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視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
●西方父母:從小到日常教導。
西方父母重視在日常行為和情緒上教育孩子,在內心感受上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行為和習慣。
●中國的父母:忽略了“做人的教育”
然而,我國的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往往脫離兒童心理發展的實際。比如在幼兒園,他們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略了基本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人際交往,這些都是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
我們壹直在按部就班地講教育,不僅適用於智育和知識教育,也適用於做人做事的德育。目前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本的“生命教育”不無關系。
讓孩子學會獨立
●西方父母:讓孩子自己學會獨立。
西方父母普遍認為孩子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努力,自己生活,從努力中獲得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到各種技能。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父親或母親走在前面,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重要。
●中國的父母:保護各種不同層次的溺愛。
中國的父母害怕孩子撞到壹起,所以經常要抱著或者拉著孩子。
(3)讓孩子自然發展
●西方父母:讓孩子自由發展。
西方人對子女成名成家的欲望相對較弱。他們不是苦心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關註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有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
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成為壹個自立的人。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很多家庭從小就非常重視孩子的自我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和獨立生活能力。
比如讓孩子從小知道勞動的價值,讓他們自己修理組裝摩托車,分擔割草、粉刷房子、簡單木工修理等等工作。另外還要出去打雜,夏天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西方孩子從小從事的送報紙等勞動,本身就是吃苦精神的磨煉。寒冷的冬天,當中國同齡的孩子還在滾燙的被窩裏熟睡時,西方的孩子已經起床挨家挨戶送報紙了。
這對於溺愛孩子的中國父母來說可能顯得“殘酷”,而正是這種看似“殘酷”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技能。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父母:過高的期望只關註學習。
中國很多父母都渴望孩子成功,所以超出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鼓勵孩子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他們的家庭中無孔不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更加關註生活,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學習。為了讓孩子在學校表現好,以後,父母不會讓孩子做學習以外的事情。看起來學習好就是壹切,但他們很少關註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公民意識,有的甚至完全忽略。從孩子出生到成年,父母幾乎為孩子準備了壹切,比如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攢錢供孩子上大學、出國、結婚、撫養孩子等等。
雖然我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才華,快樂,但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能讓孩子有才華,也不能讓孩子快樂,因為社會競爭不僅僅是知識和智力的較量,更是意誌、精神狀態和做人的較量。
註意與兒童的精神交流。
●西方父母:經常溝通,重視心理健康。
西方父母更註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所以非常註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他們經常和孩子討論問題,孩子不開心的時候也願意和父母討論事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孩子的成功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
●中國的父母:更關心生理需求,忽視心理需求。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很多家長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基本上以孩子的生理需求為中心,很少關註甚至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誌的磨煉。
這樣壹來,在壹定程度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低,以至於承受不了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哪怕是壹件小事,也能讓他抑郁、頹廢、自暴自棄,隨意離家出走,甚至自殺、厭世。這類事件近年來在媒體上屢見不鮮,而且大多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準確地說是父母疏於培養孩子健康心理而導致的悲劇。
兒童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選擇。
西方父母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誌和人格。
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無法為孩子做出選擇。而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麽情況下,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理解孩子的心理。
●中國的父母:主導,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
而中國大部分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聽話。
(6)鼓勵孩子創新和探索。
●西方父母:鼓勵創新和探索。
西方父母“鼓勵創新”,而中國父母往往“滿足於克隆”。前者鼓勵孩子超越前任,後者教孩子在前任面前止步。
西方父母認為,孩子和成年人壹樣有獨立研究和動手能力,能以寬容的態度創造有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往往對孩子的探索行為采取積極正面的態度,鼓勵孩子提出生活中的不同意見,積極探索問題。
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沒有正面作用,也不會過多幹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加以改正。
●中國的父母:常常滿足於“克隆”
中國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持否定態度。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動”視為“無稽之談”,加以阻止。
例如,如果壹個美國孩子在家裏拆了壹個鬧鐘,大多數父母都會表揚這個孩子。如果沒有,很多家長會和孩子壹起安裝鬧鐘,甚至鼓勵孩子拆了再裝。但是,如果中國的孩子把家裏的鬧鐘拆了,就算能裝回去,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父母。
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孩子們常常會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