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孝的文化常識

關於孝的文化常識

1. 孝文化常識有獎問答

孝文化常識有獎問答 1.弟子規 入則孝 的問答題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註釋

(1)弟子:壹般有兩種意義:壹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裏是用壹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2.關於文化常識的簡單問題

六順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北史·尉元傳》:“然五孝六順,天下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唐 李邕 《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六順勃興,四維偕作。”

五教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子孝。”《舊唐書·玄宗紀下》:“敦風勸俗,五教攸光。”2.古代練兵的五項內容。《管子·兵法》:“五教,壹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3. 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4.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壹:“壹、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六禮1.謂古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和鄉射禮、相見禮。《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鄭玄 註:“鄉,鄉飲酒、鄉射。”《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楊倞 註:“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2.古代在確立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儀禮·士昏禮》“納采用雁” 唐 賈公彥 疏:“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唯納徵不用雁,以其自有幣帛可執故也。”其後《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初學記》卷十四引 漢 秦嘉 《述婚》詩:“敬茲新姻,六禮不愆。” 明 陸采 《明珠記·閨嘆》:“縱無六禮雙羊,奈壹言難變,便死也魂與檀郎為伴。”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生小 雲英 自托媒,遠煩六禮絕嫌猜。”3.古享祭宗廟之禮有六:肆獻裸、饋食、祠、禴、嘗、烝。《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肆獻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賈公彥 疏:“此壹經,陳享宗廟之六禮也。”4.諸侯朝見天子之禮有六。《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鄭玄 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為文。六服之內,四方以時分來,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禮異,更遞而徧。”

五色1.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孫星衍 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2.泛指各種顏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三國 魏 曹丕 《芙蓉池》詩:“上天垂光采,五色壹何鮮。” 唐 韓愈 《謝自然詩》:“檐楹蹔明滅,五色光屬聯。”《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壹回:“有人說妳有個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聲。”3.神色。參見“ 五色無主 ”。4.中醫指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據以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公乘陽慶 ]更悉以禁方予之( 倉公 ),傳 黃帝 、扁鵲 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 張守節 正義引《八十壹難》:“五藏有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也。”《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察色》“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註:“五色者: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也。”

三辰指日、月、星。《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杜預 註:“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麗於天,滔滔猶四瀆之紀於地。” 宋 梅堯臣 《效阮步兵壹日復壹日》詩:“四序相盛衰,三辰運光魄。” 清 唐孫華 《進呈禦覽詩壹百韻》:“紫極三辰正,黃圖九域清。”

總得加點分吧,這麽辛苦!

3.急求壹篇以孝為話題的作文`````回答好的有獎`````在線等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壹個好人,壹個善良的人,壹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壹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壹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壹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 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

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壹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

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

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壹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裏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壹樣。

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 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壹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壹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

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 父親這才明白了壹切。

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壹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

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壹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壹句“母在壹子寒,母去三子單”。

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壹代更比壹代強”。

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

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壹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夫孝,始於事親也。

4.有關守孝時間的文學常識

《弟子規》在“入則孝”壹章中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意思就是說父母逝世之後,子女應要守孝三年,常常要為父母的離世而感到悲痛不已。要在墳前搭建簡易的住所,杜絕酒肉和壹切娛樂活動。這就是“守孝三年”的傳統。

中國古代至少從西漢開始到清朝末年,這種傳統延續了兩千多年,不過,我們現在廢棄這種傳統已經很多年了,不管什麽理由,總之,我們廢棄了。而古代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不論大小官員,不論任何職務,從知道父母喪事那天開始就必須停止工作,回家守孝三年,任何官員膽敢隱瞞父母過世的消息(為了不在官場上人走茶涼嘛),壹律罷免官職。這種傳統無人例外,只有在極少的情況下,才可以在喪期工作,這種情況叫做“奪情” 。哪怕張居正這種的人物在萬歷皇帝“奪情”之後,也回家守孝了三個月。

後來想想,為何壹定是三年呢?會不會時間太長了?仔細體會壹下,其實這裏面是有道理的,這種守孝的行為其實是在報恩,報父母的恩。我們常說:“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了”。孩子在三歲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離不開父母(尤其母親),壹切都要靠父母,盡心盡力照料了三年,直到我們脫離了“三歲小孩”階段,從嬰兒進入幼兒(可以暫時脫離父母進入幼兒園)了。父母逝世後,守孝三年,日夜不離,是為了報這三年的恩。

5.關於孝的問題

不孝有三: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壹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無後為大。 解釋1: 壹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壹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最大的不孝了。 解釋2: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壹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裏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 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壹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十三經註疏《孟子·離婁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漢代趙岐註:“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壹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壹直被認為封建思想的桎梏,進而有人說儒家滅人性,孟子沒人情。

雲雲。 因為他們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

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壹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所謂過繼,是指在壹家人家的長久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過繼到他家作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沒有,就到外族過繼。目的就是保證他家不斷後。

所以,中國的家族沿綿幾十世,這個血脈鏈上,有多少次的過繼,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越是體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後,所以過繼產生的幾率也越大。

與過繼並存的還有其他壹些維持血脈流傳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種。這兩種情況,讀者從字面上應該可以看出其含義。

而尤其要壹提的是,關於借種,在中國古代的不少地區,曾經有壹種集體的借種行為,是每年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有大量的長久無子的婦人聚集到壹起,而那裏還會聚集壹群準備與那些婦人交合為她們提供“種”的男人。這在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就有相關的描述。

可以說是極其愚昧的行為,催使這種行為的就只有壹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了解到的含義。

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

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麽好處)。” 其實,孟子是壹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並非不知變通的老道學。

