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文化差異探討感

中西文化差異探討感

中西方禮儀文化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壹種語言,也是壹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壹,中華民族是唯壹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壹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壹、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壹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壹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壹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裏,壹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裏的範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壹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裏,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妳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註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註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壹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註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壹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壹起營造壹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麽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壹定要註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壹杯壹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壹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壹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湧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壹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誌。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面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壹些先進的制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註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壹,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壹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壹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壹,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壹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於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準。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壹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壹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壹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壹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壹個禮儀標準不太統壹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壹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壹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壹。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壹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中西服飾文化

說起東方服飾文化,人們壹定會想起雍榮華貴的唐裝,含蓄雋永的旗袍,而對於西方服飾文化我們卻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裝,便是中世紀歐洲隆重華麗的貴族服飾。其實中西服飾文化差異並不如此簡單,壹個民族的服飾特點滲透著壹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西服飾經數千年的歷史沈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

壹、 色彩

壹個民族對顏色的喜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好反映了這個民族潛意識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黃為貴”的傳統觀念。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它們被稱為正色,其它顏色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也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而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純潔、正直,紫色象征高貴。中世紀時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向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的歡迎。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

二、 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來講,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和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比較肥大,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采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等,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裝的外型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 圖案

中西服飾在對圖案的選擇上也呈現五花八門之勢。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到今,從高貴綢緞到民間印花布,吉祥圖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等圖樣,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象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樣,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洛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旋渦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利用幾何緒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等。

隨著如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服飾文化融合趨勢也空前加強。中國服裝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軌,走壹條時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傳統服飾設計中融入西方時尚元素,同時中國元素正在影響著國際時裝界的發展。我們在探討中西服飾文化差異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在全球化的沖擊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關鍵在於找到這個點,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點。

從大禹治水到諾亞方舟看中西文化差異

古老的文明是從人類與洪水的鬥爭開始的。無論是我國的大禹治水傳說還是西方諾亞方舟故事,都說明了在遠古洪荒時代已經開始了與洪水抗爭的事實。然而面對洪水之災,大禹不僅總結父親鯀築堤防水失敗的教訓,疏通河床、開鑿渠道,而且“身執耒鍤,以民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過家 門而不入”,終於出現了“九州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史記·河渠書》)的局面,成為中華民族千古流傳、婦孺皆知的美談。而在西方,廣為人知的是《聖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故事:諾亞受上帝啟示,在上帝懲罰世人罪惡,要用洪水淹沒世界、毀滅人類之前,建造了壹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動物雌雄各壹對帶到船上,躲過了洪水的滅頂之災。兩個故事在東西方千古流傳,經久不衰,積澱了各自的文明,飽含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演繹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觀。諾亞靠神的啟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給人們的災難,而大禹則把洪水看作自然現象,帶領人民壹起用疏導的辦法戰勝洪水;諾亞也給人類繁衍留下了種子,但也給人類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惡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給人類的卻是與自然界和諧與鬥爭的思考。這二者從根本上體現的是世界觀、宇宙觀上的差異。在中國,壹般把宇宙的起源和發展視為壹種健動不息的自然過程,而人則是宇宙之中的壹個有機組成部分,人要適應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壹”。正是這種宇宙觀,使大禹面對洪水,因勢利導,不“堵”而“疏”,使我們的古先帝西起沙漠東至大海將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鬥爭中凝聚壹起形成了壹個偉大的民族,鑄造了壹個治水的偉大時代,造就了壹種古老的東方文明。而在西方,卻試圖為宇宙尋找壹個不變的絕對存在,並從這種絕對存在出發規定萬事萬物的基本性質。作為西方文明源頭之壹的猶太——基督教神學,就把上帝作為時間和萬物的創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諾亞,從而演繹了西方文明。

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進和穩健、躍動和嫻靜、分析和綜合的差異。面對人類的“罪惡”,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毀滅人類。這種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躍進和突變,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學上表現為充滿躁動和遐思,在文學上對騎士精神進行歌頌,在藝術上張揚運動精神和陽剛之美。而在思維方式上則表現為片面的掘進,用哲學家的語言就是壹分為二,同中求異。因此,上帝不用做整體思考,僅執壹端就可以讓人類重新繁衍,哲學家、思想家僅圍繞壹個著眼點,便可尋根究底地鑄造自己的理論大廈,形成自己的學派、主義,以至思潮蜂起、理論叠出,再現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與此相反,面對洪水之災,中國的古先帝們前仆後繼,大禹終於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針,並綜合運用當時各種原始的知識和技能而治水成功。這凝聚了東方文化典型的思維特征為綜合,積澱了東方文化的核心為穩健和嫻靜,用哲學家的語言就是合二為壹,異中求同。因而中國哲學的整體觀念年深日久,中國文化的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成為底蘊,中國美學的陰柔之美成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處,有美麗的珊瑚,飄曳的海草,也有悠閑的海魚,同波濤洶湧的海面相比,構成了壹幅嫻靜多彩的圖畫。這就是東方文化的境界。

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方倫理道德觀上的差異。兩個故事從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東方疏導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異,而從深層次看則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天賦人權,強調個體本位,張揚主體性,而東方文化更強調禮治,講集體本位和人倫責任的差異。在諾亞方舟故事中,雖然看不到諾亞為人類而鬥爭的痕跡,卻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計劃,感受到他抓住機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體精神,領悟到他利用外部條件應付危機,以退為進的應變思想。西方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從古希臘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藝復興發展到極致,色彩濃重地描述著追求獨立人格、個性解放、強調個人主義的畫面。這壹方面促使西方文化異軍突起,人才輩出,成績卓著;另壹方面也造成了意識形態的混亂,個人主義的無限膨脹,形成了自我表現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揚,培育了中國自省、自律,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的禮治思想和重義輕利的文化觀,形成了中國人謙和、禮讓、重社會責任的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這種文化長期積澱而形成的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的外儒內法的社會結構和人倫責任,壹方面保證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促進了國家的統壹和社會穩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續,但另壹方面也禁錮了人的個體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於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橫向夫妻關系,東方重縱向血緣相承。諾亞攜妻避水,而大禹則繼承父業,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東西方封閉與開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形成東西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差異也是精彩紛呈的。諾亞方舟和大禹治水為我們呈現了中西文化的美麗景觀,引導我們走向中西文化差異的源頭,啟發我們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質和精髓,促使我們相互借鑒、彼此“揚棄”。使“嫻靜”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躍動”的西方文化相映,使東方的責任意識和西方的權利思想相輔,從而生成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圖畫。

  • 上一篇:中國的喜劇電影經典有哪些
  • 下一篇:書店設計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