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旗袍和漢服,都是代表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國服。
唐裝,嚴格意義上講是指的唐制國服。但是前些年流行起來的“新唐裝”,與唐朝沒有任何關系,與唐人街的唐異曲同工,指代的都是中國的意思。正式的亮相,應該是在2001年上海的APEC會議上,領導人們穿著的代表我們民族的統壹服飾。並且,據說是在中式罩衫的基礎上結合了西方的立體剪裁,並非傳統意義的國服。
漢服,則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是基於華夏漢族禮儀文化基礎上的服飾。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已經有4000多年的發展史。《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裏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
現代漢服的正式官方亮相是源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確定的代表團禮儀服飾,清末後沈睡了幾百年的漢服,重新開始揭開華麗的面紗。在此之前,從2003年鄭州街頭的壹位電工開辟著漢服的壯舉,2005年“漢服運動” 被響亮提出,直到近兩年,才因為各種網紅秀真正意義的紅遍南北,經歷了15年的時間。
漢服復興
作者認為,與“唐裝”興起最大的不同的是,漢服的復興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全面復興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興起的,無論從國家的倡導、主流文化的引導、還是人民群眾的感情思想自覺性上,都遠遠超出了夾帶著西方剪裁元素的唐裝的意義。
漢服盛裝
從流行的過程看,“唐裝”的是從官方亮相,到服裝界主流引導,再到群眾接受;而漢服從壹開始就是民間自發行為,到引起官方重視,再到網絡爆發式傳播。這期間官方和主流的影響似乎並不是占太大比重,甚至於服裝界的主流都沒有來得及參與進來,網紅小姐姐們有的甚至是自己研究漢服制度,自己選料,自己裁衣,自己穿著展示,從設計到走秀,無不體現現代年輕人發自內心的對華夏衣冠的鐘情和熱愛。
漢族源於華夏民族,名稱始於漢朝。中國以漢為主體,而漢族本身就是壹個融合的大民族,其文化既有本源和根基,又有多元和融合性。即便是在服制方面,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左傳·定公十年》疏雲:“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其中蘊含著我民族“華夏”壹詞的淵源,也說明我們的民族服制,在整個漢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誌”。“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到此,我們不得不再次感懷:我華夏衣冠怎能叫日本人去宣揚!
所以,了解了這些,還會對網絡上身著漢服走街的網紅小哥哥、小姐姐們嗤之以鼻嗎?至少在弘揚傳統方面,人家已經是在行動的層面上了。並且,看到他們認真的選著制衣的材料,嚴格按照漢服的規制制作、穿戴著壹件件美麗的衣裳,甚至連配飾都是精心研究和選取的,妳還會說他們只是沒有文化、沒有內涵的作秀嗎?
漢服從重現到復興,並不會再現當年唐裝泛濫的態勢,因為首先如今人們穿衣不再是盲目跟風,除了講究量體穿衣的個性化,更是講究個文化底蘊。
再不濟,從漢服本身的樣式上講,也不會大範圍被穿著,目前服裝商圈也僅僅是在童裝界試水,大範圍的生產還要考慮成人普遍的接受能力。因為這漢服,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穿出那個氣質。
我就在想,古代先人們想必是男子個個玉樹臨風,女子人人窈窕玉立吧。輕盈的錦緞猶如羽綸,塑造出“瀟灑倜儻”的翩翩公子形象;薄薄的素紗猶如蟬翼,纏繞出“上儉下豐”的盈盈女子體態。而那些工藝高超、精美絕倫的面料織物,更是被當時的西域人稱為“天國的衣料”。
無論是從選料到設計到做工都大費周章的漢服,成本造假也不會低,壹旦市場預估失策,損失的是商家。於是,漢服很可能從興起就步入小眾和高端市場,而且手工定制是她的賣點和靈魂。
試想,如果有壹天自己的體態也能輕盈到能夠駕馭壹件錦繡霓裳,必然會為自己量身定做壹件。因為,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