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人們對家具功能和使用的要求;
(2)人們對家具的精神和審美要求;
(三)通過必要的物質技術手段達到上述兩項要求。
很多文章都詳細論述了明式家具的功能和用途,也有很多人從各個角度研究了明式家具的精神和審美特征。單純從形式上探討明式家具的審美規律是不夠的,這不僅是由審美本身的抽象性和復雜性造成的,也是形式美規律與人們審美觀念的差異造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形式美規律和審美觀念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前者應該是壹個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規律;後者是隨著民族、地域、時代的不同變化而發展的更為具體的標準和尺度。前者是絕對的,後者是相對的。明式家具因為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而被認為是美的,但在清代卻不被認為是美的,否則清式家具可能不會形成那種繁復的風格。
設計元素有機統壹的視覺藝術
古今中外的家具,雖然在形式處理上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是優秀的作品,必須遵循同壹個原則——多樣性與統壹性。因此,只有多樣性和統壹性才能被稱為形式美法則。至於主從,對比,節奏,比例,尺度,平衡等。,它們只是多樣性和統壹性在某壹方面的體現。如果孤立地看,它們不能被視為形式美的法則。
多樣性和統壹性,也稱有機統壹性,可以說是在統壹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壹,或者為了清晰而在整體中混合。任何造型藝術都有許多不同的組成部分,這些部分之間有差異,又有內在聯系。只有把這些部分按照壹定的規律有機地結合成壹個整體,才能看到就各部門之間的差異而言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在各部分的關系上,我們可以看到和諧與秩序。既有變化,也有秩序;這是所有藝術作品,尤其是造型藝術必須具備的原則。壹件家具如果缺乏多樣化的變化,必然會變得單調;沒有和諧有序,必然顯得淩亂,單調雜亂絕對不可能形成美的形式。由此可見,壹件家具要想達到有機統壹,喚起人的美感,就不能沒有變化和秩序。
明式家具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設計元素的完美統壹。
明式家具在線性構件的應用上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經過木工們的智慧和創造,這些線性風格在傳統技法中被提煉和總結為簡潔、流暢、刻板的線性變化。
明式家具的直線應用自然貼切,曲線應用靈動,善於運用“C型”、“S型”等自由曲線及其組合。線條在明式家具中的應用有兩種用途:線型和線腳。線型貫穿於家具造型的始終,線腳常用在家具的邊緣和腿上。線腳有很多種,如:武文線、竹板線、凹線、陽線、鯽魚背線、雙鯽魚線、芝麻桿、方線、丁字線、半混單面線、雙混單面線、凹梅花瓣線、平面雙丁字線等。腳的深度和寬度,腳的松緊程度,腳的高度和高度的細微變化都會讓家具發生變化,所以如果我們仔細看,腳是千變萬化的。
足外側邊緣線的內收成為倒馬蹄形。這種由直線轉化為曲線的馬蹄足,連接起來非常自如流暢,光相當有力,就像奔馬韁繩的趨勢。在明式家具中隨處可見,廣泛應用於床、羅漢床、桌、凳等家具中。
明式家具還善於利用木質結構的每壹部分來進行藝術化的橢圓形券、方圓券、海棠券等等。這些都是結構和裝飾部分,不僅起到支撐和加固的作用,還在上面起到挖線或淺浮雕的作用,起到對比的裝飾作用。霸王撐、斜橫撐、吊過梁、鏤空過梁等結構形式不僅增強了家具的牢固性,而且裝飾性很強。
明式家具的文化內涵
形式是表象,內涵是準確。我們在從事明式家具的發展時,如果只關註其外在形式,必然會陷入機械和教條的泥潭,甚至誤入歧途,難以得到有意義的發展。
明式家具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具有含蓄美和模糊性的特點,但目前在中國似乎還不足以將其上升到概念的高度來研究和探討其在設計中的作用。然而,這種屬於東方神秘主義範疇的中國古代哲學和藝術觀,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視。他們驚訝地發現,代表西方最高科學成就的現代物理學,與中國的哲學所持有的東西有許多相似之處,甚至是相似之處。最新調查表明,這兩種認識的唯壹區別在於探索的方式不同,但其可靠性和復雜性是相同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確實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今天去掌握和重新認識。
