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秋節古今習俗的變遷

中秋節古今習俗的變遷

古代:拜月祈求壹張美麗的臉。

從古至今,關於中秋節最著名的傳說是嫦娥奔月。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壹種習慣。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

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節。《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前,各鋪新酒賣,貴家裝飾亭臺,民爭酒樓戲月。他們遠遠地唱著歌,壹直坐到天亮。”可見宋代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的遊客絡繹不絕。

對月亮的崇拜始於周朝。更早的時候,據說古代文人習慣在中秋節賞月,寫詩惜人;普通人與家人團聚,分享“團圓餅”,並有“拜月”的習俗。小方說,拜月是壹種祭拜月神的活動,流行於宋代以後。壹般來說,拜月儀式在8月15日晚上舉行,在家中或戶外擺放月神牌位,供奉瓜果、月餅等供品。,然後膜拜,祈求月神的保佑。

“唐朝確實有賞月的時尚,但拜月沒有這個習俗;宋代的拜月,男人和女人有著不同的需求:男人希望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好名聲,而女人則祈求美麗的容顏。隨著時代的演變,明清以後就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專家肯定地說。

中秋節這壹古老而豐富的習俗的起源和演變讓許多學者苦苦思索。據說“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中,起源於祖先對月亮的崇拜。根據中國古代歷法,壹年有四季,每個季節有三個月,分別稱為孟玥、中嶽和越吉,所以秋天的第二個月被稱為邱忠,又因為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日,恰逢月中,所以被稱為“中秋節”。根據傳說,在古代中國,皇帝有壹個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關於拜月或祭月的習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秋節賞月已成為壹種新的文化習慣,但尚未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自宋代以來,賞月已成為家庭節日的娛樂內容之壹。明清時期,賞月的傳統逐漸被拜月的民俗所取代。月餅也是這個過程的產物。

現代:吃新米,未來女婿在家送禮

中國的飲食文化繁榮昌盛,各種美味佳肴圍繞著各大節日呈現,中秋節也不例外,其中月餅就是代表。據悉,月餅又稱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起源於月神祭祀的需要。

自宋代以來,月餅逐漸在民間流行,有關月餅的文字更早出現在北宋蘇東坡的詩中,“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滑膩。”“月餅”壹詞早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就有了。但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直到明代西湖遊社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節,人們互贈月餅,以示團圓”。這種描述在清朝以後逐漸增多,記載的月餅制作方法也逐漸完善。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瓜果累累,新酒同時上市,所以中秋美食豐富。”據介紹,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人們還會聚在壹起喝酒,吃新米,玩月子湯(用桂圓、蓮子和藕粉做的湯),南京還有桂花鴨等東西,所以飲食並不豐富。

在拜月中秋節前後賞月,當地也出現了許多民俗。據介紹,其中以男妓、拜月姨媽、拜月、走月、唱月為典型,還有燒寶塔燈、放飛孔明燈、偷月亮菜等活動。在此期間,民間未來女婿還會上門送禮、求婚,在壹些經濟活動中會算賬、發工資。

在南方,江南“布狀元”的玩法更有特色,就是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壹起,最大的放在下面,就是“狀元”;介質放在中間,是“第二位”;最小的在上面,是“探花”。然後全家擲骰子,誰的數字最多誰就是冠軍,吃大塊;依次是第二名和探花,好玩的。

“中秋節南北差別不大,主打的月餅口味也不壹樣。當然,在壹些具體的節日和習俗上也有細微的差別。比如北方地區有男妓之類的神,南方地區大多崇拜看不見的月神。”據介紹,節日娛樂方面,北方地區以家庭團聚為主,南方地區中秋節戶外娛樂活動較多。如前所述,燃寶塔燈、舞草龍都屬於這壹類。

  • 上一篇:中國旗袍從本世紀20年代至今的發展演變過程
  • 下一篇:乒乓球怎麽練長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