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2.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3.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4.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5.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6.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7.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8.中國現代陶藝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範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采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壹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壹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致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壹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壹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壹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壹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壹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壹例。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藥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壹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制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臺,主要制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壹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壹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制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壹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國勢日衰,唐滅元之後五十年裏,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秘色窯
越窯到了五代,壹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禦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壹部份到了景德鎮,壹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壹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制作細膩精致、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壹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禦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臺,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朱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壹到十的號數,相傳壹、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壹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壹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壹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陜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壹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裏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制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制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壹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樸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壹,如同藍印花布壹樣,具有質樸、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壹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壹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壹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壹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致,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致的目標。
嘉靖、萬歷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歷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裏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歷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相植,也制造出壹些創新的作品。
鬥彩
成化瓷采用鬥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後世爭相仿制的對象。正德年間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鬥是其獨特的地方。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制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粉彩
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采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琺瑯彩
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瑯彩,最早采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
琺瑯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
紫砂
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
織金
「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壹直延傳到今天。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灣塑
廣西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為收藏家喜好。
中國現代陶藝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制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壹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壹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壹種單純的質樸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壹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壹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壹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壹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遊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六王畢,四海壹“。
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沈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壹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誌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參考資料:
/kjwh/scpm/tzjb/tc/tcdh/200508/24/t20050824_4514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