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間歌曲
A民歌小曲:
(1)新疆維吾爾族已經流行著壹種古典歌曲的套曲,收集到修渠歌等十二套
(2)藏族作家滄洋嘉錯有反封建反宗教的傾向,留下了著名的《滄洋嘉錯情歌集》
B弦索調的曲譜:
(1)湯斯質、顧峻德的《太古傳宗》
(2)沈遠作曲的《北西廂弦索譜》
2說唱音樂
A彈詞
(1)乾隆時期王周士是蘇州彈詞的主要藝人,嘉慶有陳(遇乾)、姚、俞(秀山)、陸四大家
(2)陳調:蒼涼粗獷,專門適用於老生、老旦等唱腔
(3)俞調和馬(如飛)調為後來彈詞發展有很大影響
B鼓詞:
(1)滿族貴族中產生的子弟書是北方鼓詞的壹個支流
(2)京韻大鼓:流行於北京,天津壹帶,是怯大鼓和子弟書的合流,著名藝人有劉寶全、白雲鵬、張攸軒等,作品都是短篇的小段子,內容主要包括英雄俠義和才子佳人兩類故事,也有描寫風景的作品
3歌舞音樂
A乾隆時期歌詞、曲譜《霓裳續譜》
B民歌小曲創作繁榮
4戲曲的發展
A南北曲
(1)姚燮將戲劇分為雜劇和院本兩類,稱傳奇為院本,這是比較個別的
(2)傳奇劇本
a李漁:《風箏誤》《意中緣》《蜃中樓》
b孔尚任《桃花扇》
c洪升《長生殿》
朱素臣《十五貫》
陳嘉言父女《雷峰塔》
(3)昆曲的衰落:遠在道光之前,從乾隆末年,就已經開始
B四大聲腔:
(1)南昆、北弋、東柳(山東柳子戲)、西梆(陜西秦腔)
(2)昆山腔、弋陽腔處於優勢地位,前者支配,後者在民間發展,弋陽腔的新腔調有《西秦腔》《甘肅調》《琴腔》
(3)西皮和二黃經過湖北藝人創造,形成皮黃腔,梆子腔和皮黃腔是典型的地方戲曲
(4)乾隆時期,四大徽班進京,以二黃調為主,又有擅長唱漢調的湖北藝人進京,徽漢合流,加強了西皮與二黃的結合,又吸收昆山腔和梆子腔等多種成果,京劇興起,最早的京劇叫做皮黃戲
(5)同光十三絕: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譚鑫培
C京劇中的三調之區分:
(1)二黃
(2)反二黃:由二黃產生,基本出於南方
(3)西皮:基本調出於北方,三調定弦不同,板路也不同
D小調戲:當地民間流行的民歌小調的聲腔連接而成的,如花鼓
5宮廷音樂
A為祭祀、朝會、宴饗、巡幸所設置
B中和韶樂地位最高,體現復古思想,祭祀用時最大,而其他則不包括歌和舞
C編寫了詩經樂譜
D統治者從政治標準出發,對民間戲曲活動進行幹預,又召集民間戲班進宮演唱,又在官僚中發動劇本寫作《月令承應》《法宮雅奏》等
E對民間音樂進行篡改:將《海青拿天鵝》篡改成海清,在於宣揚河清海宴
6器樂
A廣陵派:徐常遇《琴譜指法》,秦維翰《蕉庵琴譜》
B川派、山東諸城派等
C琴曲有《水仙操》《龍翔操》《鷗鷺忘機》
D琵琶藝術
(1)形成南北兩派,南派有陳牧夫,北派有王錫君等
(2)中葉出現《華秋蘋琵琶譜》
7樂理
A康熙的《律呂正義》:堅持三分益損律,堅持同徑管律,打破十二律制而成為了十四律制
B張鞠田《張鞠田琴譜》
C《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天聞閣琴譜》
@中國古代清朝後的音樂發展狀況;
1音樂啟蒙
A新音樂產生,西方音樂傳入,學堂樂歌誕生
B留日學生學習了西洋音樂:沈心工和李叔同,舉辦音樂講習會,介紹西方音樂,沈心工創作了《黃河》,李叔同創作了《春遊》等歌曲
C音樂教育機構設立:蔡元培提出以唱歌和講授基礎樂理為內容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確立
2傳統音樂
A兩種發展類型:
(1)吸收新文化新音樂的成分進行改進
(2)固守舊習,日漸衰亡
B京劇仍然具有影響,北方出現四大名旦和四大須生,南方則是麟派周信芳
(1)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旬慧生
