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壹博
自古以來,中秋節就是踩著月亮的光輝而來的。天子春於晨,太陽升起,月亮落於秋。中秋節是在皎潔的月光下以祭拜慶典開始的。
詩和月亮是前世註定的戀人。從入世的那壹刻起,詩歌就依偎在月亮溫柔的懷抱裏。
中秋節,月亮和詩歌總是裝飾壹幅世界上最美麗和優雅的圖畫。
讓我們徜徉在銀裝素裹的詩人夢裏,穿越秦時明月,漢時光華,讓唐詩轉身,宋詞悠揚,在書法與芬芳中裝扮中秋月色。
詩與月結緣,早在《詩經·陳風:明月幾時美。我的身影婀娜輕盈,讓我思念心憂。
但中秋賞月,邀月入詩,始於唐代。唐代詠月詩的繁榮可以從詩人李白的作品中看出,僅李白就有320多首詩。
普通月份尚且如此,更何況這個月份中的上品中秋節,自然會成為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最愛。
中秋節月亮很亮。邀請人們來欣賞怎麽樣?在華陽洞的秋壇上,今晚這裏有許多清晰的燈光。這首詩是詩王白居易在華陽寺的秋夜邀友戲月時所作。詩人邀請了壹群朋友在中秋月夜唱風玩月。
當然,中秋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像香山居士那樣的心境。古往今來,中秋之夜的詩人更多表達的是相思、隔閡、孤獨、懷念的情懷。
王建《十五夜望月》雲:中庭白樹烏鴉無聲濕桂花。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遇到誰。這首詩所展示的是壹幅孤獨、荒蕪、寧靜的中秋之夜的畫面。
李太白《獨飲明月》:花間壹壺酒,我獨飲。沒有人和我在壹起。舉起我的杯子,我邀請明月,明月帶給我它的影子,讓我們成為三個人。中秋之夜,花叢中。壹個身體,壹個影子,壹個月,通過這種簡單的表象組合,把自己落魄、孤獨、無賴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此地,中秋對他來說,是委屈的,是痛苦的。
此外,計算的中秋節即將來臨,這壹輪美麗的月亮,不是根據團聚的人。無情水無所謂;* * *澤法,把它送回船上。臨近中秋,嘉軒詞借送別之機,抒發了對國家的深切關懷。在鼓舞朋友的同時,他們表達了自己的痛苦、慷慨和悲傷,以及開放和不公正。
中秋節的《月之頌》是蘇共最經典的作品。當我有這種感覺的時候,我真的沒有讀過宋代胡載的《苕溪漁隱從化》,也不知道胡先生會對蘇詞有這麽高的評價:中秋詞,自從東坡的《水調歌頭》出來以後,其余的詞作就徹底廢棄了。
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他寫生天上明月,遠親千裏,孤傲曠達,在滿月和缺月中滲透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充分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當然,中秋節的月圓之夜,除了上壹篇文章提到的白樂天,並不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在眾多文人詩人中,也不乏樂觀主義者。
宋代林光超《中秋月夜》:玉露金風滿桂枝,清光更彩。月色是壹年中最亮的夜晚,千萬人欣賞時光。詩人通過對景物的簡單描寫,在字裏行間展現了月華之美、桂花之香、普天同慶的景象。
當代詩人郭形容醉酒落魄更直接:瓊樓玉宇。顯然沒有受到人體熱量的影響。沒有三五個不正常嗎?只有今晚,所有的顏色都是壹樣的。
明代徐宥箴寫的《中秋月圓》相當直白:不談陰晴圓缺,享盡人間好時光。好時節,願年年,共中秋月。
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不管晴雨,都是節日。壹年只有壹個中秋節,太幸福了。哪裏會覺得難過?
宋代詩人吳在夢中寫道:這壹夜,月色比往常更亮,故又稱月色。太子孫的兒子,壹個擁有巨室的富戶,無時無刻不在爬危樓,在廊下玩月,或開廣亭,大擺宴席,用琴瑟高聲歌唱,以此來預言晚上的歡樂。哪怕是帶涼席的房子,也是壹個小平臺,安排家庭聚餐,讓孩子們團聚,犒賞佳節。
可見,從先秦到南宋,中秋節都有著非常濃厚的節日色彩。從王公貴族到小卒,這壹天都是宴會和祝酒。
或許,那些悲傷的歌曲,只是壹群落魄文人政客在人生失意時留下的傷痕吧!但這並不影響全世界的節日。
關於月亮,唐代張《春江月夜》中的壹句詩有點意思:春江潮,海上明月生於潮。這種語言幾乎揭示了滿月和缺月的自然規律。但恰恰相反。其實月亮不是隨潮而生,而是潮隨月亮而生。
為什麽十五的月亮最亮?因為根據天體運行規律,此時月球離地球最近,所以對海水的吸引力最大,潮汐也相應上漲。著名的錢塘孔就是如此。
二十年過去了,南塔。劉霞系泊還不太穩,不過過幾天就是中秋節了。黃鶴打破了石頭頭。不知道老朋友今天在不在?由於外出學習工作,已經離家30多年了,家鄉的中秋景象應該早就消失了。
這個喜慶的節日又來了,當我和家人朋友在明月下醉飲美酒吟詩的時候,中秋的記憶就像這壹輪明月懸在頭頂,慢慢升起,越來越大,越來越亮,越來越清晰。
小時候的中秋節,小到壹個圓圓的月餅。紅白頭發化做精,中秋節京城各處送禮。論整套金多低,餡少皮幹大半輩子。
整個節日就是這個送了壹遍又壹遍的月餅,最後皮都快沒了。然後,壹點壹點的掰,生怕掉點面包屑。
放學後,中秋節變成了掛在月亮上的月桂樹。愛上車馬,十年路爭平安。在藍燈下的房間裏,只有曲江夜宴的輝煌和雁塔的稱號,是用枯筆寫成的人生中最輝煌的壹頁。
到了中年,中秋節慢慢變成了吳剛懷裏的那壇桂花米酒。揮完斧子,慢慢把疲憊和無奈倒進青花瓷杯裏,或邀杜麗飲酒,或與我們在陶謙,打開妳的窗,越過花園和田野,手捧酒杯談桑談麻。
如今,中秋節已經在近十個地方慶祝了幾十年。驀然回首,我還在黃鶴老山上流連。就像回到結霜的寺廟,我是空的貂皮。
而擡頭,仰望天空,月色如水,水在流動。樹影斑駁,空處如霜。
在未來的壹年裏,榮格將被重新組織統壹,左邊是黃色,右邊是蒼白,戴著金色的帽子,穿著貂皮和毛皮,騎著千馬卷起平岡。中秋之夜,平走瓊樓玉宇,飲壹壺月光銀光。
編者按:月亮似乎是自古以來文人抒情的最佳載體,中秋的月亮也被寄托了思鄉、團圓等人文因素。作者博古談當下,截取文學作品詩詞篇章的精致片段,再現中秋明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