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語文教育的內容包括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
我們認為,語文教育的內容包括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兩部分,兩者不能相互替代。文學教育的任務是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運,體驗痛苦和快樂,激發他們對文學的興趣和熱愛。文學課要以國內文學為主,兼顧外國文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和欣賞中外文學作品,使學生熱愛文學作品,對中外文學有充分的評價和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受到作品中人物、環境及其生活、奮鬥的描寫的熏陶,發展高尚的人格。語言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語言的規律,正確地掌握和運用這壹規律,正確地說和寫。通過語言教學,學生可以熱愛自己祖國的語言,並力求其完美。
3.語言和文學應該分門別類。
1956-1958時期,中國曾短暫實行過語文教育分科教學。當時分科教學的原因,源於實踐中對語文教育質量差的討論。盡管主體教學的嘗試因種種原因而失敗,但這種主體教學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首先,目前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是專門為語文教育設計的。目前,我國漢語教學組織的基本方法是單元教學法。單元教學法的最大特點是實現了教學的階段性和有序性,能夠有計劃地逐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法是壹種更適合傳統課堂教學的方法,最適合學科體系結構相對完整,知識積累和技能要求由淺入深,有明確建立的量化目標體系的學科教學,就像語言教學壹樣。然而,中學文學教育並不完全適合單元教學法。文學教育的目標,如提高文藝鑒賞能力、培養人文精神等,只能是定性的目標,不可能像語言教學那樣從詞匯、語法等方面量化目標體系。單元教學法強調規範、統壹、高效,非常適合語言教學。而文學教育在教育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強調學生的領悟和教師的引導。它的主要目標之壹是為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不可能通過教學馬上達到任何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用單元教學法退壹步講是不合適的,即使語文學科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完善有效的,但語文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不能完全滿足文學教育的要求,因為語文教育重在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筆者認為,中學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應保持其相對獨立性。
其次,“新的語言觀使文學教育不再單純依賴於語言教育。”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傳統文學研究從修辭、表達、技巧和手段等方面理解語言與文學的關系。認為語言對文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其傳達功能上,語言是文學用來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意識的媒介和材料。隨著20世紀語言學的發展,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和評價語言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語言壹旦產生,就是為後來的個體進階,個體在使用語言之前必須先學習語言。但是,語言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積,也不是無意義的符號,不是事物的參照碼。語言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沈澱,是前人經驗和心理的積蓄。人們學習和接受壹種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壹種文化並被其同化的過程。人們對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認識不可避免地受到語言文化內涵的影響。語言成為人與世界的中介,人類對現實的認識往往是在語言和文化的參與下形成的。所以,壹定不能把語言當成工具。語言的意義在於它對人們認識世界的影響。
現代文論超越了語言的“工具主義”範疇,在“文學本體論”範疇內研究語言,註重語言在文學本體論構成中的作用,強調語言不是在傳達思想感情的階段出現,而是從壹開始就制約著作家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制約著他對形象的培養和塑造。因此,現代文學理論把澄清語言作為討論文學的存在、發展、性質和特征的必要前提。新的語言觀極大地深化了文學理論研究中對文學與語言關系的認識。俄羅斯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詩學和敘事學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壹系列新的術語、概念和理論,如“陌生化”理論、新形式主義、歧義、反諷、語境、“文學無所指的虛假陳述”、“詩歌是對語法規則的系統性背離”等等。這些都從壹個側面揭示了語言與文學的關系。從語言交際的角度來看,言意矛盾貫穿於整個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活動。作家的創作不僅僅是在使用語言,還在不斷地對抗語言的束縛和屏蔽。在這種對抗中,新的語言會被創造出來,或者日常語言會被藝術化處理,產生全新的效果。語言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接受既定的詞匯、語法規則和語言習慣,並學會運用它們進行表達和交流。文學的壹個根本要求就是突破它們在既定詞匯、語法規則、語言習慣上的束縛和覆蓋。
另外,雖然語言研究是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際上文學研究的範圍遠不止於此,比如精神分析批評、文化批評等,它們往往與語言沒有直接關系,或者只是把語言分析作為壹種手段,研究的核心和重點並不在此。而且,在當前的文學理論研究中,語言研究雖然重要,但絕不是處於最重要的位置。即使研究文學語言,也很少單純研究語言形式,大多滲透、穿插、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
二,中小學文學教育的內涵
對中小學文學教育的內涵有多種理解,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有必要加以分析。
1.認為文學教育是中國的審美教育。
張永浩、周俊平在《歸納與塑造――論語文美育》壹書中認為,語文美育是壹種文化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主要通過文學教育來進行,忽視了文學教育,從根本上否定了語文美育。這是把文學教育作為語文美育的主體來理解的。這種將文學教育與中國審美教育相結合的思路無疑具有啟發性,但由於起初缺乏對文學教育內涵的科學界定,這種研究缺乏應有的深度,有時甚至模糊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歸納與塑造――論語文美育》中,張、周還從審美教育的實施手段、範圍、性質等方面區分了語文美育與文學教育的區別,認為語文美育比文學教育更豐富,可以通過文學形象以外的非文學形象來實施。實施範圍除文學外,還包括語言和文章。文學教育在本質上是純審美的,但中國審美教育很難完全超越實用性。但是,如上所述,由於沒有科學界定文學教育的內涵作為參考,這壹切分析還是有些朦朧的。比如文學教育是純審美的理論,就值得商榷。從語文教育的整體系統來看,文學教育的基本功能特征是整合,整合各種知識,整合基礎知識與技能,整合文化素養與人格建構的和諧發展。
2.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文學教學實踐。
在我看到的大部分討論文學教育的文章中,確實存在這兩個概念沒有嚴格區分甚至互相替代的現象。但是,如果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文學教學,恐怕就不簡單了。首先,“教育”和“教學”是上下級概念,有聯系但更有區別。提倡文學教育,強調文學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有效性,突出文學教育註重非智力因素發展和人格建構融合的基本特征,而實現這壹目標的主要途徑是文學教育。其次,文學教育觀作為壹種教育思想,可以在更高層次上豐富和補充語文教育思想,對傳統的“雙基”教學起到反洗、調整和整合的作用,為新時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良好發展創造理想的實施空間。作為實現這壹功能的文學教學,並不會取消傳統的“雙基”教學,而是會以其整合全面優化語文教學體系,促進整個教育體系的良好狀態。
3.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文學鑒賞能力的教育。
有論者以語文教學大綱中“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為論據,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文學鑒賞能力的教育。誠然,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肯定是文學教育的壹個重要目標,但重要目標不是唯壹目標,更不是最終目標。文學教育以語言學習為中心,旨在整合學生的能力發展和人格建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文學鑒賞能力的教育,它包含的內容比這多得多。和美育壹樣,它其實是壹種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而不僅僅是壹種技能教育。1956的文學教學大綱,在語文和文學分科的時候,把文學教育的教學目標分為兩類:“壹類是教育任務,即文學和語言素養的教育,壹類是思想道德的教育”。這也是中國語文教學對傳統的漢道合壹教學原則的貫徹和體現。
(編輯任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