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秧歌壹定要扭歪?

為什麽秧歌壹定要扭歪?

秧歌何時產生,各地說法不壹,如“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流行於清代”。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東北有正月十五舉行秧歌的習俗。據史料記載,在清軍進軍中原之前,滿族人就有秧歌,俗稱“韃靼秧歌”。東北是滿族和漢族雜居的地方。漢族秧歌直接影響著滿族的歌舞表演。在韃靼秧歌中,既融合了漢族秧歌的表演形式,又保持了滿族民間文化的獨特風格。滿族人每逢元宵節或有喜慶之日,“官兵同心,軍民壹體,同伴載歌載舞。”所以在東北農村,每年春節都有辦秧歌的習俗,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民間很流行。

秧歌有獨特的風格。

東北秧歌以熱情、歡快、奔放著稱。老百姓稱之為“扭浪”把秧歌扭好,表現了關東人豪爽熱情的民風,以及自娛自樂的群體性民俗文化表演的特點。秧歌曲牌豐富,據說流行的《二人轉》中的音樂就是借用了秧歌中的300多個曲牌。

秧歌不分男女老少,身著盛裝,揮舞著五顏六色的扇子,幾十人或上百人在鑼鼓嗩吶的伴奏下,在街頭或廣場上列隊起舞。場面宏大,氣氛熱烈,花樣翻新,令人陶醉。有意思的是,也有觀眾被它感染,加入隊伍,跳了起來。有的秧歌隊是由打扮成過山車的漂亮姑娘,打扮成老頭推車的小夥子,打扮成大頭娃娃的孩子,打扮成唐僧、豬八戒等人物的老頭,還有人騎著倒掛的毛驢,挑著花籃。它們生動有趣。

東北農村秧歌是扭著唱的,也叫“唱秧歌”;鄉村秧歌遊村落,又稱“跑秧歌”;鎮秧歌也叫“跳舞秧歌”。因為東北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蝴蝶拍動、二人摔跤、花棍、高蹺等,而且經常壹起表演,所以有人稱之為“秧歌”。

當時的秧歌隊全是男性,兩人壹組,壹個叫“上衣”(女扮男裝,也叫“包頭”),壹個叫“下衣”(男扮女裝,也叫“滑稽”),叫“壹副架子”。四人壹大組(兩副架)稱為“棒鼓”。秧歌隊裏,“頭棍鼓”、“二棍鼓”、“三棍鼓”排列有序,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隊中最高的,其次是二棒鼓和三棒鼓。秧歌隊的領隊戴文勝披著壹條毛巾,披著壹件鬥篷,拿著壹把折扇。他是唯壹壹個沒有“上衣”的人,所以被稱為“傻公子”,也叫“拉衫人”。秧歌隊的尾巴叫“老坐子”,也是壹個架子;“上莊”是壹個穿著妖艷衣服的老太太,手裏拿著兩根棍子,耳朵裏插著紅辣椒。“下莊”是壹個長相滑稽的駝背老人,拄著拐杖。秧歌隊裏也有人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大型秧歌隊有六七十個,小型秧歌隊有二三十個。

清代秧歌圖

有開、疊、跑、壓、柳青場、空地、滾白菜心、龍搖尾巴等。壹般有擡頭,兩首,釣魚,柴火,傻柱子,醜女。水滸傳裏的百單八將,鏡花水月裏的花仙子,三國裏的人物,西遊記,白蛇傳,西廂記,紅樓夢等等。

秧歌的動作分類並不單調。舞步包括前踢、跳躍、走、跑、絆、高蹺、顫抖、筋鬥、疊羅漢等高難度動作。手勢很多,如楊柳、獨臂花、交替花、鳶尾花、搖肩、蕩、戳、點、搖。秧歌要扭腰,關節要和諧。就是穩,吵,喬,喬根,根遼,女的要擰浪,男的要擰瘋。秧歌隊也穿插著新年歌曲。拜年是即興詞,看到什麽就唱什麽。雖然字有點土氣,但都是吉祥吉祥的話。秧歌的伴奏是鏗鏘的嗩吶,響亮的鑼、鼓、鈸,合奏的鏗鏘效果極佳,可傳數裏。

秧歌的突出特點是扭。扭浪,扭臀,扭腰,扭腕,握手踢腿,蹦蹦跳跳,地道舞蹈,狂扭,活潑火辣。激烈的動作足以表現出北方男女野性、熱情、豁達、豪放、坦率、大氣的性格,北方農民喜愛這種活潑有趣的秧歌。

船舞

傳統的秧歌很精致,沒有隨身物品是不能跳舞的。扇子、手帕、鼓、鞭子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具。有不同類型的舞蹈隊,如高蹺隊、地跳隊、舞龍隊、舞獅隊、滾軸劃船隊、花隊等。第壹種叫“頭高蹺”,披風持棍,第二種叫“兩鞭”。第壹個領導是總指揮,第二個領導是助手。舞蹈隊只需要看指揮的棍子就知道這壹刻該走哪壹步,該走哪壹場。民國初年,沈陽秧歌藝術進壹步發展。據文獻記載,當時“首領壹般都穿著皮大衣,斜掛鈴鐺,手中持鞭開道。”跟隨後者參軍,穿著靴、鞋、袍,背著腰刀。後面跟著沙都子,中國式的文科生,拿著折扇。上了年紀後,他低著頭,拿著棍子。後面跟著壹個耳朵裏插著紅辣椒,手裏拿著蒲扇的老婆婆。之後是醜人,或十幾個賣膏藥的,行列呈圓形,歌舞錯綜,鼓鈸混雜,或傳道。"

  • 上一篇:中西文化在道德觀念上的差異!謝謝妳
  • 下一篇:2020廣州國際燈光節分會場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