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作為調節經濟運行的手段,具有資源合理配置、供求自動(雙向)調節、客觀價值評價和強制獎懲等功能,最終導致利益關系及其分配方式和道德價值取向的改變,使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在按勞分配原則下趨於壹致和有序。在醫德建設中,具體表現如下:
(1)競爭激勵效應有助於促進醫學倫理的進步。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壹個突出特征,尤其是在現代,正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類崩潰進入社會大生產時代。競爭意味著每壹個生產者都存在優勝劣汰,意味著要求每壹個生產者不斷進取。此外,市場經濟的競爭也為醫德醫風建設註入了新的活力。競爭極大地刺激了醫療機構占領醫療市場的欲望,促使其改革醫院管理,加大設備投入,提高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以良好的服務態度改善醫院形象,增加醫院在醫療市場的競爭力,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醫療技術低、管理差、服務態度差的醫院,危機感會更大。由於將競爭機制引入醫院管理,壹大批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醫務人員銳意改革,奮發進取,學習科技,搞科研,開發應用新技術成果,有效克服了工作不負責任,整天吃飯,大大咧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壹日為僧的不可克服的現象。同時,良性競爭也必然促使醫德主體加強自身修養,強化自律意識,規範醫德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從而確保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市場公平效應有助於醫療關系的協調。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來平等,這就決定了市場關系的平等。凡是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在市場上都是平等的,反對任何行政的、財產的、宗法的特權。他們只把對方當作商品的賣方或買方,把對方當作商品和貨幣的所有者,其他壹切社會差異都不被承認。在市場的交易中,等價交換原則占上風,買賣雙方的價值要求大致相等,任何壹方不得以非經濟手段占有他人的勞動。它表現了市場經濟中人人機會和權利的平等,否定了封建特權的等級觀念,淡化了市場交換中的人的因素。在醫療衛生領域,有利於滿足不同層次人群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有利於建立獨立平等的醫患關系和醫生之間的關系。
(3)價值認同效應有助於落實按勞分配原則。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影響,醫療衛生事業被當作福利事業對待,醫療衛生機構被誤認為是福利機構的承擔者,而國家對醫療機構的經費投入十分有限,導致醫療機構規模縮小,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降低。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醫療衛生服務第三產業的劃界和醫療服務的市場化趨勢,將有助於克服“倒掛”的弊端,打破醫療衛生服務純公益和純消費的觀念局限,使醫德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價值得到市場認可和平衡,強化尊重知識和人才的觀念,打破“大鍋飯”現象,克服計劃經濟下的依賴思想,真正體現“多勞多得”
(4)思想的催化作用有助於建立新的醫學倫理體系。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引起的利益關系的變化,使人們的開拓進取、公平競爭、時間效益、人才信息、獨立自尊、法律紀律、個人合法利益等觀念日益清晰,從而形成壹種無形而巨大的輿論力量,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強調醫學倫理主體的功利性,要求醫學倫理主體同時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也引發了醫學倫理觀念的連鎖更新和醫學倫理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的變化,甚至對醫學倫理教育和建設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充分反映了社會的強烈呼聲。
2.市場經濟對醫學倫理的負面影響
以追求價值和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市場經濟,是實現社會主義經濟法規定的生產目標的手段。但市場經濟對價值的追求,潛伏著在壹定條件下為價值而犧牲使用價值和社會利益的可能性,從而助長經濟沖動,淡化道德理性,導致或促進醫務人員不道德意識、行為和作風的產生和發展,甚至產生新的拜物教和拜金主義。在壹定程度上表現為奉獻精神弱化、醫德觀念淡薄、醫生謀取私利泛濫、醫療服務質量下降等社會道德規範。具體表現在:
(1)市場經濟的競爭可能導致醫學倫理主體的投機心理,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成為個人和單位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合理方式,是價值規律作用於市場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調節機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壹些自發的盲目性,容易誘發人們的投機心理。市場競爭的目的往往是戰勝對手,強者愈弱,進而實現壟斷。這種弱肉強食的負面因素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頑固地表現出來。當它影響到醫療保健的神聖殿堂時,可能會發生買賣病人、互相挖角、“以醫謀私”的現象,也可能會造成壹些地區重復購買大型設備以增強競爭力,給本已稀缺的衛生資源帶來更大壓力。
(2)市場經濟的功利性可能會助長醫學倫理主體的拜金主義和急功近利。功利主義是市場經濟的壹大特征。商品生產者總是試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壹切以能不能賺錢來評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講經濟效益,雖然它包含著實事求是、講求效益的精神,但它對開源節流、提高管理水平、加強醫院建設的經濟和物質基礎有著不可否認的作用。但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可能導致醫療機構過於註重經濟效益,以獲取最大利潤為唯壹追求目標,而忽視社會效益;有可能只關註眼前利益,忽視專業課程建設和業務發展,放松人才培養;有可能忽視醫療制度的嚴格執行,影響醫療質量的提高;有可能盲目接受和發展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導致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科室之間、醫院之間、醫務人員之間、醫患之間的關系緊張,矛盾和沖突增多。
(3)市場經濟的社會開放性增加了醫德的真空,造成了壹定時期的醫德混亂。這是在市場的中介下,人們活動空間和自由的增加,打破現有的醫學倫理秩序和不道德現象的必然表現。也是商品生產的特殊利益,是商品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的內在自發傾向。
(4)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增加了醫患之間的物化因素,弱化了醫患關系。醫患關系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義基礎上,要求醫務工作者“平等”“對等”,不以禮相待,不以賄賂相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然而,壹些單位或個人將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作為處理醫患關系的根本原則,忘記了義務勞動的真正價值在於健康和生命,忽視了社會主義醫德的公益性壹面,將其作為純粹的經濟實體對待,將醫患關系作為純粹的商品交換關系對待,經濟利益高於壹切。在實踐中,突出的表現就是“優質優價”,即誰出錢多,送禮多,或者誰能給我提供壹些服務,我就提供更多的服務,質量更好。否則就是“套路”或者敷衍了事,貽誤時機,甚至釀成重大醫療責任事故。
(5)隨著市場機制的介入,在市場發育不完善的條件下,醫療服務具有客觀壟斷性。醫療衛生機構成為相對單壹的“賣方市場”,醫療需求消費彈性極小,醫患雙方處於不對等地位,醫療服務的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也出現了較大偏差,疾病預防和治療脫節,“三級醫療衛生網”的效能大打折扣。
總之,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的侵蝕扭曲了醫德價值觀;等價交換原則的誤用使索取者心理錯位;利益觀的誤導使個人主義膨脹;第二職業的沖擊急劇降低了勞動者的積極性;薪酬機制不健全,使得管理道德滑坡。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註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