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餐飲文化的差異由於地域特點、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的影響,餐飲產品在原料、口味、烹飪方法、飲食習慣等方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中西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來自於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中國人講究“天人合壹”,西方人講究“以人為本”。在此,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談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1.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與講究“味”的中國飲食相比,西方是壹種理性的飲食觀念。無論食物的色、香、味、形,營養都要保證,壹天要攝入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使味道壹樣,也壹定要吃——有營養。這種飲食觀念與整個西方哲學體系是相容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征。西方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事物的原因,而事物的原因往往是形而上的,二者相互連貫,形成形而上的哲學。這種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了活力,使其在自然科學、心理學和方法論方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其他方面,這個哲學命題卻有很大阻礙,比如飲食文化。在宴會上,妳可以註意餐具、材料、服務以及原材料在形狀和顏色上的搭配。但無論多豪華多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壹種味道,毫無藝術可言。作為壹道菜,雞肉是雞肉,牛排是牛排。即使有匹配,也是在盤中完成的。壹盤“法式羊排”配上土豆泥,靠在羊排上,另壹邊是煮青豆和幾片西紅柿。顏色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各種原料互不相幹,口感和諧,各有風味,簡單明了。中國人非常重視“吃”,諺語“民以食為天”說明我們把吃看得和天壹樣重要。因為我們的民族幾千年來壹直處於生產力低下的狀態,人們總是忍饑挨餓,所以才有了獨特的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生存的需要吧。如果壹種文化把吃作為第壹位的話,那麽就會出現兩種現象:壹方面,把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存,更是為了用來養生,這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壹方面,對美食的過分關註會讓人對美食的追求產生敬佩。在中國的烹飪中,對美味的追求幾乎到了極致,以至於中國人在海外靠開餐館謀生,這也成了我們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惜,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壹需求的時候,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許多傳統食物都必須在熱油中油炸,用小火長時間烹飪,這樣壹來,菜肴的營養成分就被破壞了,許多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流失了。所以說到營養,其實就觸及了中國飲食文化最大的軟肋。民間有句諺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正是這種對美食的追求,讓我們忽略了吃的真諦。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經常會說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但是,如果要進壹步問什麽是“好吃”,為什麽“好吃”,“好吃”在哪裏,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是壹種無法形容的“意境”,就是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仍然難以涵蓋這種“境界”。中國飲食的獨特魅力,關鍵在於味道。美食的制作在於和諧,讓食物的原味、加熱後的熟味、配料輔料的味道、調味料的和諧味道相互交織、相互協調,使它們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中國烹飪的和諧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髓,菜肴的形色是外在的東西,味道是內在的東西。註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註重菜肴的味道而不過分顯露菜肴的形狀和顏色,是中國審美飲食觀最重要的體現。在中國,飲食上對美的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也與中國的傳統哲學相吻合。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中國哲學具有宏觀、直觀、模糊和不可預測的特點。中餐的制作方法就是調和鼎,最終調和出壹種美好的味道。這個強調的是分寸,也就是整體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壹切都是基於食物的美好與和諧。範圍內的品種決定了中餐的豐富和多樣,決定了中餐的特色,甚至決定了每壹位廚師的特色。二、中西食物對象的區別西方人認為菜肴是為了充饑,所以專做大塊肉、整只雞等“硬菜”。中國的菜“好吃”,所以中國的烹飪在用料上也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很多西方人視為丟棄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材料,外國廚師處理不了的東西,壹到中國廚師手裏,就能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上具有廣泛的隨意性。根據西方植物學家的調查,中國人吃600多種蔬菜,比西方人多6倍。其實在中華美食中,素菜是普通食物,葷菜只有在生活水平高的時候才進入普通飲食結構,所以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在普通飲食結構中,菜食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植物性烹飪與佛教徒的倡導密不可分。他們視動物為“有生命的東西”,視植物為“無生命的東西”,所以提倡素食主義。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認為自己比中國更註重營養的合理搭配。有發達的食品工業,比如罐頭、快餐,既省時又營養好,所以他們國家的人普遍比中國人強壯:個子高,腿長,肩膀寬,肌肉發達;而中國人則是瘦瘦的,肩窄腿短,色淡黃。根據中西食物對象的明顯區別,有人稱中國人為植物字,西方人稱動物字。第三,飲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差異很大,這種差異對國民性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宴會,不管是出於什麽目的,都只會有壹種形式,就是大家圍坐在壹起,享受壹個座位。酒席要用圓桌,在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趣味的氛圍。美食擺在壹桌人的中央,既是壹桌人欣賞和品嘗的對象,也是壹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們相互敬酒,相互獻食,相互勸誡,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美好事物面前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飲食有明顯的缺點,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體現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範疇對後世思想的影響,有利於集體情感交流,所以至今難以改革。雖然食物和酒在西式宴會上非常重要,但它們實際上是用來陪襯的。酒席的核心是友誼,友誼是通過和隔壁的客人交談來實現的。如果把宴會的社交性比作跳舞,可以說中式宴會就像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就像男女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的友誼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但中式宴會更多體現的是整個宴會的友誼,而西式宴會更多體現的是相鄰客人之間的友誼。與中國飲食更明顯的區別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這個方法是:所有的食物都是壹個壹個陳列出來的,每個人都是各取所需,不用固定在座位上吃飯,可以自由活動。這種方式方便了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把所有的話都放在桌面上,也體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幹涉,缺少壹些中國人聊天玩樂的情調。所以說到底是感性和理性的區別。然而,這種差異似乎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模糊了。中國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只關註蔬菜的色、香、味,更關註其衛生和營養。尤其是非典之後。還有,人們因為工作越來越忙,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之類的。這樣飲食上的區別就不太清楚了。]
上一篇:中秋節六年級作文下一篇:為什麽有些公司叫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