(2)四大須生: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
(3)梅蘭芳對《宇宙鋒》進行改造,編演了《木蘭從軍》,形成梅派唱腔
C評劇也有發展,著名曲目有《楊三姐告狀》,經過李金順、白玉霜改革後成為全國性大劇種
D說唱音樂
(1)西河大鼓──馬派:馬連登和他的女兒
(2)京韻大鼓──劉寶全、譚鑫培、雙厚坪為藝壇三絕
(3)山東大鼓:謝大玉等四大玉為代表
(4)彈詞進入上海
E傳統器樂
(1)無錫天吟社、上海大同樂會、今虞琴社、上海國樂研究會等機構
(2)將琵琶古曲《夕陽簫鼓》改編為《春江花月夜》
(3)民間藝人阿丙創作了《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龍船》
3音樂文化
A蕭友梅率先在北京成立多個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在上海成立我國第壹所獨立設置的國立音樂學院
B名家作品有
(1)問:獨唱歌曲,易偉齋詞,蕭友梅曲
(2)教我如何不想他:獨唱歌曲,劉半農詞,趙元任曲,音樂建立在五聲音節的基礎上,特別是“教我如何不想他”壹句運用了京劇西皮的音調,民族風格更加鮮明。趙元任發表了我國第壹部鋼琴作品《和平進行曲》
(3)趙元任:《賣布謠》《也是微雲》
(4)青主:《我住長江頭》
(5)黃自:《花非花》《南鄉子》,《長恨歌》為我國第壹部清唱劇
(6)黎錦暉:《可憐的秋香》《小小畫家》《葡萄仙子》
(7)電影戲劇中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聶耳《風雲兒女》《梅娘曲》,任光《漁光曲》,冼星海《夜半歌聲》,《畢業歌》是田漢詞,聶耳曲,是電影《桃李劫》的主題歌,賀綠汀為《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譜寫的歌曲
C國樂改革的先驅是劉天華《光明行》,《病中吟》《空山鳥語》《良宵》《歌舞引》
D器樂合奏:聶耳《金蛇狂舞》《翠湖春曉》,任光《彩雲追月》,嚴老烈《旱天雷》,何柳堂《賽龍奪錦》,呂文成《平湖秋月》
4樂理:
A簫友梅:發展音樂教育,與西洋音樂同步
B劉天華:借助西樂,研究國樂
C黃自:學習西方的方法來研究民謠,並和青主研究音樂美學問題
D音樂史成為壹門獨立學科
E王光祈:介紹西方著作
5革命音樂
A九壹八後,音樂創作與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結合,左翼音樂家聶耳《義勇軍進行曲》、黃自的《旗正飄飄》為代表
B抗日民族根據地: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C魯藝革命藝術家:《白毛女》
D《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聶耳曲,1982年被定為國歌
E《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聶耳曲,是風雲兒女裏的插曲
F《松花江上》:張寒暉詞曲,作者看到九壹八後流亡關內的東北軍受到觸動
G《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受七七事變感染
H《太行山上》:桂濤聲詞,冼星海曲
I《南泥灣》:賀敬之詞,馬可曲,前半段優美抒情,後半段節奏相對活躍
J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冼星海曲
K鋼琴曲《牧童短笛》,賀綠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