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筷子的特點
中國:筷子幾乎是立方體,只是頭尾略細。由於竹子生長迅速而廣泛,所以竹筷的利用率很高。還有專門用來做菜的巨型長筷子,日語稱之為“菜筷”。
日本人:筷子是尖的,通常是木制的或塗有漆的,它們的名字遵循了舊中國的說法“筷子”。
朝鮮半島:因為戰爭,為了讓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由兩片扁平的金屬片制成。
筷子和刀叉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差異隱藏的科學原理。
說到筷子,大家都不陌生。天天吃的家夥,壹雙在手方便實用。除了湯,還能掃全桌。很多用慣了筷子的中國人對外國人的刀叉並不以為然。僅僅是吃壹頓飯,他們就需要壹長排的刀、叉和勺子。壹不小心碰到壹大塊食物就用雙手下手真的很麻煩。每次想起這個地方,我都忍不住有很多自豪感。也許妳猜不到,其實這兩根簡單的棍子很有學問。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它的名字與江南民間的禁忌有關。
說起服務人類飲食的歷史,這些筷子可以算是刀叉的祖先了。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主要用手抓食物。自從“猿分彼此”以來,人們發現當食物被煮熟時,它更美味。在先秦時代,人們壹般不用筷子吃飯。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們用手將米送入口中。後來因為人們不可能直接用手燒烤食物,所以需要竹簽等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用炊具煮肉菜的湯,他們也用這些東西來吃。久而久之,聰明的祖先逐漸學會了用竹棍來握持,這就是筷子的最早雛形。
筷子在古代被稱為筷子,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禮記》、《荀子》和《史記》中都提到了筷子。在《韓非子》中,特別提到了以奢侈聞名的紂王,他用“朱湘”吃飯。浙江大學尤教授認為,東西方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差異與環境有關,筷子應該起源於有竹子的地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從竹音。”正好驗證了這樣壹個結論。
但《筆記》說:“湯裏有菜者宜用,無菜者不宜用。”從構詞法來看,“從木”被壹些學者認為是木筷子。可以回想壹下,中國北方多樹,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成為中國最原始的筷子原料。研究表明,筷子直到漢代以後才被廣泛使用。後來“筷子”演變成“筷子”,與中國古代江南水鄉的民俗有關。民間航海不說“活”,船工吃飯離不開筷子。都是諧音,幹脆改成了“快”。後來為了區別於常說的“快”,又加了竹頭。
刀叉的出現是因為適應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晚得多。根據尤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與古代歐洲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立即用刀子生活,經常把肉煮熟,切開來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面包之類的都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開送進口。在城市定居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不用隨身攜帶。不難看出,刀和筷子作為當今西方的主要餐具,有著截然不同的身份。它們可以用來屠宰、解剖和切割牛羊的肉,也可以在烹飪和食用時用作餐具。
大約在15世紀,為了改善吃飯的姿勢,歐洲人使用雙尖叉。用刀把食物送入口中很不雅觀,但用叉子夾住肉送入口中更優雅。叉子嚴格來說是餐具,但是叉子的弱點是不能用刀在前面切,所以兩者缺壹不可。直到17年末,英國上流社會才開始使用三尖叉,直到18世紀才有了四尖叉。所以西方人使用刀叉只有四五百年。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飲食習慣的差異,也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尤教授認為,刀叉必然會導致共享制,筷子也壹定會配合家庭成員圍坐在餐桌旁壹起用餐。西方從壹開始就把自己壹分為二,這就導致了西方人註重獨立,孩子長大後會獨立進入這個世界的觀念和習慣。筷子帶來的用餐系統,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壹起的家庭單位,從而讓東方人有了相對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簡單地把不同傳統的形成與餐具的差異對應起來,但毫無疑問,它們適應並促成了這種分化。筷子是文化傳統的象征。中國人去美歐,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外國人在中國學習使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還是要拿起刀叉。
筷子刀叉誰更高級?眾說紛紜,但各有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