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哲學對* * *的追求

中西哲學對* * *的追求

在通往現代文明的漫長道路上,中西哲學都是在相對隔絕的特定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心理,導致了中西哲學的巨大差異。因此,認真研究中西哲學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中西哲學的特點,把握當代哲學的道路和方向。

壹、追求善與真——中西哲學的不同對象和目標

中西哲學在研究對象和追求目標上存在明顯差異。壹種以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為研究對象,追求人的完善。另壹種以自然為主要對象,在表象世界之後追求本體,試圖達到對自然的完美解答。

中國古代哲學突出了對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的研究,人際關系和人的社會價值成為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使得他的政治倫理哲學非常豐富,形成了壹套忠孝仁義等道德規範,進而從哲學高度將人性與命運緊密結合,形成了以道德為核心的天人合壹理論。

當中國進入文明社會時,仍然有許多氏族制度的殘余。統治者利用宗族血緣觀念和親屬關系進壹步發展了宗族制度,使之成為穩定社會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國的哲學必然是建立在孝道的倫理關系之上的,在談論人的過程中總是帶有濃厚的倫理味道。無論是儒家的1宣揚“無存害仁,有殺成仁”,還是道家的“重德”,都沒有錯。如果沒有錯,妳永遠不會知道它的極端。不知其極端,可以有壹國二氏的道德倫理思想,或者漢代董仲舒的“生而有糧以養人”思想,宋代朱成的“天命之性”與“性情之性”之辯,都有將自然與社會倫理化的特點。更為突出的是,以“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旨”(敬事、知行、誠、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哲學的儒家修養論和認識論,完全是以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為目的的。同時,從道家所追求的不為物、不為境、棄智、清正廉明等超然境界來看,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自由人格的追求,表達了他們對實現個體價值的追求和至善的目標。雖然法家被後人評價為“人人以算計之心相待”的“不道德主義”,但中國歷史上束縛人們兩千多年的“三綱”(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卻源於偉大的法家韓非,他與“五常”相輔相成,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倫理精神的核心。

中國古代哲學是在傳統宗法制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天、地、人為“三才”,以德、言、功為不朽事業的獨特的社會政治道德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家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向西周以前的“天命論”中註入越來越多的人事和道德內容,逐漸將神學的天命觀轉變為道德的天命論,從而使中國整個哲學以社會政治和人文倫理為重心,形成了重視政治、倫理、人情和現實的哲學傳統。所有這壹切實際上都是以“人”為中心,其目的是

與中國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不同,西方哲學註重對自然的探索,沈溺於對自然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的研究。從古希臘哲學的發展來看,無論是前期把“水”、“氣”、“火”作為世界本源的不同觀點,還是中後期的“原子論”、“唯心主義”、“本體論”,都是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本源的回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布魯諾為代表的自然哲學家從唯物主義出發,在不否認上帝存在的前提下,試圖以泛神論為武器為自然爭取壹席之地。自然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自然,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對自然最好的解釋。隨著歷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以純“理性”和實驗的方式探索自然奧秘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對立。然而,無論是培根還是笛卡爾的哲學,最終目的都不外乎是從認識論的角度探索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到了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思想家,世界的本質和自然的奧秘這壹主題再次被擺在哲學家面前,以霍爾巴赫為代表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從本體論的角度對自然作出了唯物主義的回答。

可見,西方哲學的整個發展,在知識結構、思維趣味及其研究對象上,都註重自然本質的揭示。他們可能對事物的內在構成、形成原因、發展方向、轉化等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力求達到對世界和自然的真正認識,從而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和不同於中國哲學的獨特研究對象。

總之,中西哲學在哲學的研究對象和追求目標上有很大不同,壹個強調社會和人事,壹個強調自然和物質;壹個側重於對人類社會倫理的探索,壹個側重於對物質世界本質、內部結構和發展規律的研究。這樣,社會政治倫理就成了中國哲學產生、發展和演變的中心線索,哲學家們試圖通過道德倫理的規定來達到世界完美的目標;探索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成為西方哲學家關註的焦點,也是西方哲學發展的主線。與中國哲學不同,西方哲學家試圖通過揭示自然來實現對世界和宇宙的真正理解。因此,“向善”與“求真”構成了中西哲學追求目標的重要區別。

二、經驗與思辨——中西哲學的不同思維方式

  • 上一篇:適合初戀的文案
  • 下一篇:中國傳統中軸線研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