歷史上看,服裝的變化主要是由兩種動機推動的,壹是改朝換代,二是時尚交流。縱觀中國服裝發展史,如讀壹部中國文化史,社會文化、藝術思潮、審美觀念的變遷都是通過服裝展現出來的。從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制度開始,延續了幾千年的著裝制度和服飾法規也隨之被拋棄,中國的服飾從過去的宮廷和民間兩條發展主線,轉變為民間時尚交流的發展階段。
服裝的發展告訴我們,服裝的時尚傳播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既有本土文化之間的,也有中外文化之間的;它既是水平的,也是垂直的。本世紀真正意義上的服裝文化的時尚交流,可以說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主要是兩方面的動因。壹是大量留學生回國時帶來了海外的著裝理念和方式,以至於壹些進步人士脫下長袍馬褂,換上西式禮服;其次,受好萊塢電影文化和來自美國的海派服裝的影響,上海大都市的女性紛紛打扮成“摩登女郎”,追求地道的海派洋氣,穿著狹長的裙子,戴著橢圓形的眼鏡、手表、皮包和遮陽傘,這些在上海非常流行,時尚女性爭相效仿。同時,旗袍也受到女性的青睞。這時,旗袍也改變了傳統風格。其造型是收腰線,長下擺,露出身體曲線,開衩改善並鑲嵌蕾絲,領型前低後高。尤其是穿在壹些女影星和名人身上,更是展現出壹種精致優雅的風範,立刻成為各個年齡段新女性的代表著裝。後來旗袍以袖、開襟、琵琶襟的形式相繼出現。根據季節和要求不同,分為單、夾、大衣,袖子也有長、中、短、松、緊。可見,服裝的發展是以時尚文化為基礎的,時代的更替,文化藝術的拓展,人們認識和情感的加深,審美需求不斷對服裝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服裝的形狀不斷翻新,以再現時尚文化的新面貌。同樣的服裝造型,在每個時期都會被賦予新的元素和不同的內涵。
衣食住行是國際民生的必需品,時尚傳播是服裝的必需品。這壹時期,作為元帥的孫中山非常重視民生,將“民生”作為其三民主義的核心。他甚至親自參與了服裝的改革。第壹件中山裝誕生於上海南京路榮昌祥呢絨西服店。這家商店的老板,王,多次為孫中山先生做衣服。當時孫中山先生把從日本帶回來的學生服裝送給王老板改制。王老板在參考孫中山先生思路的基礎上,將學生裝與西裝的款式和裁剪方法結合起來。其造型特點是:折疊領,單排7粒紐扣,上下兩個貼袋,上貼袋結構為兩條裝飾線對折,上貼袋蓋為倒山形筆桿,寓意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依靠知識分子,下貼袋結構為隱縫立體結構。中山裝的出現尤其受到進步人士和知識分子的推崇,歷久彌新。但建國後,在時尚文化的影響下,尤其是列寧的衣服,在款式上有了新的變化,如翻領尖領,單排7粒紐扣改為5粒紐扣,上下貼袋在原有基礎上簡化。20世紀50年代,北京紅都時裝公司的特級工匠田阿桐在為領導人毛澤東做衣服時,在中山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為了體現毛主席高大威武的身材和不凡的氣度,對將軍、衣袖、口袋、前後板再次進行了修改和調整,使其更加大氣、高貴,強化了其東方文化的新特色。隨後,中央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如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都穿著這種被海外媒體稱為毛澤東風格的服裝。而這種毛料服裝也影響了後來的元帥服裝造型。
在中國近百年的服裝發展中,就時尚交流而言,最近20年是最繁榮的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文化的復興,剛從10的動蕩中走過來的人的僵化神經開始萌芽。人們無奈的發現,10那件被淹沒在“綠色海洋”裏的禮服,真的是在壹個非常特殊的政治環境下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愛美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改革開放大門的打開,人們的審美意識和視野也隨之打開。這個時候,國家領導人再壹次充當了服飾文化改革的先鋒。當胡耀邦總書記和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西裝革履地出現在黨的十三大新聞發布會上時,人們驚呆了,覺得中國服飾文化的又壹個春天到了。於是,西裝、牛仔褲、裙子等帶有全球色彩的衣服穿越時空穿在人們身上。
1985是中國服裝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壹年,新時期中外實質性的時尚與交流由此開始。今年5月,三位國際時裝設計師來到中國首都北京進行時裝展覽和展示。伊夫·聖羅蘭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他個人作品25年回顧展”,讓我們看到了他25年藝術生涯中的經典作品,探尋了世界時尚藝術的發展軌跡,聖羅蘭在展覽序言中寫道:“中國壹直吸引著我,吸引我的是中國的文化、藝術、服飾和傳說...我們西方的藝術是中國賦予的,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也是明顯的。沒有中國,我們的文明永遠不會達到現在的狀態。”聖羅蘭的語言真摯,讓我們在他的三個系列中式服裝作品中真實地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皮埃爾·皮爾·卡丹第壹次來北京是在6月1983舉辦大型個人時裝展,之後又於5月1985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了另壹場個人時裝展。在100多套他獨特的作品中,我們見證了卡丁的藝術才華和管理。順子腰乃還於1985年5月在北京飯店舉辦了名為“JK”的時裝展覽,讓我們贊嘆日本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日本服裝的繁榮印象深刻。穿上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李昭女士贈送的旗袍,看著北京的國有服裝企業和為數不多的新服裝企業,小篠順子說,“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然後她的服裝分店開在前門珠市口1986。