相似的例子還有“男女授受不親”壹句。其實在《孟子》裏有人問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該不該給予援手,孟子說當然要給予援手。

這裏就不引原文了,建議求知的讀者自己翻看原文。 那麽孟子的話為什麽會被斷章取義到這種程度!我個人以為這是道學家的故意。

很明顯,《孟子》的文字不是隨便壹個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裏應該不會差到把這麽簡單的文字都誤解的地步。所以這種誤解是壹種故意,或者說是曲解。

曲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闡述“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學要旨。 嗚呼!難怪有人說:“和尚是佛門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書生是儒家的罪人。”

若問“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6.關於文化常識的簡單問題請問什麽是:六順、五教、六禮、五 愛

六順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北史·尉元傳》:“然五孝六順,天下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唐 李邕 《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六順勃興,四維偕作。 ” 五教1。

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

《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傳:“布五常之教。”

《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子孝。 ”《舊唐書·玄宗紀下》:“敦風勸俗,五教攸光。”

2。古代練兵的五項內容。

《管子·兵法》:“五教,壹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

3。 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4。

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壹:“壹、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六禮1。

謂古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和鄉射禮、相見禮。 《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鄭玄 註:“鄉,鄉飲酒、鄉射。”《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楊倞 註:“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2。

古代在確立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儀禮·士昏禮》“納采用雁” 唐 賈公彥 疏:“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

唯納徵不用雁,以其自有幣帛可執故也。”其後《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

《初學記》卷十四引 漢 秦嘉 《述婚》詩:“敬茲新姻,六禮不愆。 ” 明 陸采 《明珠記·閨嘆》:“縱無六禮雙羊,奈壹言難變,便死也魂與檀郎為伴。”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生小 雲英 自托媒,遠煩六禮絕嫌猜。”3。

古享祭宗廟之禮有六:肆獻裸、饋食、祠、禴、嘗、烝。《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肆獻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 賈公彥 疏:“此壹經,陳享宗廟之六禮也。”4。

諸侯朝見天子之禮有六。《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鄭玄 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為文。六服之內,四方以時分來,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禮異,更遞而徧。

” 五色1。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

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孫星衍 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 ”2。

泛指各種顏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三國 魏 曹丕 《芙蓉池》詩:“上天垂光采,五色壹何鮮。” 唐 韓愈 《謝自然詩》:“檐楹蹔明滅,五色光屬聯。”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壹回:“有人說妳有個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聲。 ”3。

神色。參見“ 五色無主 ”。

4。中醫指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

據以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公乘陽慶 ]更悉以禁方予之( 倉公 ),傳 黃帝 、扁鵲 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

張守節 正義引《八十壹難》:“五藏有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也。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察色》“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

註:“五色者: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也。” 三辰指日、月、星。

《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杜預 註:“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麗於天,滔滔猶四瀆之紀於地。” 宋 梅堯臣 《效阮步兵壹日復壹日》詩:“四序相盛衰,三辰運光魄。”

清 唐孫華 《進呈禦覽詩壹百韻》:“紫極三辰正,黃圖九域清。 ” 總得加點分吧,這麽辛苦。

7.如何看待“孝文化”問題

時事評論背景: 孝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

然而如今的社會人群正在淡化孝觀念。挖掘孝傳統,弘揚孝文化,以孝作為構建和諧家庭的突破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然而 時事評論觀點:如何看待“孝文化”問題 壹、孝觀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觀念日趨淡化並非僅僅是從道德層面譴責就能解決問題的,背後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如今,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年輕人所占比重越來越少而年長者越來越多,“4-2-1”家庭結構日趨普遍,同時,社會的養老保障體制的遠未健全,年輕人養老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於是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逃避責任,在山東曲阜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56%的人認為孝與不孝與經濟有關。

另壹方面,具體的階層也存在具體的困難。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輕人正面臨越來越多生存壓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的情況下,孝心等道德層面的問題自然被排在了後面。

在農村,城鄉二元分化對立的社會體制,也增加了農村人養老困難。農村家庭的割裂,壹家人分處幾地的現象非常普遍,壹家人都難以團聚、朝夕相處,“孝文化”和“孝心”培養自然無從談起。

二、弘揚孝文化的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包含了許多寶貴的精華內容,對於和睦鄉裏,促進家庭的和諧,維護社會的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孝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同的文化心理,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文化紐帶,成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顯著特征。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倫理道德正處於重構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傳統孝文化,對於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良好的倫理道德規範,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諧友善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並身體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繼續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國作為壹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的地位和使命。

8.急需40個關於風俗文化或文學常識的小問題

1、“蘇門四學士”分別指的是那四位?

答案: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

2、《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哪位?

答案:福樓拜

3、“郊寒島瘦”分別指的是唐朝哪兩位詩人?

答案:孟郊、賈島

4、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分別指的是?

答案:歐·亨利、莫泊桑、契柯夫

5、“歲寒三友”指的是哪三種植物?

答案:松、竹、梅

6、古代“五音”指的是?

答案:宮、商、角、徵、羽

7、“彘”指的是什麽動物?

答案:豬

8、“四庫全書”指的哪四庫?

答案:經、史、子、集

9、“四史”分別指的是?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

10、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指的是誰?

答案:赫拉克拉斯

11、《理想國》的作者是?

答案:柏拉圖

12、“戰國七雄”指的是哪七國?

答案:燕、齊、趙、魏、韓、楚、秦

13、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分別是?

答案:《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

14、《紅與黑》的作者是?

答案:司湯達

15、老舍原名是?

答案:舒慶春,字舍予

  • 上一篇:六年級作文第二冊第二單元【寫潮汕地區】
  • 下一篇:關於編舞和導演單筆動作的文化課需要多少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