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壹種民族歷史文物。壹具銅鼓的基本形制有鼓面和鼓身。鼓面是受擊部分,鼓身是***鳴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間多鑄有懸掛用之耳。
這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大的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
銅鼓的出現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最早是作為炊具和打擊樂使用的。之後,逐步成為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在發展的過程中,敲擊銅鼓發出的聲音開始被用於戰事召集的信號。此後,銅鼓又成為賞賜或貢品,以及用於祭祀、盟會、宴會歌舞時的樂器,貴族還把它作為葬品。
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極有個性的歷史文物,流傳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傳說。
1955年,在廣西北流縣發現了這面雲雷紋大銅鼓,鼓身高67.5厘米,鼓面直徑165厘米,重達300公斤,被譽為“銅鼓之王”。仔細打量,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暈圈內布滿了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疊的雷紋,另有蠶絲紋環耳兩對。面對這麽壹只鼓體龐然,鼓面寬闊,還有那些頗似幾何紋路的圖形,大銅鼓究竟想說明什麽?是壹種崇拜的符號呢?還是壹種記事的手段呢?或許就是古人對審美的壹種尺度呢?
直至今日,許多專家學者談起銅鼓的時候,依然會面帶不解。作為手工鑄造的銅鼓,壹般都是壹模壹器。但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發現壹件銅鼓的模具。那麽,這些模具都到哪裏去了?更何況是鑄造壹面罕見的“銅鼓之王”?古人又是用什麽方法來鑄造銅鼓的?有關單位和學者曾用高價從外省請來著名的冶鑄師傅,對雲雷紋大銅鼓進行復制。沒想到,復制過程盡管采用了先進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廣西古人鑄鼓的技術非同壹般。
北流,歷來就有“銅鼓之鄉”的美稱。在人傑地靈的北流,自漢晉以來就出產形體碩大的銅鼓。北流出土的銅鼓數量之多,銅鼓之大,是世人公認的。據《北流縣誌》記載:北流縣東20裏,有山名銅石山,此山層巒聳翠,石皆紫色,唐武德四年在北流置銅州,就因為有了這座山。另有史書說:桂南、粵西壹帶,界內有銅山,南越王趙佗時曾在銅山鑄銅。鑄造的是什麽呢?通過銅鼓學家的考古證明,銅石山是西漢壹個大規模的銅鼓冶鑄遺址,工場規模之大,方圓數裏,場內尚存風管、爐渣、炭灰、銅片,甚至銅鼓殘片,壹應俱應。日本東京大學考古專家吉開將人先生考察了這個遺址後,認為這個遺址是嶺南的唯壹,是國寶。
其實,在廣西各地的文物調查中都有銅鼓的發現,或是墓葬出土,或是零星發現,或是民間傳世等,其中以廣西北流、桂平、藤縣、玉林、浦北、東蘭、大化、橫縣等市縣最為密集。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廣西各級文物管理部門收藏的銅鼓已達700多面,其中廣西博物館擁有銅鼓360多面,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此外,紅水河流域民間收藏銅鼓還有1100多面,僅東蘭縣金谷鄉就獨占120多面,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也有106面。據統計廣西銅鼓數量居全國首位。
在多民族融合的廣西,壯族、瑤族、苗族都有拍擊銅鼓而歌,伴隨銅鼓而舞的習俗。演奏方式是將銅鼓懸掛在木架或樹杈上,用特制球形鼓棰敲擊。也可以壹人擊鼓,另壹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動,以改變音量和音色。還有的在銅鼓下置放壹水桶,盛水過半,敲擊時以達到鼓聲的清純悅耳。如果是小型銅鼓,可背在身上邊跳躍邊敲擊。在壯族地區,普遍流行銅鼓樂,對歌、賽馬也擊銅鼓助興,銅鼓專用曲牌有《祭鼓調》、《送鼓調》、《喜鵲調》、《散花調》。即使在神秘的花山壁畫中,我們也看到舉手向上,敲打銅鼓的圖案,這說明銅鼓早已在壯族先民的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瑤族和苗族同胞則喜歡眾人圍成圓圈,用銅鼓熱烈的伴奏進行舞蹈,部分地區還並存著祭銅鼓的習俗。由於民族間的審美、習俗存在的差異,因而體現在銅鼓的鑄造風格上也不盡相同。如銅鼓上的圖案:有的鑄有蟲魚、鳥獸、花卉;有的則鑄有舟船、青蛙;還有騎士立像及羽人劃船、羽人舞蹈紋飾等。
於是,我們從廣西北流發現的雲雷紋大銅鼓身上,更容易領略到冶煉、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宗教等綜合元素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雲雷紋大銅鼓的誕生,標誌著廣西古代青銅冶煉技術和工藝水平的整體提高。同時,也看到了廣西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審美情趣;包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民族史、民族學、民族科技、民族藝術以及民族風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
從南方山林村寨中傳出的的銅鼓聲聲,攜帶著南方少數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震撼著華夏大地!
視頻鏈接地址:/v_show/id_XNjE4NDI3N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