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很多人不太懂文言文。他們認為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沒有必要花時間學習文言文。不僅許多學生和壹些成年人持有這種錯誤的觀點,壹些高級語文教師也持有這種觀點。
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數量有所增加,這與國家振興民族文化的戰略方針是壹致的。今天,中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古詩在高考試卷中的比重超過20%,就是其重要性的具體體現。
幾十年前我看到臺灣省的中考試卷,其中古詩文的比重超過30%,比我們現在的高很多,讓我很驚訝。那時候我們的中考試卷比重要的小很多。後來看了三毛和瓊瑤的小說,覺得道家文化和宋詞在他們的小說裏是如魚得水的,對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深感佩服。後來看了南的《論語》、錢穆關於傳統文化的著作、蔣勛的文章、白先勇的小說《臺北人》,深感臺灣省作家學者對傳統文化的造詣,遠高於大陸學者整體水平。港澳臺依然使用繁體字,甚至日本依然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東西。他們的經濟和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們發達,說明傳統文化並不影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而我們往往把落後於別人的責任歸咎於傳統文化,而不是自己去找原因。這是缺乏推卸責任的懶惰思維。我真的很擔心孔子的那句話不會應驗:“禮未求諸種場。”
壹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歷史不能照亮現在,未來將是黑暗的。歷史的價值在於照亮當下,但高舉歷史的火炬要靠當下的人。歷史、現在和未來是不可分割的。為了現在和未來去理解和研究歷史,死抱著歷史和歷史虛無主義不放,是錯誤的。
文言文的學習涉及到古代文化的傳承。人類歷史是不斷發展的,知識也是不斷更新的。但是,只要人還是人,就必然會有很多古今相同的思想和情感。即使人文學科發生了很大的發展變化,古代文化也能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有人會說,為什麽不直接翻譯?那豈不是省事?文言文翻譯和外文翻譯是壹樣的。翻譯是不得已而為之,再好的翻譯也只是擦邊球。況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本身。學文言文就是學古文化,只讀翻譯,跟吃甘蔗渣壹樣。更何況抒情性強的詩歌很難翻譯,個人感受和體驗差異很大。野狐認為翻譯詩歌是荒謬的。妳可以說話,妳可以解釋,妳可以翻譯,這就是妳所說的。萬不得已的翻譯只是幫助我們學習和掌握文言文的手段,並不能解決終極問題——傳統文化的弘揚。
過去已成定局,可以學習。現在,新聞上說了。如果真的想好好學習,真的學不會。未來,還沒有發生。怎麽學?畢竟我們的選擇其實很有限。如果不從過去吸取教訓,從哪裏吸取教訓?很多人用形而上學的態度看待世界。通常的邏輯是“xx與我無關,我不需要學”。
古人和我有什麽關系?我不會回去學的!外國人和我有什麽關系?我不出國也不讀書!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什麽都不用學。古人和我們有很大關系。我們要學習古人的經驗教學,也要努力學習,創造性地學習。比如古代人怎麽相處,怎麽做事,和現代人差別不大。如果我們學習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將對現代生活非常有益。
古人講仁、義、禮、智、信,這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不僅我們要學,外國人也要學。學會這些東西,會讓社會更和諧,生活更幸福。其他國家的人和我們有很多關系。我們應該學習,努力學習,創造性地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基本上來自西方。即使是現在,中國也不是每壹種科技都領先,很多方面都要向西方學習。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先進的社會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無論是向西方學習,還是向古人學習,我們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為了更好的未來。只有學習過去,才能面對未來!只有向別人學習,才能過上好日子!
