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命名的男式西服。
1919,孫中山讓上海亨利服裝店把壹套軍服換成便服。這款休閑西裝在保留了部分軍裝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服和西裝的優點,簡潔、樸素、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倡導和他的名氣,這種休閑風格很快傳播開來,並經過不斷的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成為中國男性常見的服飾。關於中山裝的起源還有其他說法。如果有的說是1912年廣州出版的,有的說是日本鐵路制服改造的。
中山裝原創風格:上衣采用立領,前開襟,9粒扣,4個壓袋,後肩,隱褶背縫,半帶。1922中山裝換成7粒扣豎翻領,下口袋是虎皮包。後來改為現在的款式:上衣是豎翻領,有訓導扣;衣身三開衩,前開襟,5粒紐扣;4貼袋,各有壹個袋蓋和1粒扣,上面有壹個平貼袋,下面有壹個虎皮袋,左右對稱;左上口袋蓋右縫線附近有壹個約3cm的插筆口。袖口有3個紐扣的高級中山裝。與中山裝搭配的褲子壹般采用同材質同顏色的西褲。
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風俗大辭典》記載“孫中山參照中國衣服、褲子的原有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裝”和“西裝式”,以“適衛生、易移動、易節約、美觀性強”為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龍生作成服裝樣式。
這裏說的黃龍生是越南華僑,擁有壹家外國服裝店。1902年,孫中山去越南組織會,有壹次去黃的店裏買東西。當黃得知這位客戶是孫中山時,立即要求加入回民會,為革命做貢獻。
這樣中山裝就定在1912了。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導人和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也用這種服裝表示對新時代的歡迎。因此,中山裝在社會上廣受歡迎,成為中國男裝的標誌性服裝。即使到了今天,從它演變而來的時髦服裝依然可以在t臺上看到。
中山裝的造型特征
中山裝是孫中山倡導的,也是簡單實用的。自1911年革命以來,它壹直受西裝的歡迎。1912年,民國政府將中山裝定為正裝,修改了中山裝的造型,賦予了新的含義。翻領,翻領,前面有五顆紐扣,四個貼袋,袖口有三顆紐扣。背板沒有破裂。這些形式其實是很精致的,按照《易經》中周朝的禮儀來說是有意義的。
壹、前任的四個口袋代表國家的四個維度(禮義廉恥),袋蓋是倒置的筆筒,寓意以文治國。
其次,正面的五個按鈕不同於西方的三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督)。
第三,袖口的三個扣子代表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第四,背不破,寓意國家和平統壹的大義。
第五,衣領定義為翻領閉合,可見嚴治觀念。
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1911),中國的男人按照滿族的樣式梳頭、穿衣、戴帽,壹直延續到20世紀初。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近代史的征程,但傳統服飾依然保持著壹定的穩定性,傳統的長袍馬褂瓜子帽等款式依然在使用。1900後不久,傳統服飾開始受到外來服飾的影響,發生了壹些變化,但基本風格保持原狀。直到191辛亥革命爆發,才出現了壹些根本性的變化,這標誌著清朝的徹底崩潰,壹個時代的結束。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也使服飾的變化更加迅速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種變化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的壹大類。上衣左右兩邊各有壹個帶蓋子和紐扣的口袋,下面是褲子。這是辛亥革命後的流行服飾。它是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當臨時大總統時穿的,風靡世界,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非常欣賞,壹直堅持穿,所以外國朋友也稱之為“毛制服”。具有我們民族的特色,穿起來簡潔、舒適、挺括。18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規定某壹級別的公務員宣誓就職時都要穿中山裝,以示符合王先生定律。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覺得西裝的樣式笨重,穿起來不方便,而中國的衣服在實踐中也有缺點。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組織鐘惺會,偶然進入河內廣東人黃龍生開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也為了體現中國的國情,他指示黃龍生設計壹件漂亮、簡單、實用的華服。黃參考西歐、日本服裝款式,結合當時東南亞華僑流行的“企領”上衣、學生裝等進行設計縫制。但也有報道稱,中山裝最初是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的時候,有壹次拿著壹件破舊的軍服去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讓裁縫把它換成“便服”。換上“便服”後,看起來還是軍裝的樣子。