模糊和準確看似對立,其實是齊頭並進的,直到相互轉化。用模糊的方法可能得到準確的結果,比如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模糊數學,準確性可能變得模糊,比如“盲人摸象”,準確性離開系統後可能變得沒有意義。應該說,長期以來,中國人對模糊性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認識。分析我們的哲學和藝術觀,不難發現這壹點。中國人更註重內心感受,他們主張用心去體驗世界。中國文化是由內而外,由內而外,中醫理論就是最好的證明。在中國的古典哲學中,所謂“天人合壹”認為人與世界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道家強調“變”,認為變化無窮是自然的本質。
明式雕花圈椅,椅圈圓弧半徑的比值正好是2:1,兩個圓外切形成壹條優美的椅圈軛曲線。椅子座位表面的矩形也符合黃金比例。從正面看,椅子的腿是傾斜的,下端的寬度與椅子的座面相等,腿內側呈現梯形空間。當坐面中心與椅腿底部兩點相連時,正好形成壹個等邊三角形,具有穩定感。這些幾何比例使家具的外觀達到了美觀和諧的效果。這款椅子從頭部延伸至兩側前方,隨潮流而下,與扶手融合成多中心的獨特優美曲線。曲率很大的椅圈輪廓突出地成為這件家具的主旋律,構成了這件家具的個性特征,其他部件與之呼應,烘托了這壹主題。四條直腿微微向外傾斜,有壹種穩重的感覺。椅腿的直線與椅圈的曲線形成鮮明對比,使其各自的線性特征更加突出,但又通過椅腿的圓形截面與主圈有內在聯系。靠背板和兩側鐮刀桿設計成曲率較大的優美曲線,是垂直方向主圓曲線的襯托。椅腿下端,前、左、右連接雙腿,上腿為直腿,下腿為羅國,與椅座下緣的雙直腿上下呼應,變化。作為這款椅子的視覺中心,靠背上如意花的排列更具裝飾性。以球花為中心,靠背兩側的豎齒頭、椅腿前上端的轉角花齒、左、右、後齒板統壹。這種小曲率曲線裝飾與主圈、靠背等曲率部位相呼應,起到統壹色調的作用。這是明式家具運用統壹變化規律的成功範例。
這把椅子是怎麽設計的?這是壹個很有意義也很難回答的問題。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壹種觀點是受“天是圓的,地是圓的”哲學影響。這個我們無法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設計者(也可能是制作人)的“悟性”非常高。中國哲學重“悟”輕“證”,認為形式上的縝密論證不如內心的玄妙證據。這不是唯心主義!“啟蒙”實際上是基於復雜而龐大的信息來源。由於其復雜性和廣泛性,往往難以表達,只能用世界上最精密、最先進的儀器——人腦來處理,過程是看不到的。這才是值得發揚光大的東方思維模式。它的缺點是大家很難理解,因為作品的形成與創作者的綜合素養和情感有關,是達不到的。中國畫如此,中國古典哲學本身也是如此,家具也是如此。設計師需要這種理解,而不是壹味套用公式,那樣會變得機械僵化,成為壹潭死水。“求運河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活水。”同時可以認為,這也是中華文明尋找新路,從根本上超越西方文明,重現輝煌的文化源泉。相對而言,西方文化更註重邏輯和數學理性。他們的文化甚至被貼上了“數字”文化的標簽。雖然它起源於早期希臘神秘主義哲學,但它沿著理性和邏輯的軌道上升並發展成為壹種與東方哲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其哲學基礎是物質與精神分離的二元論,使西方人長期認為自己賴以生存的外部世界是與自己無關的物質機器,並試圖用他們的思維來控制它。
中國古代陰陽學說把世間萬物分為陰陽兩極。陽代表剛毅、陽剛、創造,是天的象征,陰代表柔、柔、靜,是地的象征。它追求的是陰陽平衡。然而,這種對稱的平衡不是靜止的,而是在壹種合理的、無止境的運動中。從太極圖看殷和的動態性。每當兩種力量中的壹種達到自己的極端時,它就已經孕育了自己對立的種子。這兩種力量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妳有我,我有妳。
明式家具體現了這種陰陽相生的理論,通過虛實結合,成功地創造了各種優秀的家具形態。如開墩、短鋼琴吉他、卡盤榫雙凳等。,給人壹種空而不空,實而不滯的藝術感覺。
中國畫不像西洋畫,有那麽多固定的透視和構圖規則。西畫是寫實,中國畫是寫意。他的作品往往是零散的,即多點透視和俯視構圖。像那些山水長卷的畫,反映深遠心靈的畫,表現的是內心的感受,不同於西方繪畫的客觀和外在形式。中國人講究神和勢。所以中國的繪畫往往表現出意象、空間、時間的模糊性,可以隨意改變和想象。水墨畫作為中國畫的代表,對虛與空的重視程度不如西洋畫。俗話說“數白為墨”“無畫為妙處”是中國藝術朦朧、模糊、含蓄的美,中國人追求的是壹種物我交融的意境,如“言不盡意,弦外有音”,“無聲勝有聲”,“道無情而有情”。這種意境可以通過內心感受到,但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它遙不可及,但妳以為它已經失去了,它似乎也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