我想有這種疑惑的人不在少數,但這恰恰是我們需要加強古漢語學習的原因之壹,因為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沒有這個共同認同的根,我們未來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學習古文不僅僅是為了備考。就語言學習而言,我們傳統語言(古文)的精煉、含蓄、優美等特點,誰也不能否認。它是現代語言的源頭,是現代語言的壹個無與倫比的典範。
總之,現代語言足以溝通,但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們不僅僅滿足於相互理解,更追求說話的優雅和優美,這是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內在需求。
另外,學習古代漢語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給我們壹種民族認同感,這是保證我們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因為,無論我們遇到什麽樣的風雨,我們骨子裏傳承的文化都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有些東西,我們平時可能看不到,但關鍵時候會發揮作用。
像老壹輩科學家錢學森,當他聽說新中國誕生的時候,為什麽要放棄國外的優秀生活,匆匆趕回來,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愛國”的基因;為什麽很多人壹輩子在外漂泊,老了想回老家?那是因為傳統文化中“返本”的基因在起作用。
有人說“科學無國界”,哪裏能玩就玩哪裏。這是典型的謬誤。這種人是沒有學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或者說是從來沒有學過的人。科學可以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他們服務的人也是有國界的。
當然,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東西是值得今天的現代人學習和借鑒的,比如《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思想,儒家的“和”“中庸”思想,王陽明的“知行合壹”思想。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是取之不盡的思想和智慧的“寶庫”。這是很多外國人羨慕的。怎麽能不懂得珍惜呢?
今天,這些東西雖然有些有些落後,但更多的東西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甚至可以說,關於我們未來的命運有壹個謎,比如易經,我們對它的認識還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說了這麽多,總之,要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這與考試無關,考試只是壹種手段。我們真正需要掌握和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壹些核心思想和思維方式。
這兩個方面並不矛盾。歷史的發展是歷史規律,倡導學習古代漢語是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不忘中華文明的堅實基礎,溫故而知新,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比如人的年齡總是壹年壹年的增長,但是我們提倡自我反思,自我總結,那些過往的經歷也是我們前進的實踐基礎。
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在文學創作上取代了文言文,文學作品也開始流行。只要人們能讀,每個人都能讀。似乎文言文成了封建社會的糟粕,變得沒用了。關鍵是沒有文言文基礎的人根本看不懂。那麽我們為什麽在中小學教學中提倡古文學習呢?
學習古代漢語,了解民族悠久的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必須通過古文來理解。文化是壹個民族的根本,沒有文化背景的民族就像水面上的浮萍,難以穩定。雖然我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需要全面學習古文,但是我們在課本上學過的古文屬於精華。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對民族歷史和古代民俗有壹個大致的了解,這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啟迪他們的心靈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壹方面,通過學習通俗古文,掌握基本的古文化和社會常識,讓學生接觸優秀的民族文化,有利於增強年輕壹代的文化自信和全民族的凝聚力。敏兒認為這很重要,尤其是在崇洋媚外的時代,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沈澱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對我們堅持自我,不斷前行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習古代漢語,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文化是壹個國家的軟實力,優秀傳統文化是建立先進文化的基礎。中小學課本中的古文所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積極樂觀、誠實友善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古人留下的精神文明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民族精神需要傳承,這是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無論我們走多遠,我們都不能放棄。
有句話叫“不讀書,不知學問之大。”古籍蘊含著幾千年的智慧。妳讀嗎?
有人可能會說,現代社會,為什麽要看古籍?現代人要讀現代書,古書是給古代人看的。
我們可以考慮煤的形成。起初,它是壹棵樹。幾百萬年和地殼的壓力形成了壹點點碳。可以說煤炭是濃縮樹。書也是如此。人類的書籍,經過幾千年的規訓,浩如煙海,能流傳到今天,是原來的零頭。現在還能算得上經典的分數是多少?所以,讀古書,就是學習古人積累的智慧。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多讀書,多讀古書,從古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發揚光大,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就中國而言,古籍不僅涉及多學科領域,還涉及許多尖端技術。有些事情我們現代人不懂。古人有很多知識。誰做的?渾天儀,誰做的?現在有人會寫李白的詩嗎?讓我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