但在便服中,它既不是“唐裝”,也不是“西裝”,於是店員將其命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國內外的聲望很高,這種服裝不脛而走,迅速傳遍全國。那時候的中山裝,後背有縫,後背中間有帶,前門釘著九個扣子,上下口袋有“肥袖口”。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款式:帶袖的封閉式八字領口,前開襟中央5粒扣,後背無縫。袖口可以用開叉釘扣,可以用假開叉釘裝飾,也可以不開叉扣。開口口袋,左右對稱,有蓋有釘扣。上面兩個小口袋為扁平貼袋,底角為圓形,袋蓋中間為弧形尖頭。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虎皮包(邊掛1.5-2cm)。褲子有三個口袋(兩個側口袋和壹個帶蓋的後口袋),用來卷褲子。顯然,中山裝的造型是在基本造型的基礎上結合了中國的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墊肩收腰,平衡對稱,穿起來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誕生以來,壹直是中國最受男性歡迎和喜愛的服裝款式。中國民主革命的創始人孫中山先生中山裝。
1923年,中山先生在擔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覺得西服不僅款式笨重,穿著不方便,而且不適合當時中國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實際要求。中國原創的衣服(雙排扣上衣,大排扣長衫等。)不能充分反映當時中國人的時代精神,而且在實踐中也有類似西服的缺點。因此,主張在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業領、禮服”大衣的基礎上,在企業領上加壹反領,以代替西服、襯衫的硬領。這樣,壹件外套就有了西裝外套、襯衫、領子的功能;“企業領禮服”外套的三個隱藏口袋被改成了四個敞開的口袋,下面的兩個敞開的口袋也被剪成了“鋼琴包”的樣式,可以隨著放入的物品數量而膨脹和收縮。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口袋,讓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工作的必需品都可以放進口袋。由於口袋上有軟蓋,口袋裏的東西不會輕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縫有暗扣;左右壹個大暗包,前面壹個小暗包(手表包);在右後臀部挖壹個隱藏的包,用軟蓋蓋住。這種褲子穿著方便,適合攜帶個人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作中山裝的助手是廣東臺山人黃龍生。他原本在河內的保羅巴特街開了壹家龍勝洋服店。1902 12二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組織鐘惺會,偶爾進他的店鋪購物,與他交談。當黃龍生得知眼前的顧客是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時,印象極為深刻。我懇切地要求參加鐘惺會,為革命捐款。1923黃龍生曾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職,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曾請他幫助同事規劃縫制,並成功制成世界上第壹件中山裝。
孫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壹套西服時,說:“這種西服美觀、實用、方便、經濟。不像西裝,除了外套和襯衫,還需要硬領。這些東西大部分是進口的(當時大部分是從外國進口的),費力又費錢。”中山裝具有好看、實用、方便的優點,所以壹經孫中山先生倡導,便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中山裝的做工
中山裝做工精致,領角要做窩,後肩不能腫。袖子和西裝袖子壹樣圓,前胸要胖。四個口袋應該是平的,螺紋應該是直的。從技術上來說,可以分為精細工和簡單工兩種。前者有裏襯和襯墊,壹般用於搭配連衣裙和長褲,後者適合日常的休閑裝,沒有裏襯。中山裝的優點有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勻稱,外觀典雅大方,著裝優雅穩重,活動方便,活動自如,保暖保暖,既可作為正裝,也可作為休閑裝。它的缺點是領口緊,貼脖子。中山裝以其特有的沈穩、老練、穩重、大方的風格吸引了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將中山裝視為日常服飾。穿的時候要註意中山裝所傳達的意義符合它的生活態度。我們應該把扣子關好,有些人為了暫時的舒適會把扣子打開,這樣會讓他們在大家眼裏顯得不倫不類,優雅而嚴肅。
中山裝的顏色
中山裝的顏色很豐富,除了常見的藍色和灰色,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色等等。壹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北方地區偏愛深色。不同場合穿,選擇不同的顏色。正裝的中山裝顏色要莊重沈穩,而隨便搭的時候顏色可以生動活潑。在面料的選擇上也有壹些差異。作為禮服的中山裝面料,應選用純羊毛華達呢、駝絨錦、麥爾登呢、藏青色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表面光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加沈穩莊重。作為方便的面料,可以選擇相對有彈性的面料,如棉布、卡其布、華達呢、化纖面料、混紡羊毛面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