顯然,1985震撼了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也開闊了他們的藝術視野。在受到新時期服裝文化國際交流的啟發的同時,他們開始面對服裝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思考我國服裝發展的新方向。壹大批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以此為動力開始了服裝創業之路。在舉步維艱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尚未站穩腳跟之際,壹些國外知名服裝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在相應的服裝文化領域搶占壹席之地,這讓本已脆弱的服裝文化和服裝市場的運作失去了紀律性,也讓毫無準備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們困惑和無所適從。嚴酷的事實讓新興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們清醒了。服裝文化的全面繁榮是建立在壹個全方位、多向的服裝發展體系之上的,它包括服裝文化、服裝理論、服裝設計、服裝技術、服裝市場、服裝管理、服裝教育、服裝媒體、服裝信息網絡等的成熟和完善。
1993年4月,北京國際服裝博覽會開幕,中國名師名品工程啟動。後來還舉辦了大連服裝節、上海服裝文化節,舉辦了各種全國服裝設計大賽。1993成立服裝設計師協會,各地服裝設計師協會也相繼成立。各種措施和手段使得全國服裝設計師雨後春筍般湧現,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壹年壹度的“十佳服裝設計師評選”進行優中選優。因此,張肇達、王新元、吳海燕、劉洋和武雪偉站在了時裝設計師的前沿。與此同時,壹大批著名的服裝品牌也吸引了社會的目光。
我們崇尚市場定位準確的名牌,呼喚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名師。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我們的服飾文化體系還不夠完善,在多向快節奏的時尚傳播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影響並存。準確的說,改革開放以來,當西方服飾文化滲透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壹直處於被動狀態。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在追求西方服裝文化和時尚的同時,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價值觀。這種主從關系,首尾先後的順序,在不經意間就建立起來了。顯然,以法國、意大利為主的西方服裝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文化優勢和工業實力,迅速向我們的服裝文化發起沖擊,成為無處不在的服裝文化霸主。我們說服裝文化的時尚和傳播應該在自由、平等、和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壹味的追隨和被動的接受。這種傾向在剛剛降溫的休閑裝潮流中表露無遺。從根本上說,對休閑裝的狂熱是基於長期正裝的逆反心理的對策。眾所周知,我們所說的國際服飾文化體系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線發展而來的。也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在各種文化場所對穿著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久而久之,人們逐漸對長期的正裝產生了逆反心理。此外,社會高度機械化帶來的異化,使人們厭倦了緊張單調的生活方式,內心深處向往輕松自然的生活。這種文化心態反映在著裝上,導致了休閑裝的熱潮。寬松的造型,天然的纖維材質,田園的色彩,讓人享受壹種自然、溫暖、悠遠的感覺。而我們的現狀是,服裝文化還處於發展期,服裝的審美體系還不完善,甚至有些人連正裝的基本知識都沒有,休閑裝的真正內涵還沒有被理解。在這種狀態下,迎來了壹股休閑潮流。所以我們的休閑潮流不夠純粹,所以有些人穿著短褲出入音樂廳和美術館,尋求美的享受,這顯然是對服飾文化交流的誤解。
在服裝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壹種傾向掩蓋了另壹種傾向。時尚浪潮隨之而來,服裝銷售渠道暢通無阻,消費者購買力日益增強。然而,這種表面的繁榮並不意味著服飾文化的真正繁榮,事實上它往往是文化虛無的反映。在我們的服裝市場上,可以看到壹些知名品牌和著名設計師的作品被復制成廉價的低檔產品,大量中檔服裝打折銷售,各種服裝促銷手段給看似火熱的服裝市場蒙上了壹層悲傷的陰影。
服飾文化不應該成為附庸風雅、浮華風氣的燃料,畢竟可以避免低俗,保持應有的高雅和文化品位,回歸服飾本身的審美和實用功能。
另外,我們也不必以犧牲自己的民族文化為代價來交換服飾文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服飾文化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盲目追求西方潮流的同時,傳統文化因素被淡化,在盲目向國際服飾看齊的過程中,民族服飾文化逐漸被取代。這種以主人自居的傾向,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服飾文化交流。同時,日本服飾文化在這方面發展的成功經驗也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好在最近國際時尚界的東方文化熱潮越來越強。隨著中國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藝術家和設計師將目光投向東方。中國的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被視為時尚藝術的新發源地,特別是中山裝和旗袍、藏、傣、彜服飾等經典服飾成為服飾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使曾經被忽視的傳統和民族文化重新找到了應有的價值。同時,世紀之交中外服飾文化的交流與滲透,無疑將是振興中華民族文化的良機。
中國服飾文化歷經百年風風雨雨,即將以嶄新的面貌進入21世紀,必將在新世紀各種文化形式和藝術風格的交流中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